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台的後台

感覺跟著什麽走

字體:16+-

“跟著感覺走”是八十年代的流行語之一。當時計劃集權妹製以及各種假大空的偽學受到廣泛懷疑,個人感覺在中國藍螞蟻般的人海裏紛紛蘇醒,繼而使文學寫作突然左右逢源天髙地廣。傳理論已經不大靈了。“理性”二*類累人的詞黯然失色,甚至成了“守舊”或“愚笨”的別號,不讀書和低學曆倒常常成為才子特征——至少在文學圈裏是如此。感覺暴動分子們輕裝上陣,任性而為,恣睢無忌,天馬行空,不僅有效恢複了瞬間視覺、聽覺、觸覺等等在文學中應有的活力,而且使主流意識形態大統遭遇了一次激烈的文學起義。

“跟著感覺走”,意味著認識的旅途編隊終於解散,每個人都可以向感覺的無邊荒原任意拋射探險足跡。每個人也都以準上帝的身份獲得文字創世權,各自編繪自己的世界圖景。

但這次感覺解放運動的副產品之一,最“感覺”與“理性”的二元對立,成為了一種隱形元敘述在知識活動中悄然定強;帶來了一種以反理性為特征的感覺崇拜。很多獨行者在這一點上倒是特別願意相信公共規則。

一般而言,文學確屬感覺主導下的一種符號編織,那麽感覺崇拜有什麽不好嗎?跟著感覺走,如果能夠持續收獲感覺的活躍、豐富、機敏、特異、天然以及原創,那麽我們就這樣一路幸福地跟下去和走下去吧。問題在於,才走了十幾年,感覺的潮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當一位青年投稿者來到我所在的編輯部,憑“感覺”就斷言美國人一定都喜歡現代派,斷言法國女人絕不會性保守,甚至斷言中國最大的不幸就是沒被八國聯軍一路殖民下來……這種“感覺”的過於自信不能不讓我奇怪。在這樣的感覺生物麵前,當你指出西方文明的殖民擴張曾使非洲人口銳減三億,曾使印第安人喪命五千萬,比曆史上眾多專製帝王更為血債累累,這些毫不冷僻和隱秘的史實,都會一一遇到他的拒絕,嗔一下就嗤之以鼻:騙什麽人呢?他即算勉強接受事實,但用不了多久也會情不自禁地將其一筆勾銷——他的“感覺”已決定他接受什麽事實,同時不接受什麽事實。這種近乎本能的反應,就算拿到'西方的編輯部大概也隻能讓人深感迷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