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2 乃堆拉开关后带来景象繁荣

字体:16+-

2006年7月6日,对于中印两国边境人民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日子。这一天,曾经封锁了44年的亚东县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重新开启。

关闭44年后,连接中国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重新打开,预示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应运而生。仿佛像当年中俄、中越、中朝掀起的边境贸易热一样,当时全国成千上万的商人,前呼后拥地赶赴西藏亚东,希望能尽早在这个新兴的外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采访亚东县下司马镇党委书记卫东时,他讲起了当年乃堆拉开关时的情景,仍然很激动地说,当年我担任县商务局副局长,见证2006年7月6日,中印双方在乃堆拉山口,举行贸易通道重开典礼仪式。

那天,中印双方各自的国门上悬挂着一条横幅。

中方横幅用中英文写着“热烈祝贺中印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开通”。

印方的横幅则是用英文打出“欢迎来到乃堆拉”。双方的会场设置了贵宾席、边民席、士兵席、媒体席等几个区域。

双方各派出100名边民代表参加庆典仪式。数百人到来山巅,使狭小的山口十分拥挤。

随着卫东的讲述,在我们的眼帘仿佛回放了当时的情景——

上午10时,中印双方在各自境内同时升起国旗、奏响国歌。宣布乃堆拉边贸通道中断44年后正式重启。

庆典仪式开始。时任中国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亚东县党政军等领导出席了开关仪式。仪式由印度锡金邦首席部长查姆林主持。

向巴平措讲,今天,乃堆拉边贸通道中断44年后正式开通,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繁荣的新时代的开始。这不仅仅只是边境贸易的开通,也是一个文化通道。亚东边贸口岸的开通,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印两国友好关系。我们真诚希望这一边境线路,很快向旅客香客开放,成为一条旅游线路。

查姆林在致辞中表示,重开边贸通道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双方交流合作的通道,它将会使中印两国关系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随后,中印双方互换纪念礼物。仪式在向巴平措和查姆林的友好拥抱中结束。

庆典仪式结束后,两国官员和士兵纷纷握手示好。

随后,双方各自的边贸市场正式开启。

开关的当日,中方提供了4辆中巴车,将印方90多名边民商人载入仁青岗市场;同时,印方也为中国的100名边民,提供了前去昌古市场的交通车辆。

闭关44年后,仁增曲珍有幸成为第一个从乃堆拉山口进入印度的中国边民。

仁增曲珍是一个50开外的藏族妇女。那天,乃堆拉山口的天空飘飞着沥沥淅淅的细雨,她打着一把雨伞站在排列长队等待过关检查,去印度锡金邦昌古边贸市场的最前面。她与同行人一边排队一边聊天:

“我去山口那边的边贸市场,看看印度、不丹商人经营什么产品?去了解他们最喜欢我们中国的哪些产品?究竟想买我们的什么东西?以后再过去就好做生意了。”

44年前,仁增曲珍还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依稀记得当年父亲,赶着马帮沿着“茶马古道”,从云南赶到亚东,再从亚东走过乃堆拉山口去印度跑生意。可是当年闭关以后,她的父亲不得不放弃赶“马帮”的生涯,改行做别的营生了。

那一天,包括仁增曲珍在内,首批进入印度境内的100位边民,均来自50余公里的亚东县。这个边陲小城,伴随着乃堆拉山口过往的热闹与冷寂,见证了中断近半个世纪的中印边贸历史。

仁增曲珍是下司马镇居民,她的边境通行证的号牌是A000100。她是中方前往印度锡金邦昌古市场的100位边民之一。

入境手续并不复杂,但排着长队入境还是要花一些等待时间。仁增曲珍第一个将边境出入证,由我方边防武警检验,通过后再将证件递给边界线以外的印度工作人员检验,检验通过后即完成了过境手续。

由于边境贸易主要是方便双方边民购物,边境出入证只限于亚东边民办理,并不适用于其他商户和游客。出入乃堆拉口岸只需对证件和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办有边境出入证的边民,都可以前往印度锡金邦昌古边贸市场进行贸易。

