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红

05

字体:16+-

一年多时间,宣传部副部长田宝琪跟随领导逐门挨户地采访,一方面根据不同家庭的情况写成调查报告,为领导动员再就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根据外面联系就业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每天矿区新闻广播里,开设再就业专栏,使下岗职工及时准确掌握外部信息,选择各自的去向,还在《国家能源报》《西山工人报》《渭北日报》《渭北矿工报》上遍地开花地宣传报道鳌北煤矿下岗分流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大家看到了组织的关怀,鼓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道了田宝琪采写的鳌北煤矿分流下岗职工五千名其中三千人已经得到妥善安置的新闻,在整个产业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渭北矿务局有史以来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渭北矿工报》对田宝琪以“渭北矿区煤‘秀才’”为题做了大篇幅的采访报道:

这位煤“秀才”叫田宝琪,担任鳌北煤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角色已经一年多时间了,主管全矿的宣传等工作。他创造的业绩,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是在全局数得着的,因而他连年获通讯报道先进称号。鳌北煤矿响应国家号召,几千名下岗职工分流后得到妥善的安置,没有造成大的上访和不稳定事件,也是其宣传工作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宣传归宣传,这是形势的需要,但谁知道田宝琪至今还是个农民协议工,也就是说,他本人还是个农民身份。农协工当上副部长,在渭北矿务局,可以说是“独家新闻”,在全国煤矿恐怕也不多见。

说起田宝琪的经历,还多多少少带一点儿传奇色彩。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后期的田宝琪,大概是小时营养不良的缘故,至今个头不算高,但是上学之后,他在读书和写作文上都显示出天资聪颖。作为“出生在困难时期,成长在‘文革’年代的一代”,他不甘沉沦,对读书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千方百计找来“文革”后幸存的各种书籍,如饥似渴般阅读,作文自然日益长进,常得老师夸奖。1983年学校毕业后,他回到了三秦大地的家乡务农。此时的三秦大地,改革开放大潮如渭河之水,滚滚向前。本来就不满自身生活现状的田宝琪,内心更加躁动不安,总想到外面闯世界。于是,当鳌北煤矿招收农协工的时候,他就毅然应招,来到鳌北煤矿采煤五队当了一名采煤工人。正如田宝琪在四年后一篇改变他命运的散文中坦露心迹时所言,一个二十多岁的有点文化的青年,从农村来到渭北市高原矿山,从农民变成矿工,在初时的新鲜新奇劲过后,矿井下阴暗的环境,潮湿的巷道,窄狭的工作面,繁重的体力活,和天天洗澡还洗不净的黑眼圈,曾令他动摇过、后悔过。但是,农民吃苦耐劳精神使他度过最初的磨合期,仅过月把天就适应了,而且显得特别勤快、厚道,几乎每班都第一个到达工作面,抢着干最累最苦的活,月月出满勤,班班不惜力,深得老师傅和青年工友的喜爱,还当上了副班长……

正当田宝琪把自己深深地融入矿山,想把一生交付于她之时,协议期到了。单位的领导来了,相处五年的工友来了……他眼含热泪,点着头向大伙致意,汽车跃上原顶,高高的井架很快消失在地平线下,他心里默默道:“别了,矿山;矿山,别了……”回到家乡没待几天,就又到上海打工。打工之余,他总是对矿山魂牵梦绕,就怀着复杂的感情,写了散文《别了,矿山》,千里投寄到《国家能源报》《渭北矿工报》。当远在上海的田宝琪接到矿上的信件,**难捺,仿佛远游的赤子听到慈母的召唤,马上返回鳌北矿,干上了新闻宣传工作。田宝琪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成了百里矿区最有影响的新闻写作“主力”人物。多年来,他共在局、市、省各级媒体发表消息、通讯、言论等稿件四百余篇,其中有十多篇获评新闻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鳌北煤矿经过一年多的减员分流,仅办公楼腾出闲置的办公家具就堆满了五楼的两个大会议室,管理体制和人员安排方面进行了大调整。经矿党政提议,报渭北矿务局研究提任姚大勇任鳌北煤矿副矿长,分管后勤和下岗分流工作。撤销炮采队和综采五队,合并为综采队,王选怀任综采队队长,其他副职没有变动,鳌北煤矿通过减员分流,合并机构,井下正式职工已经全部退出一线,除分配来的大学生以外,一线工人已由转正的协议工和未到期的协议工组成。从此,这个在特殊时期曾经为刷写多项中国煤炭工业辉煌历程的功勋采煤五队,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进程中,画上了句号,它创造的丰功伟绩,将载入渭北矿务局的史册,被人们永久传颂。

