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魂

03 边关景美风情多彩

字体:16+-

游过了亚东县的“一山一湖一草”,我们再去看“一木”——亚东绿色生态原始森林。

亚东县委县政府,唱响了“生态绿色环保”主题歌!他们竭力保护自然环境,人人争当绿色生态天使。在全国都称得上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先驱者。一位来过亚东旅游的驴友,在一篇博文中写道:“西藏是地球上最后的生态园,亚东是最美的处女地。”

这天吃过早餐以后,我们赶上了一个艳阳天。在亚东县旅游局向导吴攀的带领下,去看亚东的天然绿色宝库,去巡游这个茫茫浩瀚林海。

从县城乘车,沿着狂奔的亚东河边公路南下。河水先是在蜿蜒平滑的山谷间畅流,潺潺水声一路唱着快乐的山歌;路边的森林,先是葱葱郁郁低矮的灌木丛,而后便出现了枝繁叶茂的乔木林。

清澈的河水抛向岸边,滋润着沿岸的水草芬芳。一路山清水秀,人清气爽,满眼绿意,苍山碧翠。在河床边沿,有几条牦牛悠然自得,随心所欲地吃草。那情形令我好生羡慕。

大约行驶了10公里,进入茫茫原始森林区域。河流两岸出现悬崖峭壁,从高山悬挂的瀑布漂入河水中,河水开始湍急飞流,在幽深河谷回**,与天赋大自然林海的波涛,共唱一曲动人心魄的和弦乐章。

据向导吴攀介绍,亚东原始森林面积大约10万8千多亩,木材蓄积量约为380万立方米。林区内有珍稀的红豆杉、冷杉、铁杉树木。

亚东的原始森林,以其独有的包容性与历史感,让百年、千年的时间在这里流转熔铸,让各类生命在这里生息繁衍。腐朽的枯木因为长满青苔而焕发生机,岩石缝里生长出最为娇艳的花朵,参天大树盘旋在地面的树根,展示着生命的顽强。

生活中的纷繁琐碎如同森林里的盘根错节,看似纠缠不清,实则各为其“主”,只需给予一丝一毫的阳光和雨露,总能寻找到绝处逢生的机会并紧紧抓住,而后顽强生长。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在原始森林万千生命体的包围中,你不得不主动将自身放置于一种极为谦卑的位置,去体味内心的觉察以及时空与生命的博大。

我喜欢在这样一种奇妙的环境里,去思考一些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关于自我与世界的事。

“那一棵就是喜马拉雅红豆杉,树龄已有上千年了,”向导吴攀用手指着路旁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说,“喜马拉雅红豆杉,是一种特有树种,主要产于西藏南部,生长在海拔2500——3000米的地区。我县红豆杉主要分布在亚东河谷一带原始森林境内,目前尚未由人工引植栽培,是一种稀罕的树木。”

对于从来没有见过喜马拉雅红豆杉的人来说,无疑是挡不住的**。于是,驻足观赏,拍照留影。

这棵喜马拉雅红豆杉,高约20多米,胸径达100厘米。树皮青褐色,树芽淡绿色,芽鳞三角状卵形,背部无脊或有纵脊。树叶排成条形两列,微弯较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有两条气孔带。

红豆杉树也要开花,花淡黄色,花蕊8至14枚。可惜季节不到,我没有眼福看见树上盛开的花。

喜马拉雅红豆杉生长缓慢,树皮淡黄褐色,心材橘红色。它的纹理直、结构细,坚实耐用,从不开裂,是一种做家具的名贵木材。

走进原始森林,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特别是在绿色的海洋中,举目可见大红、粉红等色彩的杜鹃花、野玫瑰、野百合、迎春花、石榴花……亮艳显眼,花开心中。

