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哭岭

第十三章 树洞讲述 1

字体:16+-

晚间临睡前万凤山问:“作家,你想不想去鬼哭岭?”

我乐得差点儿跳起来,说:“求之不得。”

“明个儿天(气)好,吃完早饭我们就走。”他说。

翌日,果然天没一丝风,没一片云,我暗暗佩服他的经验。昨天日落时山腰的林间有云雾飘缠,时值三伏里,有云就有雨,他怎么预知今天好天气。我说:“老万,你快赶上气象台一样预报准确。”

“老祖宗总结的天气谚语,你会背几条,便知道刮风下雨喽。”他见我不太信服,说,“昨晚你没见那窝蜂子啥时候回来吗?”

木刻楞后房檐子下面有一个燕窝似的马蜂窝,蜂群不大。几百只的样子。我一到这里便发现,建议他弄掉,免得哪一天马蜂不友好,愤怒蜇人。马蜂蛰死人事件三江地区发生过。万凤山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说它们在这里几年了,从来没蛰过他,不招不惹它们可以和平相处。他问我马蜂昨晚啥时候回来,问住了我,瞧瞅着那个蜂巢我都眼晕,浑身不自在,根本没在意马蜂归巢时间。

“马蜂归窝迟,来日好天气。”他说句谚语。

我不太信服。

“你看见云昨晚飘在哪儿?”万凤山进一步给我解释,明显让我承认他说的气象谚语正确,“在山当腰吧?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老话说的没错。”

能去鬼哭岭,我激动不已。想了几次请万凤山带我去一趟,看看发生离奇故事那座山,和黄丫儿的坟。

“作家,我们先看看坛子。”

储藏室里坛子的秘密——我一直感觉它装有秘密——令我浮想联翩,万凤山说书匠似的,断断续续地讲述,甩下包袱、留下悬念。那天他对我说他奶奶会放蛊,证实了此前我跟司佳慧的猜测。东北女人放蛊耸人听闻,如果一个湘西女人教她放蛊就合情合理。疑云迷雾在眼里飘,正好强健了我想像的翅膀,当年日本兵神秘死在出人参的鬼哭岭,与放蛊有关。最终不管证明和不证明,我都这样写,你当小说读,别当史料看。

“坛子装满毒蛇。”我说。

“喔,你怎么知道?”

“你奶奶黄丫儿,养蛇蛊。”

万凤山惊奇道:“不得了,作家怎么总能猜得到。”

作家泥鳅得意,虚构接近真实,推理的结果。我说:“当年坛子里装满蛇,让它们当中的一条把其余的蛇都吃掉,然后,活着的这条蛇称为蛊,并从它身上提取毒素。”

“你家有人会养蛊……”

“没有,作家什么都会。”

“作家咋啥都会呢?”山民感到困惑。

“读书和想像。”我说,书中什么都有,就其蛊毒的制作方法有下面几种:《隋书?地理志》载:“其法以五月五曰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本草纲目》载:“……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

种种方法大同小异。

“我要对你讲的是真人真事,不是你们作家瞪眼白话(虚构),”万凤山指着对面的鬼哭岭说,“到了那儿,我对你讲我奶奶,你看见这些坛子,要是搁在当时,别说打开坛子盖往里瞅,听声音你都得吓断脉(吓死)!”

坛子里装满毒虫,饥饿时蛇吃蛇,弱肉强食符合大自然规律。唯有人类不承认这个残酷法则,财富、美女取之不完用之不竭,还能实现大鱼不吃小鱼的乌托邦……同类相残更为残酷,一条蛇为自己活下去食掉另一条蛇,你去和它谈平等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出现,大概要出现喊声:兔子快跑!

假如你是兔子。相互残杀的景象在1942年的密封的坛子里进行,其景象很多人看不到,包括制蛊者也未必见到。有人听见坛子里发出凄惨的哀叫声,万凤山肯定未听见,用此来对我说那情景如何恐怖,他是听见毒虫死亡前的哀嚎人的后人,奶奶黄丫儿是最近距离、最真切听到毒虫叫声的人。

“蛇怎么叫?”我问。

“吱吱叫,像火烧耗子。”万凤山比喻道。

滋哇惨叫毋庸置疑。一坛子蛇有几十上百条吧,被咬死的事情并非一日发生,因此那些日子哀叫声不断。几个坛子里都有叫声传出,汇聚起来松涛一般滚过白狼山,山脚下的三江县城大概也听见叫声,只是很难分辨出什么声音。

“坛子里装的不都是蛇。”万凤山继续讲述坛子里的秘密,他说,“最后是蛇战胜了其他毒虫,成为最毒的王者。”

“蛇蛊应该都是蛇呀!”我说。

“奶奶也是公平的,她不偏谁向谁。”万凤山是说几种毒虫放到坛子内,谁本事大谁活下来,“蜈蚣、毛毛虫、蟾蜍、斑蝥……和蛇一起放入,看谁比谁更毒。”

白狼山中的毒蛇——野鸡脖子令人毛骨悚然,它最后战胜各色毒虫,和自己的同类,情形大概是这样,一开始蛇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艰苦卓绝斗争后,敌人逐渐被消灭,只剩他们自己时,同类相残一幕上演,最后剩下一条蛇……坛子的故事有了结局:蛇蛊。

万凤山关上储藏室的门没上锁,这也是我所见到的头一次不锁储藏室,绝对不是疏忽大意,明显故意。他说:“走,去鬼哭岭。”

他知道一条我不知道的山路,如何曲折不说,单就找到它需对此山了如指掌。当年一个女子需要这样一条不被人发现的道路,将蛊毒悄悄运到鬼哭岭上——放蛊。

“我奶奶经常走的道。”万凤山说。

“没人知道?”

“我父亲知道,然后是我知道。”万凤山说。

木驴台到鬼哭岭走这条路已经很近很近,我们用了不足一小时时间便到达。

“先去我奶奶的坟前,我们来了,告诉她老人家一声。”

万凤山想得周到细致,不惊动逝者的安宁好。其实我想错了,在万凤山的眼里,这座山属于他的奶奶,她老人家岁月守望,闯入她的领地应该同打声招呼。他指出具体方位:

“我奶奶坟,穿过柞树林……”

我惊奇鬼哭岭,自然生长的林木形成规模,每一片林是一种树。即使中间夹杂其他树种也稀有的几棵,数量少显得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