我又坐了一會兒,聽完她把布魯克林地檢署的一個辦事員迷得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然後留給她一份名單讓她打電話。我步行去了圖書館。她不需要我的指導。她的本事是天生的。
來到圖書館,我繼續做我昨天上午開了個頭兒的事情:查閱過去六個月《紐約時報》的縮微膠片存檔。我找的不是綁架案,因為我不認為我能找到類似的報道。我猜測他們曾經屢次當街擄人但沒有目擊者,或者目擊者沒有報警。因此我在找的是出現在公園或小巷裏的屍體,尤其是受害者受到過性侵和肢體傷害,特別是被分屍的。
但有個問題:牽涉到這種細節的案子往往不會登上報紙。警方的標準做法是對外隱瞞屍體受損的具體細節,以免遭受形形色色的幹擾,例如冒名自首的誇大狂、喜歡模仿犯罪的變態和假冒的目擊者。至於報社,他們往往也不願讓讀者接觸過於血腥的細節。等報道送到讀者手上的時候,你很難弄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麽。
幾年前,下東區有過一個專殺少年的性罪犯。他會把少年騙到屋頂上,捅死或勒死受害者,然後毀壞屍體。他逍遙法外了相當長一段時間,辦案的警察甚至給他起了個外號:剁刀手查理。
自然而然,跑犯罪口的記者也這麽叫他——當然不是在報紙上。紐約的任何一家報紙都不會把這個小細節泄露給讀者,更不會在讀者知道他剁掉了什麽之前使用這個外號。因此他們不用任何名字稱呼他,報道裏也隻說凶手毀壞或破壞了屍體,具體是儀式性的剖腹掏腸還是剪了個難看的發型就不得而知了。
現如今他們就沒這麽守規矩了。
我逐漸找到了訣竅,飛快地瀏覽一周又一周的報紙。我不需要看完一整份報紙,隻看大都會專版就行,因為這兒集中了本市的所有罪案新聞。最浪費時間的東西依然是每次在圖書館裏最容易讓我走神的東西:我很容易被與案件無關的內容分散注意力。還好《紐約時報》上不登漫畫,否則抵抗六個月內連載的《杜恩斯比利》[1]的**可真是不太容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