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與紅

03

字體:16+-

高街公社五十一名農民協議工,是當時國營煤礦用工製度改革的縮影,種種的成功與失敗、人性的複雜與演變,都承載於這些人的經曆裏,變成一個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寫入了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史冊。

我們所在的這個鼇北煤礦,始建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國家“一五”期間一百五十六個重點工程之一,也是我國西部唯一的煤礦重點工程。由蘇聯專家勘探設計,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專家撤走後,留下的半截子工程,由我國煤建工人自行建造完成。鼇北煤礦的建成投產,展示了中國煤礦工人的建礦水平,對緩解國民經濟起步階段的煤炭緊張局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裏,曾經湧現出無數個省部級和國家勞動模範、人大代表,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眼下正處於青年時期的鼇北煤礦年生產煤炭七十五萬噸,礦井設計生產能力一百二十萬噸,職工家屬三萬人,是渭北礦務局十三對礦井中的骨幹礦井之一,每年的中國煤礦文工團下煤礦慰問,到西山省第一站就是鼇北煤礦,逢年過節煤炭部、省市領導下井體現生活、慰問礦工必選鼇北煤礦。鼇北人走在大街上,不管是休探還是請假,都願意自豪地說,我是鼇北的人,可見當時的鼇北煤礦不僅在整個西部,在全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去鼇北煤礦,從煤城渭北市乘車出發,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山道,慢坡上下爬行約半個小時後,車繞到一個山梁上,隱隱約約地就能看見礦區生活區全貌,家屬區層層疊疊,占據了整個山頭,夜幕降臨時滿山燈火,遠看仿佛一座座高樓大廈。從建築學的角度鳥瞰生活區,像一個歪歪斜斜的英文字母“X”,錯落有致,和諧而雄偉,被稱為“渭北市的布達拉宮”。

鼇北人習慣性地把他們煤礦按照地域分為“山上”“山下”“東山”“西山”“南山”“北山”,生活區大部分建在山上,辦公樓、選煤樓、坑木場、井口都在山底下,人們分別稱之為“山上”和“山下”。由於這裏的地勢並不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用東西南北劃分不科學,零散的住戶,其他輔助設施,還有和當地農民混住的地盤,統稱“東山”“西山”“南山”“北山”。好多事情,因為習慣,也就約定俗成了。鼇北人說,除了這幾塊片區的劃分,還有一個馬車店也是一片生活區,渭北礦務局第三人民醫院就建在那裏,醫院旁邊也是生活區。當年建設鼇北煤礦的工人,根據自己的生活水平,找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一個窯洞或者一間簡陋的工棚就安了家。鼇北煤礦還有兩個區別於其他煤礦的標誌性工程,顯得十分獨特。一個是從生活區上山通往生產區的絞車道,用鋼繩連接車廂,一輛上去,一輛下來,互相交錯,方便了工人上下班。另一個標誌就是這裏曾經有一棵古樹,有上千年的曆史,巍然屹立於南山的頂端,任憑歲月風雨洗禮,仍然堅守著腳下的土地。鼇北所處的行政區域歸屬鼇北人民公社管轄,後改為鄉政府,因煤礦正南方向的鼇背山而得名。整個礦區以一條從生活區穿行而過的公路貫通,路的一端連著渭北市,一端通往金石山煤礦、紅旗鎮、張家溝煤礦、豁口和陳坡煤礦,然後連接國道出省界。原來絞車道上邊還有一條礦區專用公路,也是從渭北市直通鼇北煤礦西山。西山是重要的生活區和商業區,礦上的一個小學、兩所中學,加起來三千多名在校學生,就在西山。這裏本來是一片山地,六十年代建設者們用洋鎬、钁頭、鐵鍁把山開挖成平地,蓋成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