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群落

山裏的孩子

字體:16+-

三大隊是一個高山隊,有七個生產隊,四個地處丘陵,三個在山上。村小就坐落在四生產隊,壩下的人習慣說小學在山上,山上的社員都說學校在山腳。就近的孩子上學一般走三五裏路,山上幾個隊的孩子要走十幾裏路才能到校。

我班上有十二三個孩子和我一樣,都住在山上。每天九點鍾上課,但有的孩子十點過都還未到校,一般我不太責怪他們,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了其因。我插隊落戶數年,深知這些孩子並非如城市裏的孩子貪睡、貪玩,他們雖然隻有十一二歲,在家中都要幹許多農活的,看那一雙皸裂粗糙的小手就足以證明。天一亮,大人上坡幹活,這些孩子就得起床,頭不梳,臉不洗,喂有牛的趕牛上坡放牛,沒有牛的打柴或割豬草。大一點的尤其是女娃娃便在家哄著弟妹做飯,直到大人早上上坡回來,才匆匆往學校趕。可以說這些學生到校的早晚與否同大人們收早工的時間有關。孩子們放學後仍然幹著那些力所能及抑或不能及的勞動,學習對他們似乎都成了附屬。正因為如此又加之當時的教育背景諸多因素,有的孩子根本不能進入三年級學習狀態,上學多年後知識水平仍停留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實在無能為力。

山裏的孩子一看就能辨認出來。一般穿著破舊,打光腳,走到哪兒都怯生生的,不苟言笑,不如壩下孩子活潑。但他們心裏一樣渴望學習,一樣想掌握知識、開闊眼界,所以能到學校讀書,這些孩子還是很願意、很高興的,十多裏山路跑得比大人還快。在學校,他們很開心,隻是冬天對這些孩子來說顯得有點殘酷。多數孩子穿得單薄或破爛,腳上能套雙破舊的鞋子也就不錯了,有的還打赤腳,腳跟開著裂口,皸裂的手上長著凍瘡,紅腫得像根胡蘿卜似的。實在感到寒冷的孩子竟提著烤火的“灰籠”進課堂,這情景壩下學校是看不見的,也不允許。遇到下雨落雪,山路還好走點,但靠地邊、田埂的土路那真是泥濘難行,我都曾不止一次地踩進水田,一雙統靴裝滿泥水,何況小孩。因此每學期總會有好幾起孩子摔到田裏的事,弄得連後腦勺都是泥。至於山霧或雨水浸濕衣裳那就太平常了。上學這樣艱難,今天城裏的孩子是無法想象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