新成立的综采队实际是以采煤五队的班底为基础,吸收炮采队的优良资产,队长虽然由炮采队长王选怀担任,王选怀也是采煤五队培养出来的优秀班长,现在又回到综采队,还是延续着采煤五队的文化和吃苦肯干、不向任何困难所屈服的优良品质。所不同的是,随着煤矿机械化普及程度的提高,煤矿那种险恶艰苦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过去,按动按钮就能采煤变成现实,每年的大中专学生分配到煤矿井下,在鳌北煤矿已经不是新鲜事,先后有八名西部矿业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分配到综采队采煤班,他们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替代农民协议工已经成为必然。为了使我们这些转正协议工不因知识欠缺被淘汰,肖伟光按照矿务局的每年培训计划,分期将提拔到干部岗位上的二十六人送到渭北矿务局煤矿技工学校脱产学习两年,毕业后获得大专文凭。我和姚大勇等十人列入第一批,王志胜、王选怀被列入第二批。

渭北煤矿技工学校坐落在渭北市最繁华的红旗街中段,与渭北矿务局一墙之隔,是专门为煤矿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全日制学校,面向社会招生,还有像类似我们这些成人大专班和短期培训机构,我们将要在这座环境优雅、教学设施齐全、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的良好氛围里接受两年专业和文化课知识的系统学习。大家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虽然受文化课基础知识偏低的影响,一开始学起来有些吃力,但也得益于井下实践经验丰富,很快就适应了。姚大勇利用星期天和两个假期,走访创业下岗职工,帮助他们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通过走访了解,下岗分流的职工除极少数的生意做了一半因多种原因半途而废,大部分在省城、渭北市驻扎,收入比在矿上上班高出多少倍,有的人已经着手在城里买房子。

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使大家系统地掌握了地质、煤炭、煤炭生产、煤炭综合利用的理论知识,了解了煤炭这个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附加值将会产生超出煤炭本身、超出人们想象的巨大能量惠及人类。通过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大家感觉到了从煤矿前辈人流传下来的所谓经验、规律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甚至在某些方面严重制约着工作的进行,回想起来过去的许多失误和事故,都是因领导的决策偏差造成的,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把科学管理挂在嘴上,其实连什么是科技都不知道,谈何管理。王民录说:怪不得原海峰念了两天书回来就不再搭理咱这些人了,老跟着领导的屁股后面,舔人家的沟子,原来不在一个层次上了,和咱在一起影响人家的形象。韩正群说:你咋老忘不了原海峰,你看人家这两年都不搭理你,还老提人家,羡慕吧,这下你也和他一样有文凭了,细狗也扎会狼狗势,舔一下沟子,让人家享受一下。王民录说:我没球事做了,舔他沟子,他这号人当皇上我也看不起。

单宝平在北京报社实习三个月回来,第一项任务就是随老站长从省城出发,一路前行,像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范长江,三十年代,以考察西北写成的新闻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揭露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西北地区的黑暗和危机,引起全国震动一样,单宝平他们要把我国千年的丝绸之路上的古长安城作为起点,他不是重走丝绸路,而是穿越欧亚大陆桥,他要北上追随陕北红军的足迹,穿越毛乌素沙漠,深入陕、晋、内蒙古“黑三角”区,探秘这座让世界都感到惊讶的神府、东胜大煤田开发建设的现状和未来。他们一路颠簸,一路走,一路写,从无证开采的小煤窑写起,从“某重点矿区乱挖滥采何时休”“老房塌,新房裂,小煤窑依旧在惹祸”,写到“神府的路,煤车超载——一个沉重的话题”;从关心民生“感谢矿领导扶我全家走出低保线,社区主任的民情心声”,写到“神府矿区建设举步维艰,半停产企业是如何摆脱困境的”;从重视环保“神府煤炭开发要走生态效益发展之路,煤炭资源应该规范开采”……行程一个月,连续二十三篇深度报道在《国家能源报》刊登,在篇幅数量,报道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国家能源报》前所未有。写无序开采,对本来就很脆弱的沙漠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况,语言运用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素有中国煤炭宝库的黑三角区,由于滥挖滥采,环境污染日甚一日,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区的乌兰木伦河床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由于企业争相露天开采,致使原来宽400米到500米的煤矸石堆在河道缩小到100米,神木矿区每年排放的1593万吨废弃物相继排入黄河。

