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台的後台

“本質”淺議

字體:16+-

文學界討論文藝反映生活本質這一向題時,焦點往往大致有二:一是文藝應不應該反映生活本質;二是當今我國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什麽。我在這裏想來說幾句。

“(一)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絕對本質”。

水的本質是什麽?古代人隻能把它看成“五行”之一,有人還斷言它屬於北方,“主冬令之氣”。後來化學產生了,門捷列夫又創元素周期表,人們始知水不過是一種氫氧化合物,相對前人來說,似乎可以自詡認識到水的本質了吧。然而時至今日,人們的認識又深入到原子結構內部,認識到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層子,對水可做出更料荸的解釋。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的後代今後還可能揭示出更多關於水的奧秘,揭示其更深的本質。由此看來,即使對一滴水的認識也是不可窮盡的。所謂認識,不過是通過揭示不同層次的相對本質而逐步深化,指向無限。

對社會生活的認識恐怕也是如此。一個“四人幫”,一九七六年有人說它是“極右”,一九七八年有人說它是“極左”,現在又有人說它是“封建主義”……但對“四人幫”的本質,我們今天也不能打包票說巳經窮知,不能宣言這方麵的認識已經終結。科學和哲學迅猛而無限的發展,將使我們一步步更深刻地剖析“四人幫”。

因此,所謂“本質”是分層次來談的;認識本質是相對而言的。列寧在《哲學筆記》中,就有“初級本質”“二級本質”等等提法。隻有主觀教條主義者和庸俗經驗主義者,才自以為獨具慧眼,一勞永逸地把握了某個事物一成不變的“絕對本質”,從而發出種種無知妄說。嚴袼地說來,“本質”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品。一部文藝作品,隻要作者在其中投入了嚴肅的心血,那麽這部作品總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事物“本質”。比如有些“傷痕文學”盡管有缺陷,但它揭露了社會主義社會裏殘存的官僚特權等等,相對於“四人幫”的陰謀文藝,相對寧以前那些一味粉飾太平的作品,不就反映了一定的“本質”嗎?如果硬要扣上一頂“歪曲本質”的帽子,那麽照此推演,我們怎麽來看待前人的作品?是否要把李白、曹雪芹、托爾斯泰都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