在浩瀚波涛的林海中,乔松、桦树、柏树、白杨树成了这里的主角棵棵高大挺拔,树树枝繁叶茂。

在这里的千年古树,不算稀世珍宝,参天大树抬目可见。走在四周苍松环抱、云雾缭绕、森林茂密、青天一色的原始森里,繁花似锦,秀色满谷。

这里落差大,山谷瀑布飞流,河水激**,河底乱石多彩,奔放野性。纯自然,无污染,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景致迷离,色彩斑斓,让人沉醉,美不胜收。

在这原始森林深处的绝世美景,神仙也被吸引而至。吴江燕给我讲起了在水流湍急的亚东河中,那块巨型的神龟石,静卧在这里修行千古的传说——

相传,在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后,为弘扬佛法,祈望人间幸福美满,就派一只神龟前往荒原,给那里带去树种,让绿树造福民生。

那只神龟路经亚东河谷时,当地山神想得到它身上携带的宝物,就留下神龟作客,热情招待,奉献丰盛的美食,斟满香醇的美酒。

在当地众神的盛情款待之下,那只神龟忘记了佛祖派遣的使命,豪情狂饮,顿生好意,遂问他们有何需求。众神开口回答:

我们这里四周山荒,没有树木,请神龟发发善心,为我们播下树种,让这里绿色满天,造福生灵。

神龟一听哈哈笑,从河中站起,把身上的树种,大方地全部抛向苍山,施法播撒树种。于是,在亚东的山谷,就长出了遍野的森林。

神龟一醉方醒之后,想到有负佛祖的重托,便惩罚自己,化身石龟,永远留在了亚东,保佑这方生灵……

神龟造林的传说有点滑稽,天然森林铺天盖地是真。我们漫步在这段迷人的山水画廊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儿开。满山遍野的花木美得让人崇拜,心灵也被染成了绿色。

环顾四周是一片葱绿,围绕在山头的云雾被来自异国的风慢慢吹散。呼吸着富含负离子的湿润的空气,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转山的疲惫也都瞬间消散了。

在神龟的**下,我们下到亚东河边仔细看看它是否灵性依然,寻找心灵对话的契机。从神龟身下流过哗啦啦的河水是它的倾诉。于是,我踱步至河边,掬起一捧清澈的水饮下,带着一份草木的清香,流入心间,回味人生的甘甜。

这里山高林密、鸟语唱歌,瀑布飞舞、绿水长流,空气新鲜,气候宜人;这里是回归于大自然的绿色怀抱,休闲疗养的绝佳境地。我们在这里张开大嘴,猛吸着负氧离子,丝毫不会觉得自己身处高原,硬是有一种身处梦境中的世外桃源,就是“香格里拉”与这里媲美,也会感觉她的身姿颜质自愧不如,逊色于这里的烂漫色彩……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都被天空里笼罩的雾霾,污染的空气害苦了,人人表现深恶痛绝,梦想蓝天白云,呼吸清新空气。而亚东原始森林,是一座新鲜空气的仓库,储藏量是用之不尽的。假若有人想把这里毫无浸染的空气“开发利用”,输送到大城市去出售,我想一定会成为一种紧俏的时髦畅销商品。

森林深处充满原始气息和生命意味的景色,又无时无刻不在让你放松身心,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引导你享受大自然绿色的恩泽。

天上下起了多情的小雨,走进森林中感觉雨也惬意。在这细雨清风里,把我的冗杂思绪洗清,一切的纷纷扰扰似乎被隔绝于天际,仿佛回到了童真时代。

亚东丰富多姿的植物资源,原始的生态环境,又成了野生动物们的幸福乐园。

“这里就是野人谷。”吴导把我们带入一个深谷间。

“野人谷,我曾去过,那是位于长江三峡的宜昌境内。今天听说亚东也有野人谷,产生了无比好奇的欲望,兴许真的能见到传说中的野人。”

野人我没有看见,动物是真的不少。欢跳的猴子,在树丛中腾来飞去,发出咿咿呀呀的猴语,像是热情地同我们打招呼。远望一看,它们一个个好似矫健的空中“飞人”。也许这种景象,被当地老百姓看见了,误把猴子当成了野人。于是,就给这里取了一个诱人的名字——野人谷。

