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家

第十七章

字體:16+-

1991年春天,聯辦舉行的“國庫券承購包銷合同簽字儀式”,既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突然風向驟變,有些首長宣稱不來了,有些首長似乎不太上心,連帶著國庫券的賣主——財政部也有臨陣退卻之意。可把田希雲和楊柳青急壞了!這本是聯辦籌備了許久,打算與財政部攜手,聯合促成國債市場化發行的盛會。現在會場訂了,請柬發了,中外記者也請了,一批人都在候著這大好消息,那可怎麽辦?

中國政府很多年都是既無內債又無外債,並且引以為自豪。隻有1950年到1958年先後發行過六次公債,發行總額為38、4億人民幣,於1968年底全部還清。建國初期,蘇聯政府也向中國提供過一些經濟援助,本息共14、億盧布,也於1965年初提前還完。

後來這思路改變了,中國人願借外債,也有人想借錢給中國人了。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後,英、法、德向中國提供了一筆99億美元的資金。1979年和1980年,中國財政連著兩年巨額赤字,為了發展經濟,1981年開始發行國債,更名為國庫券。之後政府組成了強大的國庫券推銷委員會,由財政部牽頭,中央各部委都參加,因為這事兒挺難辦,覺悟低的人便不肯買。國庫券發行幾年後,有工人抱怨說,上麵自作主張,在工資袋裏塞進幾十元國庫券以代替工資,這算哪門子自願?農民也抱怨說,國庫券到期了,卻不方便兌換,鬧得大家都不高興。這也正是國庫券的兩大問題:一是發行難,二是兌換難。若到期沒法兒變現又咋辦?於是錢販子便四處活動,鑽空子以低價收購,誘使國民忍痛割愛。

1987年秋,人行行長陳慕華在一份內參上批示:“國庫券隻有上市流通,才能提高信譽。”1988年春,財政部也上報了《開放國庫券轉讓市場試點實施方案》,允許前兩年向個人發行的國庫券上市流通交易,價格隨行就市,但必須在國家指定開設的中介機構進行買賣。隨後又開放了幾個大城市,到1991年春,全國便都放開了。因為各地人民對國庫券的感情不一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愁,便有那等精明之輩,把國庫券從便宜的地方倒騰到貴的地方,甚至從甲銀行倒騰到乙銀行,而且由此誕生了楊懷定等平民級的“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