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

第二章 康藏高原伐木工 二十一

字体:16+-

可是,陈伦的计划没及进一步实施,就被迫中止了。

远在千里之外康藏高原的一家森工企业,到这个地区来招工了。森木局的工人,是在冰天雪地的大森林里伐木。

陈伦记得在一部记录片里,看到过伐木工人端着轰鸣的油锯,将一棵棵参天大树锯倒在地上,当时就想,如果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一定会很开心。

招工组到这个地区只招七个职工子女,面对社会公开招收的指标一个也没有。七个伐木工人的后代,分布于楠山、渠江,巴州。

楠山籍森工企业职工的子女,早在几个月前就全部被招走了,只还有一名老工人的女儿,属最后一个被照顾的指标。

那位康定森工局刚成立便参工了的老同志,其时为该局一名工段长,他老婆和二个儿子都在工段上。唯有参加工作前,在老家和前妻生育的大女儿,一直呆在离城几十公里的小镇,和爷爷生活在一起。

早在一年多前,工段长接到老父的信,说女儿恋爱了,和小=镇革委会主任的儿子,混到了一起,天天泡在镇上,好长时间都不回家了。让他想法管教已经成人了的女儿,担心万一弄出事来不好收场。

工段长为此大伤脑筋,也有一些内疚。自参工离家不久,得知前妻耐不住寂寞,和镇上一个裁缝有了绯闻,当机立断离了婚,把女儿交给父母以后,除了每个月定时寄点生活费议。十多年中,因有了新的家庭,没有探亲假,既不能报销路费也没有工资。很难请到假的他,只回过老家看过女儿两次,到现在,已好多年没有见过女儿了。

自从女儿初中毕业后,借口她已能自食其力,连生活费也没再寄。只是,每年寄给老父母几十元过年钱,偶尔,也会写一封信,询问一下女儿的情况,却没真正关心过。

得知女儿有可能和镇上不务正业的青年人结婚,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在乡村呆过二十多年,他知道农村生活的艰难,更知道农村妇女的艰辛。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他想过把女儿接来一起生活。但,那样一来,家庭开支必将出现严重问题。妻子虽也是正式职工,但林场营林队工资不高。二个儿子都在县城森工局职工子弟校读初中,每月开支不小,加上老岳父身体不好,必须按月定时寄回二十元药费。

多年来,每月领了工资后,他兜里的钱就没揣热过。交清了平时从伙食团赊的油盐肉蔬钱,再交清乱七八糟的其他费用剩不了几张票子。而妻子的工资,交了儿子的学杂费,生活费和寄给老家二十元,也基本上没有了。

虽然有些内疚,设想女儿一旦成为农村家庭妇女,心里也有过隐痛。但现实是他无法改变的,几天之后,也就把这事忘了。

这次全省森工企业统一招工,所有职工子女全部解决的通知下达后,他立即为女儿报了名。心想,只要能让女儿走出农家,也算对得起她了!

可段长同志没想到。女儿早在一年前就出嫁了,不但出嫁了,而且有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不过,如果她愿意,招工组还是会把她招走。因为,多年来,森工企业的职工子女,只要在内地没有工作,都会被内部消化。哪怕再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弄到指标,让孩子传承父业,成为新的伐木工人。

可是,那位刚当了妈妈的女子,却不愿领爸爸的情,断然拒绝了到高原上当工人的好意。心甘情愿留在家乡小镇上,继续家庭妇女生活。

招工负责人再三劝说无效,只好把情况报告了分管副局长,副局长听了汇报后有点生气,电话中指示就地另外招一个工人,以免指标作废。

这个本县唯一的招工指标,被分到了城关镇,城关镇革委谢主任接到通知的那天,正好坐了程吉喜的车到地区办事。

知道了这一消息的程吉喜,马上想到了老是惹祸的陈伦。当下打定主意,这次无论如何,也得把这家伙弄走!走得越远越好!

当天下午,从地区回到县城的谢主任,没有回家用餐。在程吉喜陪同下,在汽车运输公司的小食堂,喝完了一瓶市面上看不到的泸州特曲,吃了一盘纯正的豆瓣鱼,一份青椒辣子鸡,外加一大盆肉丸豆芽汤。

酒足饭饱后,不到十五岁的陈伦,命运发生了根本转变。

第二天,程吉喜亲自带他到城关镇填写招工表,到人民医院体检,到派出所办理迁移手续。一路绿灯!