在这野人谷,我们还看到了一群岩羊。它们自由自在地行走在山坡上,丝毫不惧异客,在我们面前舞首弄姿,有的还向我们的身边聚拢过来,好似家里来了客人一般。

“岩羊很喜欢吃盐。当地人就不时在岩石下面,撒盐喂养。因此,经常就有成群的岩羊下山食盐。”吴江燕讲。

这里的人与动物间的亲密信任,和睦友好相处,生活在这平静安详的绿洲里,演绎出大自然奇妙的景象。

这里有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有小熊猫、长尾猴、金钱豹、獐子、狗熊、马熊、松鼠、狐狸、旱獭、野猪、雪猪、猞猁、野驴、啄木鸟、红嘴乌鸦、黑嘴鹦鹉、黑颈鹤等等,数不胜数。

在浩瀚的森林之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名贵中药材。如虫草、天麻、贝母,三七,还有许多我没有听说过的,比如湖黄连、七叶一枝花、黑白乌头等等。

在亚东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一种独有的野生黑木耳,个头圆小,被当地人称为“黑珍珠”。这种野生黑木耳相当名贵,一斤可卖到3000元左右。它有着较高的药用价值,对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颇为有益,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尤其是保健功能特别大,有人体血管“清道夫”的雅称。

走过一段森林中的土路,向导吴攀讲:“前面就是‘一眼看三国’的边境风景线。”

“好啊,我们去目睹它的诱人景色。”我跟在他们后面,一路闪着相机的快门。

“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还可能在途中偶遇最惊艳、最原始的不丹马帮。他们以最古老的方式,进行着祖传下来的以物换物的贸易交往。这种独特的边境风情,除了在亚东,别的地方也许再也找不到踪迹了。”吴江燕一直热情地向我介绍情况,我很感谢县里派了一个“内行”陪我全程采访。

我们一路向前,一路期盼着这独一无二的情景出现,但还是令人遗憾,今天没有听见不丹马帮的铃声。

我们来到了亚东最南端的大峡谷。站在大峡谷绝壁山崖的一个平台上,视野辽阔,一览众山小,振臂一呼,群山响应;这里四面环山,既能远望雪山,亦能近看身旁的原始森林,还可感受绿野仙踪,寻游神秘清幽。

脚踏在祖国的疆土上,极目遥看,右边横亘的山峦身后,是印度锡金邦的山系;放眼左前方茫茫的雪山,那是不丹王国的背影。

这个边境上的“处女地”,亚东县正在这里进行了旅游开发。据小吴介绍,亚东县将要在这里建设一个观光廊道,可以直落百丈悬崖的谷底看绝景。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还想架起一个“空中索道”,横跨高山之巅,鸟瞰“三国”景象……

那天,我们来到这里时,正好遇到前来考察开发的投资商。他们10多个人,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里的美好前景。也许再过两三年来到这里,就能实现“人飞峡谷”的体验了。

在大峡谷里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巴夏大瀑布”。向导吴攀说,山谷里没有公路,没有人工开凿的路线,只能扒开绕在身边各类不知名的枝丫或荆棘丛林,还要穿越山谷,越过悬崖峭壁,行走相当艰难,一般要步行三个小时,才能到达谷底,一睹瀑布的尊容。

我没有勇气下到谷底去看“巴夏大瀑布”,只能留下遗憾。正是因为这种未到达的遗憾,才在记忆中留下了几分值得回味与琢磨的情趣。

从“一眼看三国”的景点返回时,我们没有直接回县城,而是绕道去了边境上独特的夏日村。这里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满目清香,景色幽雅。池塘泛起阵阵涟漪,苇草随风摇曳,牦牛和散放的羊群,在路边悠闲吃草。

在那些藏式房屋的外墙上,挂满了人工种植的亚东木耳。对面走来的藏族老阿妈,向我们露出幸福的笑容。山间挂起的五色经幡,迎风飘**,又把我的思绪带入了更加神奇的地方……

