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

虛詞

字體:16+-

畫家馬格利特畫過《煙鬥》以後說過:“在現實中,一個詞語可以代替一個事物;在一個命題中,一個形象可以代替一個詞語。”這與中國漢魏時期王弼等學者的意思相近。但他們有點粗心,比如忘記了虛詞的存在。

虛詞從來無象。“所以”是什麽東西?“僅僅”是什麽模樣?“尤其”有沒有質量或重量?“不但”如何得以被人們感覺?……這些虛詞不指涉事物,而是指涉事物之間的關係,更準確地說是人們對事物關係的描述,意在用邏輯之網把散亂事物編織成統一的世界圖景。

火把水燒開了,人們編製出“因為”火燒“所以”水開的因果陳述——雖然這個陳述已經化略了水的純度、大氣壓力、地心重力等更多相關條件,一因一果的單線鏈接並不準確,但不管怎麽說,不失為通向科學認識的起步。如果沒有這些虛詞,我們就隻能看到互不相關的火、壺、水,包括水突然自冒熱汽和氣泡,不可能得到“燒水”的理解性描述。由此可見,虛詞因其無象,一開始就是最具風險的符號係統,但仍是人們進入邏輯思維的起碼工具,承擔著語言抽象化的高階發展。孩子學習語言時,最難掌握的就是虛詞,最容易出錯的就是虛詞。“因為媽媽回來了,所以小狗拉屎了。”這就是一個孩子既不能理解媽媽也不能理解小狗時的傻話,是虛詞胡亂安裝的常見情形。

在這個意義上,說語言使人區別於動物是不夠的,說虛詞使人區別於動物才是較為妥當的。虛詞是人的專利,是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的最後一站,是人對動物最後的告別之地。人們完全可以使狗、豬、馬、牛、鴿子、狗熊等等“聽懂”人語,在訓練中造成它們對部分實詞的條件反射,為主人叼來一隻“襪子”或者乖乖地“出去”。但再高超的馴獸員也無法讓動物了解“所以”、“僅僅”、“尤其”、“不但”等等是什麽意思,無法讓它們叼一個“不但”來,或者向“而且”衝過去。動物無法像人一樣,憑籍虛詞體係在邏輯思維的長途上越走越遠,遠征科學、哲學、政治、倫理,一直到現代文明各個最為奧秘莫測的各種知識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