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不仅是一部具有多方面学习、研究价值的回忆录,也称得上是一部准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每一篇文章虽然都是纪实的,却都能找出引人入胜的段落或者章节,有的整个就是一篇美文。这与一般的回忆录,包括已经面市的一些知青回忆录相比,是有其特点的。因此,它又为新时期以来的知青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尽管作者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写作,但因为他们都是亲身经历者或当事人,所以其体验和感受都是相当真切和铭心刻骨的。这些体验和感受经过了数十年时间的筛选与取舍,回味与咀嚼,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渐渐地从“沙石”变成了“珍珠”,从“粮食”酿成了“美酒”。
在这些老知青的笔下,动物是那么活灵活现,景色是那么动人心弦,初恋是那么令人心旌**漾。还有类似“黑色幽默”的作品,让人欲哭还笑。在《回首乌托邦》中,作者描述了“黑五类”子女的尴尬他们用歌舞宣传毛泽东思想,却没有资格跳“老子英雄儿接班,老子反动儿混蛋”这个造反舞。“这让一时趾高气扬的我们,顷刻坠落回下等公民的深渊”。类似的细节在其他文章中也屡屡出现,使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生活小事,变得有滋有味,发人深省。老知青们在他们的文章中,还常常带着感情,形象地表达他们想要叙述的人或事,体现更为深层的思考,从而形成意象和意境。这样的写作手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有的作品则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这与老知青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知青中的文学青年无疑是一群幸福的人,因为他们有更广阔的精神天地。但是唯其如此,他们也是一群最不幸的人,他们独自练就了敏感的心灵来感受至深的苦难”(《在严寒的日子里》)。《天生的罪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它讲述了一个女知青屡遭迫害,始终追求真爱而不可得,最后被逼杀人的真实故事。女知青在判刑后的凄声哭喊,不仅使作者,相信也会让所有有良知、有人性的人们为之动容。
老知青们如今都已过“知天命”之年,“痛定思痛”,他们没有提出任何个人的要求,唯一的希望便是加快民主和法制进程,保障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让过去的历史不要重演,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所有读者、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