亚东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还有不少博大精深的人文旅游资源。那些神奇的喇嘛庙更令人向往。

首先我们去看亚东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座格鲁派寺庙——东嘎寺。

东嘎寺因东嘎山而得名。东嘎山从天俯瞰,形似一只海螺。“东嘎”藏语名称为“海螺”的意思。该寺全称为东嘎扎什伦布寺,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分寺。在562国道沿线,距离亚东县13公里。位于上亚东乡水电站西侧的山坳上。

东嘎寺由德瓦尔西巴大师所创建,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寺不仅是亚东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座格鲁派寺庙,而且在西藏现代史上也是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寺庙。

俗话说,庙小神灵大,东嘎寺之所以出名,还与寺庙前立的一块“会谈碑”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驻寺工作人员介绍,1950年藏历11月11日,年仅17岁的十四世达赖喇嘛,在身边的亲英势力胁迫下,准备前往印度。抵达亚东后,印度政府原来准备派兵接应,迫于中国政府严正立场和国际舆论谴责不敢接纳。因而,电告达赖喇嘛,只能以难民身份接待。

达赖喇嘛进退两难,滞留在亚东,下榻在东嘎寺内。其时,达赖喇嘛的秘书长群培土登经印度返藏时,在新德里面见中国驻印度大使袁仲贤,袁大使向达赖喇嘛转交毛主席祝贺达赖喇嘛亲政一封信。群培土登回亚东后,在东嘎寺向达赖喇嘛转呈毛主席的信。达赖喇嘛及大多数官员阅后深为感动,遂放下心来。

1951年2月,达赖喇嘛在东嘎寺做出派代表赴京谈判的重大决定。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以后,班禅额尔德尼致电达赖喇嘛,表示愿竭绵薄之力,协助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彻底实行协议。

7月,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张经武将军,由印度进入亚东,7月17日与达赖喇嘛在东嘎寺正式会晤,向达赖喇嘛送交《十七条协议》副本和毛主席给达赖喇嘛的亲笔信。

8月17日,中央代表和达赖喇嘛一行同时抵达拉萨。西藏民主改革以后,东嘎寺被确定为保留寺并留有8个喇嘛。但是,东嘎寺在“**”中却没有逃脱厄运,遭到毁坏,仅留下墙基和阿旺格桑喇嘛的灵塔。

东嘎寺是在1982年的旧址上重建的,为四合院布局,寺庙后有新旧佛塔各一座,寺前有一排转经轮。前面是寺僧过节时的场所,坝周围石头上有摩崖石刻、天然吉祥图案、佛塔及经幡等。

2011年锡金发生6.8级地震致寺庙受损,2013年重建。寺内的壁画雕刻艺术,具有独特的观赏研究价值。

该寺大殿为二层建筑,一楼为八柱经堂,有高约三米的强吧佛、金刚佛、阿迪霞等。寺院主要文物有:高四五米的金铜弥勒佛像,长10米、宽8米的唐卡,檀木刻制的宗喀巴像,金铜制的幡头,铜制的莲花佛像,缎制柱面幡及各种唐卡,银制长角号,银制唢呐,清驻藏官员副将李正春题写的“世界光明”木匾等等。

寺院前面碧绿的山上,是本寺院活佛修行的地方,景色优美,山上还有很多当地老百姓朝拜而挂的经幡,还有活佛的神水。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东嘎寺有晒大佛和酥油花灯节、展佛节。在过节日时,还有民间藏戏等演出活动。当地百姓带着青稞酒、酥油茶和水果点心欢聚在寺旁,其乐融融,安详自在。

我们从亚东县城往边境口岸的乃堆拉山一路北上,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大约20多分钟,远远望见一座红墙金顶的寺庙屹立在半山腰的公路边。

“那就是嘎举寺。”吴江燕说,“寺庙距亚东县城15公里,海拔3160米,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由噶举派僧人主持兴建。”

