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

初到林场

字体:16+-

刚到林场,我非常想家、想妈妈,可是我不敢明着哭,只能晚上藏在被子里流泪。我哭一阵,睡一阵,醒过来想到妈妈又哭,迷迷糊糊过了一晚上,真是难以描绘的痛苦。随我们到林场的带队老师跟场长交接好有关事宜后,又陪同我们一起劳动了两天,然后就要回重庆了。听到这个消息,有的知青就哭起来,一人带头,众人都哭。第二天带队老师走了,我看到周围知青的眼睛都肿得像大红桃子一样。

为了购买必需的生活用品,我们去赶了一次场。我买了一个木头箱子,花了三元;买了一斤煤油,三角八分;又买了肥皂、牙膏、火柴和一些邮票,这样妈妈给我的五元钱就所剩无几。

当时的林场场长何大德向大家宣布,当地安置办公室每月给知青发八元钱生活费,其中两元补贴零用,津贴保持一年。又对大家的劳动进行了分工,还宣布了知青的计工方法。出一天工为一个劳动日,男知青每个劳动日计工分八分至十分,女知青每个劳动日计工分四分至六分。我的工分级别是四分,如果全年一天都不休息,可得工分一千四百四十分。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谁都不免有一些耽搁,比如生病、赶场(取信,寄信)。林场那时刚创办不久,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劳动力收益非常低下,到当年底结算才知道,每个劳动日的价值只有八分钱。就是说,一个男知青一年到头的辛勤劳动只值现金二十多块钱,一个女知青的劳动只值现金十多块钱!

在当时,即使是按最低生活水平,每人每年至少需要六十至八十块钱生活费,所以让知青自己养活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下乡的平昌县,是典型的贫困地区,历史上红军四方面军就曾经活动在这一带,这里还有许多当年红军的家属。但一九四九年以后,那里的经济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由于自然条件极差,经济不发达,当地农民的生活非常贫困,粮食缺少,大人小孩衣衫褴褛。我们看在眼里,感觉很沉重。眼前林场是这个样子,离开重庆时心中的一点希望已彻底破灭,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的心情十分强烈,忍不住时就偷偷哭它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