晚上,一个清瘦面容、背微驼的中年男人,和城关镇谢主任一起,来到了陈伦家。

四方桌上,有老母鸡汤,回锅肉,猪肉炒豆腐干块角余料,还有几盘小菜,外加一瓶五粮液。

听谢主任介绍,面容清瘦的男人姓李,是专门来招工的,陈伦恭敬地叫了一声:“李叔叔好!”

第二天,程吉喜亲自驾驶解放牌大货车,把李叔叔和陈伦送到了二十公里外的渠江县城。

本地区新招的七名新工人,将在这里集合,然后坐火车到蓉城,在林业厅招待所集中,再一起前往康藏高原。

陈伦的行李,用一张汽车货箱前面的挡风蓬布捆着,三套打了补丁的衣服,一床妈妈出嫁时的旧被子,两双已经略微显短的胶鞋,两条麻布**,是他的全部家当。

在家门口上车时,妈妈把几挂小豆腐干送给李叔叔,转过身看着他眼睛里有了雾,眼睫毛上有了晶亮的珠子。

可是,陈伦已经不会再为挂在妈妈眼睫毛上那些晶亮的珠子心悸了,即将离开在心中诅咒了千万遍的家,他的心里充满着美好向往。由是,脸上始终挂着愉悦的笑意。

楠山和渠江,属同一地区的两个相邻县,从楠山县城出西门翻过云楠山,就到了渠江县的卷硐山,翻过卷硐山再走二十多公里,便到了波涛汹涌的渠江。

渠江很宽,江水很急,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都得在码头上乘船才能过江。摆渡的船上,可以载五辆大卡车,同时还能搭上几十个人。

第一次坐在汽车上搭船,陈伦感到很新奇,他从驾驶室里跳出来,在晃动着的铁甲板上,小心挪动着脚步,呼吸着潮湿清新的空气,看着追逐船后、时高时低的水鸟,在翻滚的白浪间嘻戏,压抑多日的心情立时开朗了。

扶着船上的栏杆,回身朝楠山县方向看去,他喃喃自语道:再见,给了我太多苦难的家乡;再见,使我流了太多辛酸泪水的楠山;再见,既爱又恨的家和给了我生命,也给了我苦痛的妈妈!

低下头,看了看身上的蓝色衣服,两只膝头上补着大大两块布的旧裤子,暗自在心里说,我一定会穿上最时兴的夹克衫、的确凉裤子,白网鞋,戴上十七钻的手表。再回到家乡时,一定体体面面,不再像现在的讨口子打扮!

听李叔叔说,他到单位上班后,每个月的工资有四十多元。四十多元!比起陈程每个月十七块钱的工资,那可是近三倍了。他相信很快会有手表,自行车,收音机。

当前,社会上最流行的不就是三转一响,四季衣裳吗?老子用不着缝纫机,只需二转一响和四季衣裳,外加杨子荣穿的毛皮大衣和马靴!

继父把他们送到渠江县一家国营旅店,掉过车头开回楠山县了。

临走时,他很不自然地笑着对陈伦说:“以后要管好自己了,离家那么远,家里的人想帮你,也不可能帮到!”

看着继父脸上勉强的笑容,陈伦也用了很大的努力,强行挤出一丝笑容,使劲点了一下头。

招工组一名同志回老家了,还需三天才能赶到渠江。负责人李俊杰决定让新工人在旅店休息,相互介绍各自情况,顺带把企业状况向新同志简单介绍。

本地区招收的职工子女有孙月柱,沈明亮二名男孩子,徐玉梅,张春玉,董顺渠三个女孩子。只有陈伦,是从社会上招收的非职工子女!