国家禁止使用的旧式焦炉急剧增多,天空黑烟弥漫,河流变成黑色,稻田变成黑土,烟尘、粉尘污染日益严重,地方政府真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头疼。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国人从挖煤一直扩大到挖金、挖银,挖一切有利可图的矿藏,无法律约束,非法进入国有矿区,狂挖滥采,与国有煤矿抢市场、争运力,导致纠纷矛盾恶化,造成许多国有煤矿宏观调控失控,煤炭严重积压,在自身亏损的情况下,煤价一降再降,煤炭市场价格全部放开时,国有煤矿已经自身难保,身处绝境。

如何处理好煤炭无序开采与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呢?单宝平通过深入的采访了解,结合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对煤炭的依赖程度,找准独特个性矛盾带来的普遍社会问题,对现状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得到了全行业的认同,揭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为高层决策起到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两年时间紧张的煤技校大专班学习即将结束,对于这些农民出身的煤矿基层领导千载难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尤其是经常有矿务局级别的领导来学校看望学员开展座谈,使学员们享受到了体现人格尊严、人人平等的“待遇”。一个小小的采煤班长能和局长面对面地交流,做梦也没有敢去想的事变成了现实。

王民录说,以前听人把大学叫殿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亲自经历一下,还确实神圣,怪不得人都挤破头让娃上大学,还是不一样。

临毕业时,矿务局局长第三次和学员座谈,姚大勇的发言引起了局长重视。

姚大勇说:两年技校专业知识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内、国外煤炭工业的发展走势,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科技发展对煤炭产业影响深远,让人惊讶。国外人家都到了什么数字化无人工作面采煤,我们还停留在高档普采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如果再不快步追赶,低层次的人海战术,凭力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说一百年,一千年,还是让人瞧不起的挖煤工。

局长说,煤炭工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改变煤矿工人在人们心目中长期形成的傻大粗固有观念,减少事故,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机械化水平,掌握世界最先进的采煤工艺,使用国际领先的采煤设备。当然,外国的设备到中国是否能服中国的水土,地质条件、管理水平能否达到要求,咱们的煤矿工人是否能驾驭洋设备等等这些,需要思考。姚大勇学员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一个煤矿工人能有这么高的境界和眼光看待煤矿,身怀危机感,我们有些局级领导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正规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没有这种水平。通过这几年分来的大学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度不高,没有干几天就千方百计地托各种关系调动,能脱离这个行业的尽量脱离,走不了就是消极怠工混日子,因为他们和这个行业没有感情,根本没有和这个行业的人打成一片,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改变这个行业,只想坐享其成。哪像你们这些从最基层的煤炭生产一线经过长期打拼,不存在和煤矿工人的感情,因为你们本身就是煤矿工人,和这个行业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局长说,事实证明:国家对煤矿使用农民协议工的政策是对的,我们让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转正农民协议工从长年两班倒的井下工作中走出来“充电”,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你们必然会挑起煤炭科技发展的大梁。局长说,我们局现在的形势很严峻,煤炭市场虽然有所回暖,库存压力有所缓解,但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低的现象使我们在一种恶性循环中艰难前行。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海战术时期形成的人员包袱繁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几年减员分流各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收获不小,但还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我们把为一线直接服务的人员和岗位减下来了,学校咋办,还有医院等间接和直接的庞大系统怎么减,学校老师减下来孩子去哪儿上学,医生减下来了,职工家属去哪里看病,我们煤矿都是远离城市,没有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谁还愿意来煤矿干,而这些必不可少的后勤服务增加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还有我们局的地下煤炭资源家底不多了,十三对矿井中就有九个都面临枯竭,条件好的已经采得差不多了,现在几乎采的都是边角料,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开采的难度相当艰巨,像你们鳌北煤矿原采煤五队,地质条件不稳定,断层多,走向倾角大,导致综采设备根本发挥不了作用,甚至不如炮采产量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我们要正确认识,直面对待。庆幸的是国家已经考虑我们这些老矿区的战略转移问题,初步决定给我们局在资源丰富、煤炭优良的西区划出一块新的资源建新矿,依托老矿区的技术人才优势,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采煤设备,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模式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矿井,像姚大勇学员刚才说的那样,未来实现井下无人开采不是梦。我们要选择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和专业技术工人去建设现代化的矿井。

局长在煤技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高屋建瓴,引用大量的数据和前瞻性的知识,启发学员深度思考煤炭行业问题,客观看待我们面临的处境,指出了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机械化、科技化。大家听后感到非常震撼,都纷纷表态,一定不辜负渭北矿务局两年的培养,不辜负局长对大伙的期望,回去大干一场,为渭北矿务局的解困脱贫、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毕业典礼一结束,田宝琪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前一段时间听说他家又将五年盖的四间瓦房全部推倒盖起了两层楼,宝琪工作忙,一直没有回去,里里外外全是春娥一手操办,听人说房盖得很阔气,因学校课程安排紧张学习任务重,没有能去帮忙,田宝琪也事情多,一年多没有见面了,春娥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孩子长啥样,都没有见过,这当然是个机会。当地风俗不管谁家落成新房,朋友去住上一个晚上,叫暖房,预兆着吉利。

