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第十三章

字体:16+-

在达西先生交给了她这封信的时候,如果伊丽莎白已经料到这封信里不会再提及求婚的事了,她对信中会写些什么还是一点儿也想象不出。但是尽管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想见,她在读这封信时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急切,在她心中激起的情感该有多么矛盾。她在读信时涌起的感情几乎难以辨析。首先是她惊奇地发现,达西先生竟然还相信他自己具有向别人道歉的能力,然后是她固执地认为,他根本不会有什么理由值得加以解释,他在这儿表现出的羞愧感岂能掩饰得了他信中的空洞无物。对他可能要说的一切抱着一种强烈的偏见,她开始看有关在尼塞费尔德发生的那件事情的叙述,她急切地读着,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一句要说的内容,结果对眼前句子的意思却无暇领会了,她的理解力此刻似乎离开了她。对于他认为是她姐姐这方面缺少情意的话,她一读到就认定它是虚假的,读到他的有关反对这桩婚姻的那些令人惊讶的理由时,气得她再也不愿意给他以公允的评价。他对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表示出什么遗憾,这倒是合了她的想法。他毫无忏悔之意,信的风格也是盛气凌人。信里充斥着他平日的傲慢和无礼。

但是,在读到关于威科汉姆先生的这段文字时,当她用一种较为清醒的注意力来读这儿的一连串的事件时——这些事件如果是真实的,必然会推翻威科汉姆在她心目中留下的一切美好印象,而且这些事件与其本人讲述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更是感到了剧烈地痛苦,更难以加以界定。惊愕,疑虑,甚至是恐惧压迫在她的心头。她希望能把这一笔勾销,她不住口地喊着:“这一定是假的!事情绝不可能会是这样!这一定是那种最蛮横的欺骗!”她把信整个儿读完以后,尽管连最后一两页上写的是什么也记不起来了,可还是很快地将信收了起来,发誓她不再理会它,永远不再去读它了。

就这样心烦意乱地,她朝前走着,脑子里什么也不能想。不过,这样也不行,不到半分钟的工夫,信又被打开了,她振作起了精神,开始仔细阅读有关威科汉姆先生的那一段令她心碎的文字,逼着自己去玩味每一句话的意思。其中讲到威科汉姆跟彭伯利这一家关系的那一部分正跟威科汉姆先生自己讲的一样,过世的达西先生对他的疼爱,尽管她以前并不知道这疼爱有多深,和他自己所讲述得很是相符。到这里为止,双方所说的都可以相互印证,可是当她读到有关遗嘱的那一部分时,两人所讲的可就大不相同了。威科汉姆说到牧师俸禄的那些话,伊丽莎白还记忆犹新。她一想起他的那些话,就不免感到这里有一个人是说了假话的。有一阵子,她倒颇为得意地觉得自己的想法不会有错。可是当她又极其细心地一读再读,读到威科汉姆借口放弃牧师职位从而获得了三千英镑的款项等细节时,她又不由得踌躇起来,她放下了那封信,想不偏不倚地把每种情形好好地思量一番——把每一方陈述的可信程度仔细地推敲一下,可也无济于事。双方都只是各陈己见。接着她又读了起来,末了,这样的一个寓意从字里行间里显现出来:她本来以为任凭达西先生怎样狡辩也不可能使他不蒙受耻辱的行为,却能够出现一个转折,使他在整个事件中势必变得无可指责。

达西先生毫不隐讳地指责威科汉姆先生的挥霍无度和**不羁,叫伊丽莎白非常地吃惊,又因为拿不出证据驳斥人家,她便越发地感到惊骇。在威科汉姆先生进入某郡的民团以前,她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他,何况他参加民团也是纯属偶然,在城里碰上了个只有几面之交的年轻人,稍经人家劝说便进了军营。关于他以前的生活和为人,除了他在哈福德郡告诉给她的那一些,她便一无所知了。至于他的真实的品性,即便她可以打听得到,她也从来没有想到要去探询一下。他的面容,他的声音和举止,叫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他身上具备了每一种美德。她试着想要记起一两件能体现他的美好品德的事实,想起他的一些为人诚实友善的明显事例,以便把他从达西先生的攻击当中解脱出来,或者,至少通过他的显著的优点能把这些偶然犯的错误弥补起来,这里她在努力把达西先生称之为是多年的游手好闲的恶习划归到偶尔的错误一类。可是没有这样的一些回忆来帮助她。她能看到威科汉姆活生生地就在眼前,风度翩翩,谈吐迷人。但是除了邻居们的泛泛赞扬和他的善于交际为他赢得的同伴们的尊敬之外,再也记不起他有什么实质性的优点了。在这样思考了一阵子后,她又读起了信。可是天啊!下面讲到的他对达西小姐的企图不是从昨天早晨她和费茨威廉上校的谈话中便可得到些许的证实了吗,信上最后要她就这些细节的真实与否,去问问费茨威廉上校本人——以前她就听他说起过他对表兄的一切事情都很了解,同时对费茨威廉上校的人格她也没有理由怀疑。有一阵子工夫,她都几乎下定了决心要去问他了,可是一想到这一问会有多少的尴尬也就打住了,最后再一想达西先生如果事先对他表弟的合作没有把握,他是绝不会贸然提出这个建议的,于是干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伊丽莎白还清楚地记得在菲利甫先生家的那天夜晚,她自己和威科汉姆初次见面和谈话的情形。他的许多话儿现在仍然清晰地留在她的记忆里。于是她突然想到,他跟一个陌生人讲这样的事是多么的唐突,她奇怪她以前为什么就没有看出来。她现在觉得他那样津津乐道地谈自己是多么的不雅,而且他的言与行又是多么的不符。她记起他曾吹嘘说他根本不怕见到达西先生——达西先生要离开乡下他尽管走好了,他可绝不肯离开这里,可是下个星期在尼塞费尔德举办的舞会他却没有敢去参加。她还记着在尼塞费尔德一家没有搬走以前,他把他的身世只告诉了她一个人。可是在那家人家一走,这件事儿就到处传开了。虽然他曾经向她说过,对达西先生的父亲的尊重总是使他不愿意暴露他儿子的过失,可是他在贬低达西先生的人格时却是那么的不遗余力和无所顾忌。

