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群落

小麂子

字体:16+-

山林的夜晚,除了松涛声外,一般是寂静的。

可到了深秋,寂静的山林却时不时传出小孩的啼哭声,“哇……哇……”

初次听到时,着实让我们惊了一下。可老场员说,这不是娃娃哭,是麂子在“叫春”。

由此,我知道了山林里除了松鼠、野猪、豹子这些我知名的动物外,还有一种叫“麂子”。听人说,它像羊,也像小牛,当地人也称它为“四不像”。我过去在重庆动物园里没见过,因此很想见识见识它。

我是在一次归途中偶然与它照面的,这次不期而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县里的交通不便,从重庆返回林场,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乘车绕弯走公路,县城-区里-林场,坐一百多里的公共汽车只能到区里,还得步行四十多里才能到林场;另一条路线是步行,县城-林场,但得爬六十里山路,其中四十里为深丘坡路,二十里为山林羊肠小道。

知青从重庆返回林场,至少要用两天才能到达。第一天坐十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县城,在县城旅馆里住上一晚,第二天再往林场赶。

我们知青绝大部分是选择步行山路到林场,原因很简单:节约点路费。

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从重庆探亲返回大竹林场。晚上在县城旅馆里睡觉时,老想第二天一定要早一点启程赶路,于是听见鸡叫声马上翻身起床,匆忙洗漱后就上路了。结果走到县城东门口时,见星星还高高地挂在天空上,这才想起离开旅馆时忘了看一下钟点,也不知此刻何时。东门口外黑黑的,没有路灯,也没人影,我心里怕怕的。东门口内,幸好街边有几个靠墙站着排队买肉的人。我这时才感到时间确实太早了点,算了,这里还有几个人,等等再走吧。

等到天边发白,街上行人多了,我才迈步起程。

晌午,到了团坝,吃了一碗七分钱的面条,继续赶路。

四十里缓坡路走完了,接着就是翻一座大山,走二十里羊肠小道。这道儿我熟,凡是来林场购买树子、竹子的都得走这条山路。平时是好多人一起走,时间晚点不害怕,今天我一个人还得走快点。

进入山林后,我紧赶慢赶地走,那茂密的树林、陡峭的山峰、起伏的竹海一路掠过眼前,但我当时都无心欣赏。这条山路上有好多传说,美一点的,如:石刻观音菩萨像、神仙“手指印”“一碗水”……倒能让人赏心悦目;但是,走到必经之地“大转弯”这个僻静之处,你必然会想起: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多少独往独来的过路人经过此地,被“棒老二”(土匪)抢、杀于此,让你毛骨悚然……于是我只有加快行进的步伐。

我忐忑不安地刚走过“大转弯”两山间连接的石桥时,猛然觉得眼前有些异样,我停下脚步,定睛一看,嚯!这是多么美丽、奇异的一幅画卷——不远前方的绿荫中,有两只动物相对而立,褐黄色的皮,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直直的耳朵,长长的腿,确实像羊、像小牛,但更像鹿,它们在草丛中相互依偎着,像恋人一样亲昵着。

我没有惊动它们,我驻足不动,静静地、仔仔细细地观赏它们足足有两三分钟。我相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麂子”。听人说,能亲眼看到活的麂子,太不容易了。

突然,一只小飞虫叮我的脑门,我本能地挥了一下手。没想到就是这一动,让其中的一只猛地发现了我,眨眼工夫,“嗖”的一声,两只麂子飞快地离去。

眼前的奇观陡然消失,我猛地回过神来,嗨,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