这是一个平常的早晨,由于我们来得很早,在嘎举寺里没有看见其他参观的游人。山门口有一个圣水池,源远流长,出水口安上铜铸龙头,据说饮此泉水可以祛病去灾。

当我们在寺庙的山门领取参观卷后,邀请一位僧人,带着我们进入参观。

嘎举寺山门位于西墙南端,四周砌以高高的砖墙。进门为一庭院。大殿位于庭院东北部,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系木阁楼歇山式屋顶结构。

据僧人介绍说,18世纪初,香巴噶举派僧人珠旺苍巴阿达来到亚东仁青岗地方,在山的肚脐处一块平台上建了一座小寺,取名“仓札寺”。

后来由于仁青岗野兽众多,经常危害牲畜。仓札寺喇嘛丹增尼达建议,在仓札寺下方修建一座大寺庙以镇妖魔。于是在1747年就修建了这座噶举寺。

殿门前有5级石阶,门楼两层,底层为门廊,门廊壁画为1985年重绘。壁画以线描为主,注重用晕染的手法表现层次和质感,与尼泊尔传入的“湿壁画法”有一定关系。

大殿正中为经堂,面阔3间,进深3间。经堂后部有1米多高须弥座,上供莲花生大师泥塑像。

殿内佛像大多毁于“文革”中,但东西两壁仍保存原来的壁画,内容主要为密宗护法神,有金刚持、依据神、吉祥天母等。经堂东侧的神殿属于格鲁派的护法神殿。

大殿原有两层,上层为噶举颇章及活佛住房,“文革”期间被毁,1985年重新修复。噶举寺活佛共传承了11代,在第八世活佛时期寺庙最为兴盛。噶举寺下辖分寺众多,其中6个分部在不丹、印度境内。在印度噶伦堡附近有噶举贡巴、白栋贡巴、德吉林贡巴。

噶举寺中现存文物甚为珍贵,有释迦摩尼唐卡、天王唐卡、绣品,四面观音铜像,以及西藏第一次抗英战争期间,驻藏大臣升泰所题的一块“大放光明”木匾等。

1996年噶举寺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时期寺庙损毁严重,2011年印度发生6.8级地震,该寺受损,于2013年重建。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嘎举寺再受波及。但嘎举寺依然挺立在乃堆拉半山中。

这里墨绿的林海,半空升腾的白色云气,近处成片的粉色小花,这样的地理位置,风景画幕,让噶举寺有了深山古寺的幽远意味,神圣而静谧,一如仙家隐居之地。一般,在落日西下时,山中就会出现腾起的云海,蔚为壮观。

真桑寺位于亚东县堆纳乡古汝村境内,距县城100公里。海拔4500多米,是一座建在崖壁上的天桥寺院。“真桑”在藏语里意为云桥,位于18层的岩石云层的中间。

真桑寺建于公元15世纪初,由真桑活佛修建,属格鲁派寺庙。原来是尼姑寺后改为喇嘛寺。寺内有6个佛殿经堂,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由于该寺建在悬崖峭壁上,以险著称。

相传莲花生大师入藏时曾在真桑寺的一座天然洞里修行,更显其宗教的神秘色彩。现还存着部分天然洞,岩石上可见到一些天然图像,据说识得岩石上图像含义的人即佛的弟子,会受到佛的庇佑。

车从盘旋的沙砾山路驶进峡谷的尽头,满目荒山,只见峭壁上镶嵌着寺庙建筑,玄妙壮美!登寺眺望,远处的卓木拉日雪山尽收眼底,近处不断闯入视野的是散落在寺院内的大群岩羊、藏雪鸡。

据寺里的喇嘛介绍说,每年的冬季,高原草枯水竭,山谷到处都是荒凉一片,岩羊就结伴来到佛门净地。他们定期投放食物,特别是食盐来喂养它们,用爱心复原荒漠中灵动的生命。久而久之,人和动物彼此建立了相濡以沫的信任。

