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台的後台

“文革”為何結束

字體:16+-

對於“文革”產生的原因?,社會主流似乎已有共識。有人為此會提到中國的專製主義傳統,還有人會提到斯大林主義的影響,並上溯俄國大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是非功過。更多的人可能不舍這樣麻煩和耐心,幹脆把“文革”歸因於“權力鬥爭”或“全民發瘋”,一句話就打發掉。

我們暫不評說這些結論,但不妨換上另一個問題廣文革”為何結束?

既然反思了“產生”,就不能回避“結束”。既然產生是有原因的,那麽結東也必有原因。如西方某些人士斷言,凡暴政不可能自動退出曆史舞台,必以武力除之——這就是當今美英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邏輯。但通常被視為暴政的“文革”看來在這一邏輯之外。因為“文革”既不像晚清王朝結束於各地的造反,也不像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國政府結束於外國軍隊的占領。粉碎“四人幫”基本上未放一^槍,整個過程還算和平。標誌著徹底結束“文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隻是依托一場有關“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在一兩次會議中完成了實權轉移,過渡可謂平穩。這就是說,結束“文革”是行動成本較低的一次自我更新和危機化解。

其中的原因是什麽?如果說“權力鬥爭”和“全民發瘋”,那麽權爭瘋狂為何偏偏在這一刻停止?如果說“專製主義”或“斯大林主義”,那麽這些東西為何在這一刻失靈?它們是被什麽力量克服而且如何被克服?

任何轉折都有賴於社會大勢的緣聚則生和水到渠成。個人作用在曆史進程中誠然重要,但對於一個體積龐大的國家來說,其相對的效用概率必定微小。政治路線在曆史進程中也誠然重要,但往往需要更多相關基礎條件的配置,有時甚至離不開一項生產技術的悄悄革新。比如說,如果沒有七十年代前期“大化肥”和“小化肥”的係統布局建設,沒有以紅旗渠為代表的全國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沒有以雜交水稻為代表的良種研發和推廣,縱有後來意義重大的聯產承包責任製,恐怕也難有足夠的農產品剩餘,那麽肉票、布票、糧票的相繼取消,還有後來城鎮人的劇增和市場經濟的驟興,恐怕都難以想像——這一類大事不容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