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

四、画友程继良

字体:16+-

这是一幅我的素描头像:双眼注视前方,隐含淡淡的忧郁,是对未来的憧憬,还是对前程的忧伤?嘴唇微闭,欲言又止,似有满腹惆怅?此画作于一九七五年三月,那时我二十六岁,风华正茂,年轻英俊。时光已过去了快三十年,我已年逾半百,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沧桑。然而凡是看见这幅肖像画的人,都能准确认出是我。我问其故,答曰:五官像我,其中眼睛更像,更神似。

俗话说,肖像画,画像容易传神难。又云:画虎难画尾,画人难画眼。且不论头像抓形准确,单是那神韵十足的两眼,就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我招工无望,不知人生之路在何方的苦闷心境,可谓难得的佳作。

这幅画的作者程继良是我的同窗好友,也同是学校美术组成员,中考前,我们都参加了学校推荐的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招生考试,落榜后,我们下乡到了同一林场。

他早已离开人世,这幅画是我们友谊的佐证和纪念。睹物思人,勾起我对他深切的怀念。

下乡到林场后,我们有过几次满意的合作。

一次是林场安排我们用红油漆在墙上书写毛主席关于“农村是广阔天地”的最高指示。“文革”初,我们用油画排笔书写了几十张《毛主席语录》,贴满了林场所有的墙壁,得到了公社干部们的夸奖,说林场紧跟形势,学习毛泽东思想最积极,这是第二次合作。还有一次是“文革”期间,我与程继良配合默契,画了许多批判“走资派”的漫画张贴在公社街上。小东岳乡每逢赶场人流如潮,我们的漫画诙谐、幽默,是吸引人们驻足观看的一大亮点。

谈到画漫画,这里插叙一笔“题外话”:“文革”中派系纷争,林场难免不被卷入其中,组织了倾向于“反到底”派的“风雷激战斗队”,而社员大都倾向于“八·一五”派。知青们在不明就里的社员眼中是“臭知识分子”,是“城里混不下去,被扫地出门的渣滓”。许多人指着我们脊梁骨骂道:“林场知青都是资本家、国民党特务的孝子贤孙!林场是刘少奇、李井泉搞起来的,是修正主义林场!”;“知青必须老老实实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监督改造!”等等。我们林场知青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展开反击:

(一)我们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正因为响应党的号召,才背叛了家庭,离乡背井到大巴山干革命;

(二)办林场是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执行的,是新生事物,是反修防修、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最好的形式;

(三)毛主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我和程继良以漫画形式介入了这场“辩论”。虽然贴出来不久就被撕毁,但广大社员争看漫画已成为热门话题,全公社都晓得林场出了两位知青画家。

程继良干一九七三年因深度近视办“病残”回了重庆。很长一段时期靠给一家陶瓷厂画杯子谋生。他结识了当时重庆画界几位有名的高手,如欧治渝、姚渝永,还有后来多次在电视露面的拥军画家黄怀清(是以画葡萄著称的苏葆桢的高徒),其画艺也与日俱增。他的多幅反映山城江景、码头、船舶的水粉小品已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

一九七五年我回重庆过春节,即将返回农村的前两天去了程继良家。在凯旋路中学一间狭小的陋室里,他正在专心致志作画。见到我这位老朋友非常高兴。他说:“你坐下,我给你画张像。”不到两个小时就画好了。我一瞧,哈,真像!特别是那双眼睛画绝了!几年前在我们知青屋他曾为我画过像,但这次最成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结婚生子,据说又到武汉读财经大学,不久入了党,在建设银行搞教育工作。后又搞办公室工作,升为副主任,直到主任。

一九九五年三月底,他患肝癌住进了医院。我和同学王文康(曾一道考美院附中的画友)到西南医院去看望他时,他精神状态很好,谈笑风生。但两个月后,我再去探望时,他已憔悴不堪,瘦得脱了形,整个人像“缩了水”。他呼吸急促、微弱。见了我,无神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便失去光泽,嘴唇微微动了动,听不见他的声音。几滴泪珠从他的眼窝边滚落下来……据说肝部癌细胞已经扩散至肺部。

啊,人的生命怎么就如此脆弱呢!我含泪向他点了点头,轻轻挥手,不忍久留,离开了病房!

半月后,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建行行长亲自致悼词。

悼词高度赞扬老程是一位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工作狂,是事业心极强的好干部,是下属眼里的好领导,是同仁心中的好朋友,是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他除了绘画擅长外,还善写作,爱摄影。他的通讯报道质量很高,他的摄影作品多次获奖。他的英年早逝是建行的重大损失。

后来与程继良夫人小陆的交谈中,更进一步了解到程继良许多闪光的人格魅力。

他工作太忙,经常加班至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吃晚饭,饮食长期无规律。本来下属能够胜任的工作,或应完全交别人干的事情,他总是放不下心,生怕没干好,处处事必躬亲,是一位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工作累了总是默默承受,从不叫苦。家人看不过去,叫他给领导反映一下,减轻一些工作量,他摇头:“多做一点没得啥子。”家人又说:“那总该要求给点加班费吧。”他急了,又摇头:“钱这东西我看得淡,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既然领导给我压了担子,说明是信任我,我还奢谈什么钱不钱的?”

啊,他是因为工作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而去世的!

小陆还说,现在任何单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山头”,而老程不仅不介入其中,还总是积极平衡、尽力协调各方关系,使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团结、统一。无论干部、群众,凡与老程相处的人都一致欣赏他诙谐雅趣、博学多才以及信守承诺,善于团结一切人的高尚品德。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老程啊,则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好同志。

老程去世后,小陆在整理他的遗物中,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丈夫在日记中隽秀工整写下的座右铭。笔者特录于后,作为本章的结尾:

“智若愚,巧若拙,怀若谷,抑露扬涵,修养品性,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