进入印度锡金邦境内时,仁增曲珍双手合十,连连对印度执勤的人说“扎西德勒!”。她展示出了中国边民的文明素质。

在乃堆拉山口印度一侧,首批进入的中国边民仁增曲珍,同其他边民一起手持出入境证件,在排着的长队中等待边检后进入。

印度的昌古市场,临时设在乃堆拉山另一侧的半腰上,地点在锡拉塘,距离乃堆拉山口6公里。昌古是锡金邦一个较大的地方,那里有个叫满祝湖的高山湖泊,湖边就是商品交易市场。印度为边贸交易建立了海关、银行、邮局、餐厅和网吧等服务设施。

双方边贸市场开放时间是每周一至周四,每天的上午10点到下午6点。过往关口的双方边民,都必须在这个时间内进出。

15时许,几台中巴车把经过检查过关的90多名印度边民商人,从乃堆拉山口载入仁青岗边贸市场。他们下车时,受到中方商户的热烈欢迎,并向他们一一向上洁白的哈达。

仁青岗边贸市场,是国家投资1100万人民币,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是一个大型边境贸易交易市场。于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

这里的建筑围坐在山腰一处凹形平地里,一栋连着一栋的平房,全是蓝色条纹相间的屋顶。房屋整齐清爽,商户鳞次栉比。共34间商铺。商铺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

如西藏当地特产藏毯、藏味食品、牦牛羊肉制品、药材,内地服装、丝绸、纺织品、瓷器、家用电器、日用百货,还有大至摩托车,小到圆珠笔芯等等。各种商品都整齐有序地摆放在店铺里。印度边民和商人在这些柜台前边走边看,与老板讨价还价,场面相当火爆。

仁青岗边贸市场除了商户外,市场内还设有各种营业场所。如海关商检、联检大厅、仓储、银行、餐馆、停车场、通讯邮政等设施应有尽有,极大地方便了中印两国边民的商业活动,也为边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宜。

来自亚东县下司马镇的洛桑,是一位当地的成功商人,他如今担任亚东县边贸商会副会长。2017年4月中旬,我在亚星宾馆采访了他。

洛桑大约60开外,两眼闪烁出睿智的光芒,额头上被人生岁月饱经风霜的雕刀,写出横平竖直的笔画,深深地刻满印迹。他谈吐稳沉,语速不快不慢,透露出他是一个会谈判生意的老手。

“1962年中印乃堆拉边贸通道关闭前,我的父母就在那里做生意。我从20岁开始,就跟随父母经商。在仁青岗边贸市场还未开放之前,我已经在樟木口岸等地做生意了。自从2006年开始,我的生意主要集中在亚东边贸市场。选择回来做生意,一方面是受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吸引,另一方面也想在家乡继承父业。”洛桑汉语表明清楚,娓娓道来。

洛桑在仁青岗边贸市场有商铺。虽然他是交易市场里年龄算最长的商户,可他一直从商,老骥伏枥,方显经商本色。他是一个边贸生意做得又好又大的商户之一。

刚开始在仁青岗边贸市场做生意时,洛桑平均每天的贸易额大概在一万元以上。随着交易市场的逐渐成熟,他的生意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通过做边贸生意,我在亚东拉萨都开有分店,现在生意呈稳定增长的态势。”洛桑自信地讲,“作为一位资深的老商人,对自己现在的生意非常满意。特别是亚东的边境贸易,是广大边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已经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当地商会负责人之一,洛桑对仁青岗边贸市场的贸易经营管理,有着独到深刻的见解。

“在边贸市场还未开放之前,亚东有许多边民,都是以农牧业为主,或采挖虫草等来营生,还有就是通过砍伐树木提高收入。砍伐森林的现象,给亚东的绿色生态埋下了‘定时炸弹’,后来政府才杜绝了砍伐森林的现象。”他稍停息一会儿后继续说:

“随着边贸市场的重新开放,以及政府对边民的政策优惠,边民有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许多家庭通过做边贸生意,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百万身价的边民商户,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

“从2007年开始,每年5月1日开放,至11月30日关闭,历时7个月。但这样的开放时间,还有我方的物品出口‘清单’,远远达不到我们的希望。我方希望大力放开,印方的边民也希望加大开放力度,可是印度军方则很保守,一直延续开关时的‘清单’放货。”

浙江商人沈建荣卖的主要产品是丝绸,他的货物是从杭州进的货。他在那方熟悉市场门道,进货的价格就相对便宜一些。他的丝绸围巾在这里卖15元一条,很受印度商人的普遍喜爱。