孙月柱、董顺渠是渠江县人。

绰号虎子,又高又壮的红脸小伙子周端午,既不属职工子女,也不属社会青年。据说他父亲是省直机关一名领导干部,按理说应该到更好的单位,却不知为何招进了森工企业。

孙月柱既瘦又矮而且很黑,董顺渠长得很不好看,个子也不高,但却相当丰满,穿着打扮相当时尚,一看就知是在社会上混的操妹。

个子不足一米六,头大腰圆嘴特大,说话有点结巴的沈明亮,是巴州农村人;梳着一对牛角辫,五官和身材不错,但胸前一片平坦,明显发育不良的徐玉梅和另一个女生张春玉,都是巴州县城人。

漂亮活跃的张春玉,是新招工人中唯一读过高中、书生气相对较浓,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知识青年。

董顺渠的爸爸,是森工局驻蓉城的采购,也同时是招工组成员之一。孙月柱的爸爸外号孙跛子,本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伐木工人,连续多年的先进生产者。只因后来不幸在一次事故中腿部受伤,不方便再上山伐木,便改做了炊事班长。徐玉梅的爸爸,是很普通的采伐工人。

张春玉的爸爸,原是康定森工局德高望重的总工程师,因为反右斗争中说了不该说的话,被打成右派,戴着右派帽子,监督劳动了好多年。

西道森工局成立时,急需大量技术人才,新上任的一把手亲自点名,硬是要来了处于群众监督中的张总工。

在新建局,张总工虽没有职务,但却是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的得力助手。只是,自反右以后,经历了太多苦难的老张,不敢再如以前那样敢于直言。除了技术上需要发言不得不说的话,一般情况不会开口。

一脸猪相的沈明亮,其父最为了得,是西道森工局革委会副主任兼伐木场总支书记、革委会主任。

职工子女聚到了一起,总会说起自己爸爸,都会把听来的有关森工局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说道一遍。

陈伦没去过森工局,也没有在森工局的爸爸或其他亲人,和同伴们一起时,只能一言不发的静听。

听过几次,感到没有什么意思。除了听招工组介绍情况外,不再参加他们摆龙门阵,躲到一边从行李里拿出厚厚的小说,看得有滋有味。

张春玉很快和陈伦混熟了。肤色白净,眉毛细长,眼睛不大不小,鼻子和嘴都很小巧,身高一米六二,不胖不瘦的张春玉,和陈伦一样,也是个文学爱好者。

不但是文学爱好者,而且,绝对说得上是一个才女。不仅是才女,还是体育爱好者。学校的乒乓球队主力队员,也是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还可以打排球。每年一次的环城长跑赛,更是必然参加。

静下来时,可以捧一本书半天不挪位,动起来时,在运动场上如野小子一般风风火火。时而爽朗豪迈,有时沉静一言不发。在她身上,同时兼具处子的文静和脱兔的敏捷。

**以来,她也和陈伦一样,于相当长一段时间躲在家里看书。不过,她没有陈伦那样的运气,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从学校偷回很多书。更没有到废品收购站去换过书,只能向熟人或朋友、同学借一些侥幸没有被焚烧的小说。

当她听说陈伦不但早就通读了《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这四大名著,而且看过了《茶花女》、《悲惨世界》、《复活》、《基度山恩仇记》等相当多的世界名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虽然陈伦为了混进工人阶级队伍,把学历改成了初中毕业,但在张春玉看来,一个初中生能通读四大名著,还读得了高中生也看得一知半解的世界名著,她真不敢相信陈伦说的是真话。

当陈伦准确说出了几本名著的主人公,说出了小说的故事梗概。甚至说出了每一段精彩情节时,漂亮的才女折服了,她不得不承认:这个瘦猴子一样的家伙,确实看过很多书。

不过,她根本不相信陈伦只是初中文化。

在渠江呆了三天,张春玉和陈伦成了很好的朋友。虽然她比陈伦大了几岁,可是,少年老成的陈伦,说话做事像大哥哥一样,令初次出远门、心里难免有些惶惑的张春玉,感到很是宽慰。

第一次坐火车,陈伦却装出坐过很多次的神态。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虚伪,有强烈的表现欲,甚至说大话、假话。

他们坐的那一节列车很空,百分之八十座位空着。孙月柱等人显得很新奇,在车厢里跑来跑去。时而到卫生间去关上门,时而拉开窗子,看着飞速向后倒退的景物,时而在一张没有人的空位上躺下,嘴里发出:“啧啧!”的称奇声。