我和姚大勇商量,一定要去,一是顺便看看孩子、春娥,二是顺便给暖暖房,使新房增加点人气。说实话宝琪春娥这两口真不容易,矿上离家不到六十公里,宝琪忙于矿上工作,一年回不去两次家,春娥一个人在家伺候老人,管两个孩子,还要经营葡萄园,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王民录说:你看宝琪多有福气,一年一年不回去,媳妇给生了两个儿子,我几乎每次大倒班都往屋里跑,这么多年了才努力了一个,还是女孩。

姚大勇说:只怪你种子坏了,羡慕人家干什么,不然让宝琪把你那二分水地重新耕种一遍,说不定还生三胞胎儿子哩。

民录红着脸说:去你妈的,咋不叫宝琪把你老婆二分水地给种了。

姚大勇说好大家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去,到渭北市最高档的东风商城买些东西祝贺,临行时他变卦了,说你们先去,我得赶回矿上,肖矿长上次安排的许多事情还没有落实,我得回去处理,代我向春娥问好。

姚大勇是听了局长说要建新的接续矿井,经过了这么几天回味局长围绕自己发言所说的话,越想越感觉是在给自己说话,他要回去把这两年学习和走访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情况向肖矿长汇报,并明确表示接续矿井建设如果从鳌北矿抽人,自己愿意去,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的煤炭知识,他自己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干好。

两年的学习,最忙的是姚大勇,他一边克服年龄大、文化基础课底子薄的难关,一边还操心矿上的事情,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矿长分忧,说是脱产,实际和没有脱产一个样,始终把心思用在工作上。

肖伟光听了姚大勇的学习汇报非常满意,两年的学没有白上,组织没有白培养,肖伟光心想,这辈子没有因自己的事情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也没有因工作上的事情和谁红过脸,自从姚大勇这批协议工进矿后,不知道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打培训的那一天就认为这帮泥腿子个个都是好样的,未来鳌北煤矿的希望就看他们的了,所以,自己在各种场合,甚至超出自己的权限,为协议工说话,之所以能将总工程师降职到队长,自己心里最清楚,许多事情有偏护他们的因素,现在回过头看,自己力排众议,培养这帮泥腿子,为他们说话,值。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

肖矿长当着大勇的面说:我参加上周的矿务局矿长例会,局长主持并讲话,强调了目前的工作后,对局里举办协议工转正干部培训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专门举了你的例子。说参加鳌北煤矿学员的座谈会,大家普遍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纷纷表态回去一定努力工作,降低成本出好煤,为企业走出困境出力流汗。特别是鳌北煤矿副矿长姚大勇,已经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思考煤炭工业发展遇到瓶颈和出路,提出了很多新的观念,非常有思路和想法,新矿区建设需要大批像姚大勇这样思路超前的干部和技术人才担当重任。通过第一批学员的毕业,可以看出从协议工中选拔优秀人员学习,效果超过了我们公派出去参加各类大学学习的学员,这些学员企业把学费交上,工资一分钱不少,还有补助,他们基本上一毕业没有几天就开始办理调动手续,干部处给我统计过,最多的也超不过一年,心就不在矿上。当然为社会输送人才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但是,在煤炭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最需要人才的节点上,纷纷毕业跳槽,说明我们送出去培训的方向有问题,选派学员的标准有问题。局长提高语气说:只有从协议工中选拔的这批学员非常珍惜学习机会,有的利用星期天走访下岗职工,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为下岗职工排忧解难,大部分未毕业就要求回矿上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产中去,教育和干部处一定要加强、加大煤技校的培训工作力度,搞好教学管理,我建议扩大招生范围,可从优秀协议工中直接招生,毕业后转正充实到领导岗位上。

我和王民录、王志胜一行六个人买了当时最时髦的鄂尔多斯羊毛毯、被面子,一人骑一辆延河牌自行车,后面带着礼品,像迎亲的队伍一样从渭北矿务局煤技校出发去田宝琪家,带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成就感,心情是无比的激动。