凡是有关他的事情,现在看起来都完全变了个样儿!他对金小姐的青睐现在看来,纯粹是出于令人憎厌的金钱上的考虑。金小姐的财产不多,不再证明是他的欲望适中,而是证明他想贪婪地抓住一切东西。他对待她自己的那些行为现在看来,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动机。他不是错误地估计了她的钱财,便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虚荣心,而故意怂恿她心中涌起的对他的情意。对威科汉姆的每一点好感现在都在减弱。还能进一步说明达西先生清白的是,她不禁又想起了当吉英问到彬格莱时,彬格莱先生所说的达西先生在这件事情上毫无过失的话。想起了自从他们认识以来(特别是最近以来他们经常见面,对达西的种种行为有了较深切的了解),她从来没有在达西身上看到过任何邪恶或是行为**的地方,尽管他的举止言谈显得高傲和令人生厌,而且他的亲友们都很尊敬和器重他——甚至连威科汉姆也承认他是一个好兄长,她也不是经常听达西那么亲切地谈到他的小妹,证明人家也能有一些温柔的感情吗?如果达西先生的行为果真像威科汉姆所说的那样,他的种种胡作非为难道还能瞒过天下人的耳目不成。再者他既然是那样的一个人,又如何能跟像彬格莱先生这样的好人成为那么亲密的朋友呢?

她越想越为自己感到羞愧。不论是想起达西,还是想起威科汉姆,她都不能不觉得她自己是盲目、荒唐、存有偏见和不公正的了。

“是我自己做得多么不好啊!”她不禁喊了出来,“我,一个自诩为善于甄别是非好坏的人!我,一个一向看重自己能力的人!常常看不起姐姐的那种宽大胸怀,每每用一种对一切都不信任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一发现多么叫人感到丢脸!可是这一丢脸又丢得应该!即便是我真的坠入了情网,我也不可能做得比这更糊涂了。然而,是虚荣而不是爱情,使我变得如此的愚蠢。在刚刚认识了这两位男子的时候,我便为一个人喜欢我而感到得意,为另一个冷落我而感到气恼,在对待他们两个人的态度上,我与偏见和无知为盟,而驱赶跑了理智。直到现在,我才恍然大悟。”

从她自己想到吉英,从吉英想到了彬格莱,顺着这样的一条思路,让她很快记起了达西先生对这件事的解释还显得理由不太充分。于是她又把信读了一遍。这第二遍的细读,效果有很大的不同。她既然在第二件事情上不得不相信了人家,又怎么能在第一件事上不相信人家的陈述呢?他声称他自己完全没有看出她姐姐对彬格莱的感情,这使她不由得想起卡洛蒂对她姐姐的一贯看法。她不能否认,达西对吉英的描述并没有错。她认为吉英的感情虽然炽烈,可却很少流露出来,她举止神态中常有的那种闲适恬静,每每让人很难看出她的真情。

当她读到关于她家人的那一段时,其中措词固然伤人,然而批评得却很中肯,于是她越发感到了羞愧。那一切入肌肤的有理有据的指责叫她否认不得,达西特意提到的在尼塞费尔德舞会上她家里人的种种表现(是他起初反对这门亲事的原因),不仅使他难以忘怀,而且使她也同样难以忘记。

信中对她自己和姐姐的赞扬,她当然体会到了。这使她感到了些许的安慰,但是拂不去她为家人不争气而招来别人小看所遭受的羞辱。当她考虑到吉英的失意,事实上是由她自己的亲人一手造成,想到她们姐妹俩的优点,由于家人行为的不检点而受到多大的损害,她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沮丧。

她沿着小路徘徊了两个钟头,前前后后地左思右想,脑子里重新过滤着这些事情,判断它们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尽可能地说服自己去适应这么一个巨大、突然的变化。最后,她的身子感到疲惫了,又想到自己出来已久,便往家走去。她进到屋里时,努力装出像平常一样高兴的样子,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免得谈起话来露出不自然的神情。

伊丽莎白回来后立刻有人告诉她说,在她出去的这段时间里,罗新斯的两位先生分别来看过她了。达西先生只待了几分钟,说是来辞行的,费茨威廉上校则至少跟她们坐了一个钟头,希望等到她回来,有一会儿他甚至决定非要出去找到她不可了。伊丽莎白对没有见到费茨威廉装出了一副惋惜的样子。可实际上她却为此而感到庆幸。费茨威廉上校不再是她向往的一个目标了,她脑子里装着的只有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