陈伦没有如孙月柱等人那样表现,和张春玉面对面静静坐着聊天。

在火车行进时发出的巨大嘈杂声中,他和她谈论起小说《羊脂球》里的故事情节,谈起了看的第一部小说《青江壮歌》。

半夜了,所有人都沉沉睡去。只有陈伦和张春玉还隔着小小的餐桌,相互望着对方,轻声说着小说中的情节,憧憬着工作后的美好生活。

新招工人在林业厅招待所集中后,休息了一天,统一到林业厅职工医院,再次全面检查了身体。

陈伦在体检时心里很紧张;他对身体是否合格没有把握,在楠山县人民医院能顺利过关,是因为继父打点好了上下关节,所以一路绿灯。他怕身体万一不合格,被退了回去会很没有面子。

自从和李俊杰一起离开楠山县,这个念头,会时不时从心里冒出来。

只要看到招工组的人小声说话,或他们在另外的房间开会。他心里就会立时涌出几分忐忑。在农机厂礼堂,被杨学军从会场上叫出来的情景,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如果这次被退回去,他真不敢想象,以后是否还有勇气生活下去。

在林业厅职工医院做完全面检查。等待最后的结果时,陈伦在心里想,如果这里体检不合格,被淘汰了不能到森工局当工人,哪怕在省城讨口,老子也不回家了……

那天晚上,张春玉约了他一起到街上散步。天气开始变冷了,晚上的蓉城大街上,很少有人,也很少有车。

虽然身上没有二两肉,但从小到大只怕热不怕冷。外衣里只有一件很陈旧的绒衣,陈程淘汰的旧绒裤外面,罩了一条屁股和膝盖上都补了巴的裤子,仍感全身都很暖和的陈伦。看见穿着小花棉袄,在寒风中显得很单薄,把脖子缩在围巾里默默走着的张春玉,暗想到:要是真被淘汰了,就再也见不到这位漂亮的才女了。

活到十四岁多,不管在农村,还是回到城里。不论天天闲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读书。以至后来在家当保姆,陈伦还真没遇到一个可以交流的朋友。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过那么多的话,没有人和她一样,对文学作品,同样有着近乎狂热的爱好。

虽出身卑微,不过一名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混混。可是他看不起街上那些小太保,认为就是比他们高尚,潜意识里,他认定以后一定比他们有出息。

虽然在兴隆街和幸福街,在学校经常有人骂他是劳改犯的儿子;被他痛揍了的同学家长,会咬牙切齿地骂他“以后长大了也是个劳改犯!” 一些自以为是的干部子女,造反司令的子女,从来不把他放在眼里。可他固执的认为,就是和这些凡夫俗子不一样,今后就不会是一般人!

一方面因为家庭出生和关在监狱里的爸爸,他有很强的自卑,时时处处感到社会各方的冷眼。另一方面却极度狂妄,对周围所有人不经意的伤害,都会强烈对抗。他很难从心里接受一个人,也很难感受到关怀和关爱。整个社会,在他的眼里都是扭曲的。

短短几天的相处,文静质朴、同样爱好文学,有着相当深厚文学功底的张春玉,得到了他的认同,成了他人生第一个朋友。至少,在他心目中,把张春玉当成了人生第一个朋友。

体检复查结果,陈伦一行七个人全部合格。其他地区有三五个人,因严重的肝病被淘汰了。

第二天,一辆带蓬的解放牌大卡车,载着陈伦他们七人、南充地区新招的十人,以及合川的五个人,从林业厅招待所驶出,沿着落叶飘舞的大街,于新南门出城,朝雅安方向出发。

各招工组负责人都得留在厅里开会,李俊杰不能亲自带队前往西道局。临时指定了一名干部带队进山。

带队的干部姓陈。三十多岁年纪,蓝色毛哔叽中山服外面,套一件很新的蓝色皮大衣,皮衣里面卷曲的雪白羊毛,让陈伦好生羡慕!