沈建荣也卖些百货商品。他对前来问价的印度顾客,却满脸流露出疑惑的样子。

印度顾客只会讲英语和印度话。沈老板不懂他们的语言。只好用钱、计算器、货物同他们比画交流着用,好不容易才做成一笔买卖。

刚开始在仁青岗边贸市场做买卖,沈建荣也不知道外币怎么兑换,他还没有来得及去银行询问。他收到的钱有卢比、美金。沈老板向市场管理人员打听,得知人民币与卢比的汇率是5比1。于是他按这个比率进行换算交易。

设在仁青岗市场内的中国银行货币兑换处,排起几米长的队伍。由于银行办公地点较为狭窄,显得比较拥挤。美金、卢布和人民币在这里是相互流通的,历史上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方式已经被彻底改变。

市场里会讲英语的人不多。沈老板就请求市场的管理人员帮他做翻译,辅助他完成不少交易。

沈老板对工作人员讲:“如果我要长期在这里经商,也要学习英语。能讲英语,做起生意时才又快又好。”

一位中年印度男子,在沈老板的商铺里购买了10只手电筒、20套剃须刀,一盒圆珠笔。

“今天好像印度没有大商家过来,他们都是买些小商品。这天我虽然卖出的货物多,但都是些小商品,价格又便宜,成交价也不高。”沈老板边做生意边同工作人员讲。

一位年轻的锡金邦女商人沙妮,在我方市场工作人员的翻译中,她花了60美元,如愿以偿在沈建荣的摊位买到一件丝绸衣服。沙妮还购买了不少丝绸披肩、藏式坐垫。她说,来中国边贸市场购物非常开心。这天她一共花了350多美元。

在沈老板经营的铺面前,商客一直来往不绝。这天,仅他的丝绸围巾就销售了上百条。

印度锡金邦商会会长萨尔达,那天也来到了仁青岗边贸市场。他走进市场内巡回查看,几乎查问了这里所有商铺摊位,咨询了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他走过每家店都仔细询问,并一一做好记录。

中方在仁青岗边贸市场,给印度边民留有三个商铺,供他们在这里经商之用。而开关后的第一天,那三个商铺一直是空着的,印方的商户还没有人来入驻。

萨尔达对我方市场工作人员表示:“他今后会经常到仁青岗边贸市场来购买物品。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深受印度居民喜欢,他也与中国商人洛桑等建立了友好的联系。”

这是周一的开放交易日。上午9点半,冯永昌父女俩准时从亚东县城驾车出发了。

如今正是亚东一年中最爽心的夏季。天气好,气温20来度,做起生意心情特别舒畅。冯老板驾驶着车子,从下司马镇出发,大约21公里就到亚东仁青岗临时边贸市场。车子向前行驶了一段路程后,就开始盘山而上。

路边茂盛的森林从车窗掠过,一股股凉爽的风,掺杂着绿色的气息吹来,让冯老板和女儿都心情舒畅。车往前行,山路较窄,弯道也多,车速缓慢。但汽车行驶在这条柏油路上很是舒坦。

冯永昌开着汽车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穿越在淡淡的云雾中,大约行驶了30多分钟,他们就到达了仁青岗边贸市场。他在这里租了一个商铺。商铺是他的女儿叫租的。

冯永昌是陕西人,之前在拉萨、日喀则市等地做了十多年的生意。他的女儿是学国际贸易专业的,2005年大学毕业时,正好得知亚东边贸市场即将开放,她就请爸爸在仁青岗市场租商铺。她想在那里检验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的成果,更是为了学用所长。

冯老板立即跑到仁青岗市场,但商铺不好租到,他就托亚东的朋友帮忙,才拿下一个商铺。于是,他就带着女儿一起,来到这里开始做生意。

冯永昌卖的是羽绒服、工艺品以及水果糖、啤酒等。特别是冯老板卖的羽绒服,比印度同类产品针线细密、品质又好,价钱还便宜,前景一路看好。

因为印度边民不会讲汉语,英文就成了沟通的主要方式。冯老板的女儿英语水平高,考过了六级,在这里正好派上了充分的用场,展示了她的才能。她不仅只为自家做生意,还热情地帮着邻铺的商家当义务翻译。