只见藏雪鸡踱着小步在路旁晒太阳,惬意寻食。岩羊根本不怕生人,无惧地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按理说,这些大自然的精灵,对人类敬而远之,但在真桑寺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理念,这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与喇嘛和谐共生的野生动物,在这里构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线。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若空,万物空,天地宽,心无界。动物都有灵性,与它相处融合,让人也回归了自然。

遗忘的在路上,路过的在心间。真桑寺那灵动的生命,却令人难以忘怀。

在寺院里有一位年轻的、身披一件红衣的小僧,认认真真地擦拭着金黄的酥油灯盏。

走下寺庙,用手遮挡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抬头远望,看山山显,看云云开,青山白云间,心中涌起感慨。

这是一座最神秘的寺庙,最遥远的梦境,最圣洁的净土。

日穷波多寺,全称“日波甘丹德庆曲林寺”,位于帕里镇,距县城50公里处。

该寺于1915年甘丹寺格西拉让巴白丹丹塔创建,1959年前是规模较大的格鲁派宗教活动场所,且一直维持着原有的宗教活动。

“文革”期间,日穷波多寺遭到严重破坏。1989年经国家批准修复,修复资金主要是国家投入及信教群众捐供。2007年国家投入资金,对寺僧宿舍进行了维修;2010国家投入资金6万元、寺庙自筹部分资金,对寺庙主殿进行了维修;2016年国家投入近80万元,及寺庙自筹部分资金,再次对大殿等进行重建。

日穷波多寺现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自1993年以来,该寺全体僧众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护国利民,近些年来,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和领导的肯定赞扬。

寺庙管家洛桑平措,是一位30来岁的年轻僧人。他从18岁开始进入寺庙当僧人,现是亚东县政协委员。他说,日穷波多寺如今有如此巨大的变化,都离不开共产党和政府的恩情。

为此,寺庙全体僧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响应“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指示精神。在2015年,经过该寺僧人自发组织参与设计,筹集资金180余万元,用于创建寺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起国旗升降台,国歌播音室,荣誉展览室,藏汉综合会议室,僧人学习室,边民服务室,寺庙应急消防室等综合一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寺僧人深感党恩,都有一颗浓浓的爱国心,都深切渴望能够亲手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党中央、献给习总书记。寺庙藏汉综合会议室墙上绘制一幅向党中央、向习总书记敬献哈达的壁画,代表着寺庙全体僧人,真切感党恩、念党恩的真挚表达。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后,于2015年7月1日,邀请县委县府的相关领导,驻寺干部以及驻地部队官兵,信教群众等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也是专门为建党94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及寺庙建寺100周年献礼。他们把第一次升的国旗,一直珍藏在荣誉展览室。

这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从此之后,寺庙每逢重大节日,都同驻地官兵一同举行升国旗仪式。

2017年1月,时任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同志,莅临日穷波多寺检查指导工作,并视察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寺庙所做的民族团结工作和爱国爱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在西藏泡温泉,最好的温泉就是亚东康布温泉。康布温泉,是西藏著名的治疗性温泉,是日喀则地区“三大”有名的温泉之一。

康布,藏语意思为药王沟。经书上称这里是“天下第二隐修地”。

当地人说:“拄着拐杖来温泉,扔了拐杖走进家。”

康布温泉,在不丹、印度享有“世界药王泉”之享誉。它位于亚东县康布乡康布村的一条狭窄的山沟里,距县城47公里,帕里镇27公里。

从亚东沟出发,沿着上亚东河谷的一条崭新的柏油公路,在山中盘旋了多个“S”圈后,大约一小时左右,爬上山间,进入温泉区。

陪我同行的吴江燕说:“康布温泉到了。”

我一看,这里是我30年前曾经住过的地方。那时,我们部队的一个连队就驻扎在这里,把这里称作“顶嘎”。一次我到这里来执勤,几个战友就邀我到离连队400米左右的山脚下洗温泉。当然,那时洗的是全天然的“露天温泉”。