临上车前,李俊杰指着陈伦对姓陈干部交待道:“这位小陈,是我负责那地区新工人中临时带队的同志,路上有什么事情,你可以和他商量。”

姓陈的干部对李俊杰很尊敬,点头哈腰答应道:“没问题,有事情我会和小陈商量,你就放心吧。”

每个人都坐在自己行李上。

南充招来的十个人,看上去都至少二十多岁,甚至有超过三十岁的大男人。

运气好、气力大的人,抢着在汽车货厢前部挨着驾驶室搭了座位。运气稍差点的,靠着两边的车厢侧门搭好了座位。剩下运气不好,或气力不济者,只好将就在车厢中间落坐在各自行李上。

陈伦还算运气不错,把他和张春玉的行李放在了左面的车厢边。虽然车厢板很硬,也很不干净,但背靠在上面,总比坐在中间晃来**去好多了。

带队的陈同志,被南充几个大龄青年尊称为“陈老当””。被恭敬地推到了正靠架驶室的最佳位置就坐。

一路上,”陈老当”眉飞色舞讲述自参加工作以来,在森工部门的丰功伟绩,讲起自身独到的音乐天赋,说到高兴处,竟两手做弹琴状,放开了嗓子唱道:“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几乎所有人,都跟随陈同志的讲述和表情,开心地笑着。车厢里充斥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当晚在雅安住宿。几个懂事的大龄青年,簇拥着“陈老当”到馆子喝酒去了,剩余的人。就在住宿的旅馆食堂吃了简单的晚饭。

陈伦和张玉春于饭后到街上走了一圈,早早回到房间睡了。

第二天,进入四川盆地西缘的天全境内,溯天全河谷缓慢上行。但见窗外河谷水流湍急、仰视头顶两山夹峙,满山葱绿,自然景观的巨大变化告诉人们:汽车已进入了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

出天全县城西50公里,到了二郎山脚下。汽车开始翻山。在泥泞的盘山公路上喘着粗气爬行。

二郎山海拔3437米,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全国,是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道咽喉险关,被人们称为"天堑"。这里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滑坡不断,致使该路段行车事故多发、断道频繁,加之全年3/4为雨雪天气,交通运输极为困难。当地有谚语曰:“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二郎山在相当一段时间,成为制约前、后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陈伦记得一本旧书介绍二郎山在天全县境内,距蓉城172公里,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为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二郎山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包括二郎山、喇叭河、红灵山、白沙河在内。这里的风景环环相连,各具特色,象一颗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川西大环线上。二郎山区具有雄伟、险峻、神奇、韶秀、清幽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的藏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内涵。其山因一曲雄浑激越的《歌唱二郎山》流传久远,引起人们无尽的向往和遐思。

书中说:二郎山峰峦叠翠,林海茫茫,峡谷幽深。山顶可观蜀山之王贡嘎雪峰奇观。冬季银妆素裹,冰条垂挂。春末夏初,团牛坪、茶喝河、木叶棚杜鹃锦簇。门坎山珙桐花如鸽翔林海,黑燕子沟石林多姿,石杠子沟瀑布、聋吧沟瀑布群气韵非凡。喇叭河保持了良好的原始风貌,珍稀动物牛羚、水鹿在动物种群中极占优势。红灵山巍峨险峻,卧佛山如佛侧卧,万佛崖上的天然群佛各异。舍身崖的金顶、睹光台,小西天的望经台,雷音寺的南天门皆险峻陡峭,可观云海、日出、日落,欣赏"日月同辉"奇观。白沙河的龙门峡曲折幽深,沉香岩燕子洞钟乳石千姿百态,山燕群飞。葫芦水两潭相连,大石笋如春笋指天,凉水井三迭飞瀑,水海子倒映青山,小黄山景色秀美。

二郎山属汉藏交界处,与康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积沉下了丰厚的土司文化、边茶文化、藏汉佛教文化。遗留有古碉门茶马互市、二郎山茶马古道、紫石关旧城墙、红灵山庙群、慈郎寺等文物遗址。建国后被国家认定的文化遗迹有红军大学、红军总医院、红四方面军总部、大岗山战场等。

汽车在公路上爬行时,从车后看到公路两边茂密的植物,公路两边厚厚的积雪,枝头上跳跃的小鸟,感受刀子一样割得脸上疼痛的寒风,陈伦在心里说:二郎山也不过如此。

中午,汽车在因红军抢夺泸定桥而举世闻名的泸定县休息。

泸定桥在泸定县城大渡河上,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定“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