在仁青岗边贸市场上,“重庆造、西部鞋都”等重庆的商品很多。随着闯**异乡的秦震、徐尚蓉、万荣华等3名重庆商人的到来,他们鲜为人知的创富故事,也正逐渐被仁青岗边贸市场的人们所熟知。

秦震是个精明的重庆商人,亚东重新开关后,他就前往淘金。在仁青岗边贸市场经营“重庆造”的食品、布料和皮革制品等。

秦震40开外,出生在重庆九龙坡区杨家坪,他是一个久经商海的商人。在来亚东之前,他就在广州的服装市场经商多年。后来,他凭着一股敢冲敢闯的劲头,还去过俄罗斯、韩国经商。他在外拼搏了10多年,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私营企业家,开办起自己的工厂,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毛巾、家电、茶具等商品,在秦震租的铺面里,都贴上了“重庆造”的标签。他在中印边境做生意,时时刻刻都对外宣称他是重庆人耿直,特别注重推销“重庆造”产品。

万荣华是秦震的朋友。他原来在重庆已经拥有一家规模较大的餐馆,经营得风风火火,另外在黄金地段还有两个门面,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了。

一天,万荣华接到秦震的电话:“老万,请你来西藏亚东做生意,这里迎来了历史的商机。乃堆拉山口封锁了44年后,现在又重新开放边贸市场。如你要来,我们就联合经销重庆产品。”

接到秦震的电话后,万荣华被秦讲的话打动了心,深深地**他。当晚他就对爱人说:“我要去西藏亚东看看,听说那里搞对外开放,边贸生意好做。”他不管爱人是什么态度,第二天一早,只身到了白寺驿机场,登上了飞拉萨的航班。

万荣华一来到亚东,就再以不想离开这里,而是安心在仁青岗市场打拼一番。

那时,他的爱人天天打电话,问这问那。他回答往往就是两三句话:“我看到了这里有商机,把我们山城啤酒等产品拿到这里来推销,前景一片光明!”

徐尚蓉是一位典型的重庆女人性格:火辣直爽。在来亚东之前,她从未做过边贸生意,是做香烟批发的。一天,她看见中央电视台报道,亚东将在2006年7月重新开放乃堆拉边贸通道。凭着多年经商的嗅觉,徐尚蓉嗅到了商机的好味道。于是,她就开始与拉萨和亚东商务部门取得联系,想到亚东经商。

说走就走。徐尚蓉一边走一边联系商铺。亚东商务部门的人告诉她,仁青岗边贸市场的商铺,早已经全部销售一空。

随即,徐尚蓉给家乡璧山县政府部门打电话:“我要到亚东边贸市场推销璧山皮鞋,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帮我联系商铺摊位。”璧山县听徐尚蓉说要去西藏推销本地产品,本应给予大力支持。于是,通过璧山县政府与亚东县取得联系,并帮助她找到一个商铺。

2006年6月下旬,徐尚蓉带着老公、儿子来到了亚东仁青岗边贸市场。他们平时特别关注世界人口第二的印度。印度人口多,需求商品量大,而且他们特别喜欢中国皮鞋,而璧山是中国西部鞋都,每年生产超过百万双皮鞋。

徐尚蓉一到仁青岗市场,就在商铺里用中英藏文打出了“中国西部鞋都”的广告。这个品牌实在是太吸引印度商人了。据说,她在仁青岗市场开张的第一天,就做了一笔令她十分狂喜的大买卖:一位印度商人给她签下一单一万双皮鞋的大生意。

闻德是一个四川商人,来亚东经商,缘起一次到西藏旅游。

夏天的成都相当闷热,闻德就同妻子商量到哪里去度假避暑?妻子陶纯贞对他说:“最近我的一个朋友,刚从西藏旅游回来,说那里蓝天白云、空气像太阳洗过一样,没有一点雾霾。特别是一个叫地方叫亚东,地处边关,那里山青水季,风景更加秀丽诱人。”

闻德听了妻子的描述,他也没有想到更好的避暑之地,于是就对妻子说:“我们就去西藏,我也听说亚东即将开启边境贸易通道,我们顺便去考察一下,也许会发现商机的,做到旅游工作两不误。”

