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

甘地

字體:16+-

藝術是富有義涵的形式新創。藝術不可多得,因此曆史上多模仿照搬、因陳襲舊、隨意胡來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卻可遇難求。

印度人甘地具有傑出的革命藝術,常常超越文字理念,發揮直覺的想象力,並且調動大眾的直覺想象力,造成行動的視覺、聽覺及其它感覺效果,營造出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氛圍,使革命不但獲得理智的牽引,而且獲得情感的強力推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脫下了青年律師的西裝革履,選擇了光頭、赤腳、身纏粗布的半裸式著裝,並且一直把這個公示形象堅持到底。這無疑是一個強烈的訊號,鞭策中產階級的國大黨向最廣大的下層貧民靠攏,宣示一種紮根人民和解放人民的使命。對於曾經諳熟西餐而鮮知稼穡的國大黨來說,對於好談斯賓塞、達爾文而並不了解本國車夫和農民的民族主義精英們來說,這種換裝當然是在甘地時代一個戰略性的政治轉變。

他還選擇了紡紗和曬鹽兩個最著名的行動,令殖民當局招架不住。紡紗是為了抵製英國紡織品的輸入,曬鹽是為了挑戰英國的官鹽專營,都是為了捍衛民族利益。但當時更重要的民族利益遠不止這兩頂,國產紗和私產鹽也不構成對殖民當局最致命的打擊,甚至隻能算是雞毛蒜皮和雞零狗碎。但後人慢慢才得以明白,甘地發動的這兩大運動真是恰到好處。首先,行動和事件是傳播思想的最佳載體,而紡紗和曬鹽最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容易示範,容易模仿,容易集結成有規模的場景和氣勢,並且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包括錢、體力、時間以及勇武。其次,這兩項運動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平,勞動,儉樸,忍讓,讓人同情,便於傳說和上鏡,不似操刀弄槍那樣讓人恐慌,足以讓統治者失去武力鎮壓的道德依據和美學依據。這是一種天鵝絨炸彈——革命從敵人最薄弱的環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