泸定桥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为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激战两个小时,奇绝惊险地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有七位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

吃过中午饭,陈同志组织全体新工人参观泸定桥。

铁索桥下面,大渡河流水湍急,白浪翻滚,“奔腾的流水声,接连不断的波浪拍击声,组成了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使人心生激越乐曲。

桥面走着时,剧烈的晃动,让女孩子感到害怕。仅走了几步,董顺渠和几个女青年便惊叫着,扶着铁索栏,折了回去。

陈伦和周端午等人,轻松小跑着到了河对面,在几个小小的亭子里呆了一会,沿河岸边走了一会,再轻松小跑着回到了岸边。

参观了泸定桥,继续前进时,在汽车的颠簸中,陈伦闭着眼睛突发其想:要是当初红军没能飞夺泸定桥,没有强渡大渡河,现在的中国,现在的我,该会是什么样?

晚上,汽车到达康定。

康定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川藏公路的咽喉要道,地势险要,历史上是川滇青藏四省区周边山地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四川联接汉区与藏区的门户,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康定,是一座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城。一首《康定情歌》令神州大地所有人,都知道了跑马溜溜的山,康定溜溜的城。

康定城东南边为跑马山。自古,跑马山就和山下人有着不解之缘。跑马山处处美景浪漫,属于亘古以来天设地造的自然公园。主要景观有:五色海、咏雪楼、吉祥禅院、凌云白塔、跑马坪、浴佛池、飞云廊、东关亭、观音阁。从跑马山脚左侧近泥巴山或驷马桥处上山,穿过杜鹃花、红白刺玫花丛错落的山径,经吉祥嘛尼堆5处,约6小时,就到了海拔4100米的冰川遗迹五色海。五色海面积0.11平方公里,三山陡峭环立。东山崖上瀑布飞流,珍珠万颗直泻湖中,湖水澄澈似镜,朝阳初临,瑞气四集,飞瀑倒映湖中,玉兔捧佛隐去,阳光五彩缤纷。

跑马山腰南,绿荫掩映中,有咏雪楼台巍然,倚栏放眼,古炉城去康巴南北两路古径新路束于山间。冬春之际,西南山川银装素裹,赏雪赋诗,定有佳章,故名咏雪楼。

陈伦知道,康定古称打箭炉,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孟获,遣将郭达在这里造箭得名。相传,郭达将军昼夜造箭3000支,造完箭乘仙羊而去,后人为纪念郭达造箭有功,把康定城东北一座大山取名郭达山。清咸丰年间还在郭达山下建有郭达将军庙。后人考证,诸葛亮远征孟获,纯属南征,而非西进,派郭达造箭属虚构之事。

传说中的康定很美,歌曲里的康定也很美。可映入陈伦眼中的康定,却满目荒凉,遍地屎尿。

土街上四处可见寻觅食物的牛羊,比外婆家喂的猪嘴筒尖长,一身黑毛,眼露凶光的毛猪,悠然漫步街头巷尾。

内地根本看不到的巨大牦牛,悠闲地甩着长尾,在大街上散步。或凶悍壮如牛犊,或瘦弱、皮毛下骨头清晰可见的各色野狗,无所顾及地在街上窜来窜去;由大大小小乱石堆砌的墙上,贴着一个个干了或没干的牛粪饼。偶尔,三五个喝高了的当地人,衣衫不整、趄趔着在街面走过,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嚷叫。

分不清年龄,穿着黑色长袍的藏族女人,将装满水的粗大长木桶,用一根皮绳套在额上,低头默默走着,黑红脸上的表情麻木。

整个街面,有一股说不出味道的味道,和当地人迎面而过,会有一股浓浓的气味,令人感到很不舒服。

街面,有穿着肮脏汉装,说蹩脚汉话的当地人,用架子车装着极不干净的果子叫卖:“仙人果,一分钱一个的仙人果,吃了长生不老的仙人果买哟。”也有把手揣在怀中的藏装男人,见到内地人就悄声问道:“老乡,虫草买吗?”

