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台的後台

信息社會與文學

字體:16+-

人們越來越忙了。雞犬相聞、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已被現代立體交通網所分解。社會化生產使人們習慣於交際和奔走,走出縣界、省界和國界,走出一個日益擴大的活動空刺。從亞洲到非洲,從地球到月球,航天事業正實現真正的“天涯比鄰”和“天涯咫尺”。人們的精神空間也由於現代信息工具的發達而得到高速拓展。郵路四通八達,電信瞬息萬裏。即使在輩輩枏傳的趙家莊或李家大屋,你仍可以從電視中飽覽北京盛況,從報紙中領略中東風雲,通過磁帶體會貝多芬的輝煌以及原子世界的奇妙。上下古今,萬千氣象,密集信息正越過“十年動亂”所造成的沉寂,突然湧到我們這些顯得十分狹小的大腦中來。也許過不了多久,你就可以通過電視機收到幾十個頻道的二十四小時全天播映;你可以拿起電話機直接撥號通達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你可以用電腦終端與中心圖書館取得聯係,隨時査閱圖書館任何公共資料……這一切跡象使人們朦朦朧朧產生一個概念——信息社會。

空間越大,時間就越緊。精神領域裏這種空間與時間的函數關係,理所當然地使人們真正體會到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切費時的信息傳達方式已逐漸被人們疏遠。開會要短,說話要短,作文要短,悠悠然的文學即文字之學;也在麵臨考驗。古典戲曲的緩慢節奏,已使大批青年遠離劇院;長篇敘事詩和長篇小說作為時間的高消耗品,其讀者也在減少——隻有極少的傑作能造成例外。與幾年前人們較多閑暇的情狀相比,現在人們忙得甚至沒有太多時間來光顧短篇小說。郵局統計,在報刊發行量暴漲的形勢中,一九八三年全國竟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文藝刊物發行量下跌。這裏除了有文學本身的質量問題,其他多種信息渠道的出現,很難說沒有對文學形成壓力。文學作者們眼睜睜地看著一批又一批非文學性報刊應運而生,更有一批又一批載有密集信息的文摘報刊為讀者所歡迎。他們還眼睜睜地看到,盡管作家們使出渾身解數,但下班後的人們往往更多地坐到電視機前去了。影視文學,聲像藝術,正在使人們津津然陶陶然。一張廣播電視節目報,眼看將成為文學報刊隻能望其項背的洋洋大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