夫妻一拍即合,意见一致。于是,闻德就同妻子从成都飞往拉萨。他们在拉萨游玩两天之后,就赶往亚东避暑。

闻德他们从拉萨坐车出发,沿途的高原景色着实令他们心动一番。可一路上感觉旷野荒凉,心像放在了雪域奔跑。当他们一到亚东地界,被满目的青山苍翠,绿色植物,清新空气洗去了风尘疲劳,心情忽然爽朗:“这里真是西藏最好的绿色风光。”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令闻德他们感叹的另一个景象是“亚东县城很袖珍”,当时这里还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他们一边在亚东吹着凉爽的风,喝着天然的绿色空气,度着悠闲的避暑时光。一边考察商情,发现亚东做电器生意的人少。他们在亚东想找川菜馆子吃饭,可这里的川菜馆子少,味道不正宗,而且档次低。这让他心里一明,两眼发光。

一天,闻德找到一位驻亚东部队的成都老乡。他对老乡说:“听说乃堆拉要对外开放边境贸易通道,我们想上山看看那里的景象。”

在部队老乡的帮助下,他们上了乃堆拉山口。闻德站在高高的山巅之上,突然心血**,大喊一声:“我要来亚东做生意!”

闻德这一喊,就把他的心思喊到了亚东。从此,他就不想离开这里,硬是软磨更泡,把妻子也留了下来。从此,他们就开始在亚东经商。

这次来西藏亚东避暑,闻德原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留在这里就不走了。也许是他当时发热的大脑,在乃堆拉山口被风雪一吹,感受到从味有过的体验,觉得新鲜好奇,就把他的心“冷冻”在亚东。

从亚东回到成都后,闻德就决定放弃在成都的电器生意,到亚东开辟新天地。

说干就干,他四处张罗,购买电视机、VCD放映机、影碟歌碟等电器。再到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批发一大批物美价廉的日用百货、衣服鞋子,装了整整一车,就向西藏出发了。

闻德载着货物的车,在川藏公路上足足跑了半个月,才开到了拉萨,然后继续往亚东前进。到了亚东,他很快就在一个显眼的位置租到了商铺,把从成都拉来的货物整齐地码在商铺里,很快就吸引了当地老百姓的眼球。

那时在亚东卖电器产品的商家几乎没有,就算有也是规模很小、货物样品不多。而闻德码起的货物,任由当地老百姓挑选。当地藏族最喜欢唱歌跳舞,对VCD放映机产生极大兴趣,来到文老板商店里购买商品的人,真是争先恐后,你买我购。

还有一部分客人,就是驻守在亚东县城的边防官兵。“西藏军人不差钱”。当时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枯燥乏味,电器产品无疑为边防军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带来了许多欢乐。于是,他们也像藏族老百姓一样很是喜欢,你买一台,我抱一个,大家的购物心态相互你追我赶。不到一个月,闻德商铺的货物几乎销售一空。

闻德初战告捷,在亚东淘到了第一桶金。他站在哗啦啦的亚东河边,看着奔腾不息的河水,就像那次站在乃堆拉山口一样,又激动地发出了一声大喊:“我要在亚东大干一场!”

从此,闻德每个月就从成都发一次货到亚东。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到亚东做买卖的人逐渐多起来。但是这些商人大多是从拉萨进货,成本很高。

而闻德在成都有了固定的进货渠道,他只需要一个电话,在成都就会有人帮他把货物发过来,价格也很优惠。因此,他在亚东的商品市场上鹤立鸡群,颇具竞争力,独占鳌头。

在亚东电器生意做活了,但竞争的市场慢慢地激烈了。就在这时闻德又产生了新的构想,就是把四川美食引进边关。因为,他发现这里大部分外来人口,都是川渝居多。还有,随着亚东边境开放,来这里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餐饮住宿行业也将兴盛起来。

敢想敢干,是闻德的一贯做派。于是,他投资开始搞餐饮,从老家请来厨师,打造了当时亚东规模最大、形象最好、档次最高的川菜餐馆。然后又涉足娱乐业,开办了起歌厅。

亚东县城虽然袖珍,但是当地人“不差钱”是真的,他们的消费能力强。每天,来闻德餐馆、歌厅的客人络绎不绝,财源滚滚……

关闭44年的乃堆拉山口重新开通,中印两国成千上万的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亚东。当初在亚东说四川话、藏语和普通话是主旋律。而今,南腔北调把这个边境小城唱得热热闹闹。