晚饭是大米饭和牛肉烧洋芋,以及炒得有盐无味的莲花白。

这里的大米饭,吃到嘴里给人感觉是没有煮熟的夹生饭。

带队的陈同志说,只要进了藏区,很难吃到内地那样好吃的米饭。因为这里是高原,空气稀薄,气温奇低。

第二天早饭后,汽车出康定县城,向折多山出发。

折多山是到西道森工局必须翻越的一座高海拔山,山口海拔为4300米。山的名字就叫折多山。

“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写成汉语又是"折多"二字。上盘山公路的时候,真是九曲十八弯,来回盘绕有如“多”字一样,拐了一个弯,又是一个弯。

康定的海拔2500米,从康定出发35公里上坡,就到达了海拔4290 的折多山垭口,下山后行驶43公里,到达新都桥后,就算告别四川盆地进入康藏高原了。

这里早晚要起雾,汽车最好在起雾前翻过山。

折多山垭口好几个当地人用乱石堆集的玛尼堆上,有乱七八糟的布幡迎风飘扬。听陈同志介绍,在去西藏的路口或是神圣之地,都能看到一些刻有经文的玛尼堆。信徒们每过玛尼堆必丢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也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由此玛尼堆年复一年地增高。

当年,张大千曾到二郎山和折多山写生,并留有珍贵墨画于后人,可在陈伦的眼中,却没发现折多山有迷人、值得一画的奇丽风光。

自身没有绘画天赋和灵感,反觉得张大千小家子气,一点小景就突发灵感了。也许,是故弄玄虚而已。画国画的人,常会造势,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搞得很玄。

不过,从另一角度思考,大千世界,千峰百壑,都有独特的风采,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果人的思维偏激,不全面、认真,仅从一个角度看事物。广阔的视野,原本的辉煌会变得黯然,原来的真实会变得虚假,原来崇拜的会变得唾弃。

不知什么原因,初小文化的陈伦,对一些声名显赫的国画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并不看好。言谈中,对那些云楠山水、花鸟树木的黑白画不但不恭维,甚至反感到极点,认为那些看不懂的水墨画,根本没有什么价值。

有人说他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说他一点不知道什么叫谦虚,他却振振有词反驳道:“谦虚的美德,要看在什么时候和场合,谦虚并不是压抑人真实想法和观点的恶魔。真实说出想法和看法,才是真诚,过分谦虚,就是虚伪,甚至是欺骗。”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存于人类社会,也正因了对立的存在,才会让人们分出好与坏。

如果人类社会只有美好,善良,真诚,也就当然没有了邪恶,没有了战争和灾难,更没有了斗争,也许,就达到了马克思爷爷所谓的人类大同吧!

可是,人类能进入到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陈伦认为不太可能!

下了折多山,在一个叫新都桥的小镇上停了下来。

几十年以后,新都桥被有关媒体喧染成了摄影天堂,把那里描绘成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吃草,……川西平原风光美丽绽放……是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和“摄影家的天堂”。可当年陈伦他们路过时,新都桥的整体环境既不如家乡普通小镇,也较康定差了好多。

新都桥镇又叫东俄罗,是川藏南、北线分路口。

汽车沿川藏公路南线前行,只见一个个典型的藏族村落,依山傍水地散布在公路两旁,一条浅浅的小河与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房前路旁矗立着一棵棵挺拔的白杨,在寒风冬阳中炫耀着特有的金黄。 一群群牦牛和山羊,在寒风和阳光中,增加了几分原始和野性的生动。远处的山脊,舒缓地在天幕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满眼蓝色、白色、金黄、黑色、绿色的饱和色块,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凸现流畅的色彩和线条。

新都桥的藏式民居极有特点,有很宽敞的白墙院子和漆得很花哨的大门,房屋大都采用石料建造,朝阳而居,采光极好。每座楼房墙上都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三角形图案。偶尔可见喜鹊在房前、溪边、草地上飞翔、跳跃。

海拔3300米左右的高原气候,温差较大,气候多变的新都桥北通甘孜、南接理塘,是从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经之路。

在桥头上一家卫生条件极差的供销社食堂吃饭时,苦着一张脸,艰难的吞下夹生大米饭和元根烧牛肉时,陈伦没想到:几年以后,他会以另一个身份,在这不毛之地呆了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