麦收过后的田野已经成了绿色的地毯,公路两边收割过的麦田里,勤劳的农民早已在地里种下了黄豆、豆苗、回茬苞谷和六十天荞麦,有的已经长出尺把高,下面的叶片刚刚长成,顶部的嫩叶又悄悄萌发,层层叠叠的绿叶为还是麦茬的土地披上了新装,整个田野被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

从麦田里走出的这几个年轻人,看到绿野的深处农民正在除草,不时地发出农民苦的感慨,庆幸自己已经离开了土地,脑子里装着满满的希望,对曾经熟悉而且付出过的土地、田野,早已司空见惯了,没有多少兴趣。

我们一路走,一路说,一路笑,一会儿你超过他了,一会儿他两手撒把地往前骑,处处展示着这几个经历坎坷又风光无限的煤矿年轻人意气风发的青春活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田宝琪难得休一个星期天班,提前一天回家准备了。

他家在一望无边的关中大平原,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河从村庄南边五公里处流过一百公里后入黄河,家门口是人工修造的泾惠渠,滋润着千亩粮田。快到田宝琪的村子了,远远看到村口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麦秸垛,不规则地簇拥在村头的树林里。麦秸垛是乡村的名片,农民丰收的象征,牲口的饲料,诠释着庄户人家的殷实和富足。麦秸垛是乡村的大戏台,发生在它周围的场景活脱脱一幅幅乡村风俗画。村庄与村庄之间,有弯弯曲曲的村道相连。阳光下,目光所及处,附近几个村的村口,各自迤逦出一支赶集的队伍,身着五颜六色新颖时尚服装的男女或骑车或坐车或步行,向附近集市上汇集,小路上流淌着欢歌笑语。

田宝琪的院子坐落在村最南头巷子最东边的第一家。

院子估计也有六分地大,新盖起来的两层楼房,汽车能开进去的朱红色的铁大门,还有大门两边那一对灵巧的石狮子,显得是那么的威武。宝琪、春娥和两个淘气的小男孩早已经在门口等候多时。宝琪忙接过车子往院里推,两个看似一般大的孩子看到一下来这么多陌生人,忙往春娥的身后躲。

春娥说农村娃娃没有见过世面,一见到来了这么多高级人,还以为是警察把他们要带走了。

转眼间,春娥六年多没有见了,六年前那漂亮美丽形象几乎找不到了,红润的皮肤变得灰暗失去了光泽,常年累积下的风霜在她的脸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一双眼睛满是经历风霜后的沧桑和无奈,仿佛早已习惯了苦难,但是,从那双敏锐动人的眼睛里,闪烁出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信心。

走进三间宽水泥结构的两层楼,估算面积足够有三百多平方米,由于在麦收前仓促竣工,门窗还都没有来得及安装就收麦子了,中间大厅的水泥地板上堆满了新打的麦子。春娥说:工期赶得紧,目的就是收的粮食有地方放。我说:现在夏粮收获已经结束,可以装修宫殿了。

春娥说,你不要再讽刺了,以前的家你不是没有来过,那几间房子下雨漏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每年到庄稼下来就发愁,宝琪矿上忙,根本顶不住事,多亏自家屋里人帮忙,这几年才活过来哩。

我说:春娥,你有了自己的小家把矿上的一切都忘了,这么多年一次也不来看看大家,安心过小日子了?

春娥娇气地说,哪有你残荷(当地方言:过日子很厉害),钱挣得多得都没有地方放。我说,春娥啊,六年不见,真是刮目相看,会挖苦人了,当年和宝琪在麦垛底下的那档子事儿,我知底。

春娥说,知道还能咋,都快四十岁的人了,还怕你。

春娥的坦诚引起了大家的开怀大笑。又说到矿上,春娥说,几次都想去矿上,你看这走得开吗?两娃一个比一个大一岁,还种十二亩麦地,地里农活忙了娃没有人管,经常用绳子拴在炕上,回来已经哭得睡着了,再加上这几亩葡萄,现在还雇人在地里给葡萄套袋。

志胜说:那你一个人忙得过来吗?有啥办法,宝琪地面工资一月就那几十块钱,连化肥和日常花费都不够,种粮食也根本挣不下钱,就凭这几亩葡萄才把房凑合地撑起来,里面啥都没有。

大家看到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春娥,经过了风风雨雨的冲洗,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以家庭为主的农村妇女,言谈举止,已经成为内心强大、对任何艰难困苦能坦然面对的坚强女人。

这就是从煤矿走向农村真实的矿嫂,繁重的农活再加上家庭劳累的摧残,显得比同龄人大好多岁,那样的沧桑。而春娥无怨无悔,只有为了家庭不断地付出,日出日落,心灵上才能得到安慰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