边境重新开放了,国内外商家涌进亚东。于是,闻德又顺势做起了新买卖——商务导游。他买了几辆小车,把在来餐馆吃饭的各地客人,拉着他们前往乃堆拉山看边境独特的风情,考察仁青岗边贸市场。同时,他也会声会色地向那些前来旅游考察的商客,讲起自己在亚东的创业故事……

乃堆拉边贸通道的打开,不仅繁荣了亚东的边贸生意。而且,照样繁荣了印度的生意。亚东边民过境去买他们的货物也很多。其中,巴桑就是一位格外引人不丹、注目商人。

巴桑年近50,中等身材,精明能干,头脑活跃,满头茂盛的黑发,像他的财富一样密集。他已是亚东有名的富翁,据说身价人已过千万。他是亚东边贸商会会长。

巴桑是帕里镇人,我曾去过他在帕里指定开设的“巴桑驿站”。1986年,巴桑当时年仅18岁,就开始继承父辈的传统,与不丹人做生意,将暖瓶、胶鞋、日用品和西藏特产、虫草等中药材,同他们以物换物。

2006年,乃堆拉边贸通道恢复开放、仁青岗市场投入使用。巴桑嗅到了商机,就带着儿女一起,来到了仁青岗边贸市场做生意。开关第一年,他们的利润就超过了50万元人民币。

巴桑经常开着自己新买的货车,从亚东将卡垫、毛毯、瓷器、方便面、衣服、鞋帽等货物运送到昌古市场订户手中。同时,他又在印度的边贸市场进口植物油、毛毯等物品运回亚东对外销售。当然,更多的物质批发到日喀则、拉萨,甚至批发到内地市场交易。

巴桑讲:“如今我家也是通过做边贸生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几年我都要利用仁青岗边贸市场闭关期,趁着休息时间,带着家人到祖国各地去旅游,好好看看内地的经济发展,看看祖国的锦绣山河。对了,我们3月底才从海南回来,这次我们一家人去海南,大都是第一次亲眼看见波澜壮阔的大海。”

在亚东,越来越多的当地边民像巴桑一样,拥有了自己的货车跑边贸生意。其中,米玛普赤就是一位。

米玛普赤也是帕里镇人。仁青岗边贸市场还未开放之前,她家的收入一直以农牧业为主,是地道的半农半牧家庭。自乃堆拉山口外贸通道正式开放后,她就跨境前往印方昌古市场做边贸生意。

这天,米玛普赤正坐在自己的货车里,准备出关前往印方的昌古市场交易。在做边贸生意的第一年,她就尝到了甜头,赚到了自己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10多万元。当时,她就用这笔钱在帕里镇开了一家小商店。

随着仁青岗边贸市场的不断发展,米玛普赤家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06年,她家收入就达到15万元以上。如今,她把家中的全部牧草、耕地都租了出去。她就把大学毕业的女儿,也带在边贸市场学做生意。她的女儿是新型的藏族青年,文化高,有头脑,做生意一定路子宽阔。

米玛普赤对边贸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她相信自己的女儿,今后能把生意做大做强,发展更好。她相信自己的女儿,一定能成为边贸市场上的一位佼佼者。

每天前往印度昌古市场的边民货车有50多辆,全部是当地边民商户。米玛普赤看见前方发出开关讯号,她就同其他商户的车队,开始缓慢驶入印度境内的边贸市场。

与此同时,从印度方向开来的10多辆货车,搭载着铜器、植物油、印度香等货物,有序地、缓缓地向仁青岗边贸市场驶来。

目前,在仁青岗边贸市场,中方留给印度商户8个商铺,提供给他们经商使用。

亚东边贸市场开通10年来,在仁青岗边贸市场交易的商户越来越多,交易品种越来越丰富。进出口货物从原来的小家电、首饰、糖果、香水等十多个品种增加到**用品、服装、卡垫、生丝、铜器、大米、中草药等40余种商品。

据了解,日喀则海关亚东工作点,在2013年边民互市贸易上,实现了税收零的突破。2014年,全年贸易额达9000余万元,税收6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