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過程

第十三章 古代雅語

字體:16+-

不要說外語係和藝術係,就是與其他係比,中文係也顯得多幾分土氣。大概是鄉村學校大多缺少實驗室、標本室、錄音機、室內運動場之類,那麽學中文最方便,有幾本書,有筆墨,就夠了。於是考中文係的窮學生多,鄉村生源比例大。他們的宿舍裏多見大棉被,疊起來再怎麽壓,還是肥大張擴,太占視野。還有古老的木挑箱,帶銅鎖和套繩的那種,有點地主老財的味道。每到寒暑假結束,這裏的農副產品也是特色,花生、瓜子、紅棗、板栗、紅薯片、糍粑……很多寢室都像鄉鎮展銷集市,一派農家豐收景象,一張張門多有歡聲笑語的進進出出。

大概出於同樣的原因,這裏說話也多是口音重,五花八門的各地方言,讓大一的語音課成了鬼門關。光是一個普通話訓練,光是一句“老李買了兩把好雨傘”的變聲例句,就成了好多人的口腔酷刑,折磨得舌頭抽筋,涎水橫流,目光發直,恨不得左右手腳全上,把嘴裏那個可惡的聲值曲線,齊心合力扳上去又扭下來。

這樣,每到課餘,校園僻靜處都少不了中文係的奇聲怪調——據說方言多是古語,甚至多是古代雅語,那麽奇聲怪調也就成了一幅古代儒林苦讀圖。

老李買了兩把好雨傘……

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邊跑……

偉大的祖國啊,我的母親……

如此等等。

教學樓的上方,綠林深處有一個忠烈祠,埋藏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數百官兵,留下了蓬勃荊藤和陰濕青苔。有些中文生早晚來此練聲,憋出國際音標裏各種奇怪音位,普通話裏也未見的別扭,口舌處從未有過的探索,嚇得鳥雀驚飛四散。附近農民還以為山上鬧鬼。即便他們後來知道不是鬼,還是餘悸未消。“原來是國際音啊……”有人以為國際人就是這樣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