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我的“上山”與“下鄉”

字體:16+-

通江 楊必儀

作者簡介

楊必儀,男,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到萬源縣茶埡林場落戶。返城後,當過建築工人、中學教師,現執教於重慶教育學院。

現在很多人講起“知青”都理解為單指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後,於一九六九年春開始的大規模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其實在此之前,便早已有成批下鄉的知識青年了。

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兩年間,兩萬多名重慶知青到四川省達縣地區落戶,被安置在各人民公社在一些山上辦的社辦林場裏。林場是知青的小集體,這使知青們生活在與農村生活並不完全相同的“農村生活”中。一九六八年底至一九六九年初,由於大批知識青年響應毛澤東的號召上山下鄉到生產隊插隊落戶,林場才紛紛解體,林場的老知青們也紛紛插隊落戶,進行了第二次“上山下鄉”。

我是一九六四年萬源縣安置的第二批重慶知青中的一員。那年十一月十六日,早上六點多鍾,幾輛滿載著我們這些知青的卡車在寒冬的迷霧中渡過嘉陵江向北而去。經過一天的顛簸,在夜色依稀中來到通川河畔的達縣。在做了一天的休整、看了話劇《不準出生的人》、接受了一番革命教育後,我們的車隊於第三天一早向位於大巴山腹地的有“川北鎖鑰”之稱的萬源縣進發。

下午四時,車隊到達萬源縣。當我們從車站步行到寶山旅館時,沿途受到當地人民敲鑼打鼓的夾道歡迎,當時那種洋溢在心中的自豪感與光榮感令我至今難忘。到萬源的第二天,萬源縣陳縣長在縣政府會議室裏接待了我們,他向我們介紹了萬源的革命曆史和現狀,我們也各自談了自己的體會,表示了紮根山區的決心和信心。在萬源城的老百姓眼裏,知青經過幾年鍛煉後,都是要回大城市當幹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