那时,这里只是几户农牧民的居住点。而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新型集镇”,新修起很多漂亮的藏式楼房。当地的农牧民,已经兴办起饭馆酒吧、卡拉OK厅,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疗养休闲、度假娱乐、旅游治疗。

康布温泉区域范围约5万平方米,植被茂盛,土壤多质,富含矿物质种类繁多。温泉已开发12个泉眼,形成单间隔离浴室。各个泉眼水温、药效各不相同,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心脏病、皮肤病、妇科病等30多种疾病。

温泉具有相当的显著独特疗效,吸引着许多区内外和邻国人员,专门来此洗浴治疗。据说,不丹王国的王子,也曾携带家眷,不远千里迢迢来到康布温泉,洗浴治疗好他的风湿性心脏病。

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前往温泉的人络绎不绝,每年到温泉洗浴治疗人数上万人次。那些从外地来洗温泉治病的藏族男女,往往带上吃的用的,住在温泉旁边,洗浴治疗两个疗程,大约每次20天左右。

2016年,亚东县投入巨资,打造新建了康布温泉理疗综合中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成了12个单栋温泉别墅浴室。但因冬天无法进行施工,没有进行内外装修。他们将在2017年进行全面装修完毕,建成配套的“康复理疗综合中心”,投入使用。

时隔30年了,我再次来到这里,从前的“丁嘎温泉”,已经改名为康布温泉了。

那天,我同吴江燕一起,走进一个“框架式”温泉里。小吴动作熟练,一溜就下到了温泉里。

当我穿好就地买的游泳裤时,走进一口大约10来平方米的温泉里,冒着热气腾腾的水雾,把我的眼镜遮得雾蒙蒙的。我取下眼镜,睁大眼睛一看,浴池里泡着七八个女士。当然,他们也讲文明,穿着游泳衣。

这对我一个来自都市的人,还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第一次面对“回归自然”的温泉沐浴,心里感觉有些别扭。

小吴见状对我说:“罗老师下来吧,与自然亲密一回,感觉感觉天然温泉,很舒爽的。”

于是,我斗胆下到浴池。那几个女士见我腼腆的神情,发出呵呵的笑声,显得纯纯自然,各自用水浇身,用手搓身。

从一根水管里喷出的温泉,像火苗热烈进身,我赶紧离开,来到池边慢慢蹲下,小心试着水温。

一股股热气蒸腾而上,仿佛暖流进入通体。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池面上冒出一层层白雾。刚开始触碰到水的时候,觉得水温高,可能是因为室外天气太冷的缘故。但当我一点点地把身体全部浸入水中后,真有一种再也不想起身,离开温泉的想法。

在浴池中,我斗胆与那几个妇女交流,她们还能简单的汉语,看来是见过“大场面”的。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从江孜来的。”一个妇女说,“以前腰痛直不起,不能干活。后来我到这里洗了一个疗程,回家就能干活了。从此,我每年都来。”

“真有这样好的疗效吗?”我又好奇地问。

“这里的圣水好啊,比吃药都管用。以前,我家男人得了风湿病,走不动路,在医院住了两个月的院也没有治好。后来把他抬到这里来洗温泉,洗了10多天,他就走路回家了。”

“我们家就在这附近,经常来洗温泉,我从来没有吃过药。”

听着她们讲述洗温泉的好,我早把旅途疲惫“洗”出望外,浑身轻松舒坦。蒸汽如云雾般缭绕在浴池里,用心一体会,仿佛置身于瑶池一般。

这天,我们在康布温泉体验,虽然没有遇到小吴所说“在漫天飞雪里泡温泉舒服开心的场景”,但身处在这高热的浴池中,整个身心慢慢舒缓,融入仙境……

到亚东旅游,乃堆拉山不得不去。这里距离印度锡金邦只有咫尺之遥。因此,乃堆拉山也称“国门”。站在国门口,自然一眼可以看到异国风景。

乃堆拉,汉语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地方”,海拔4500米左右。她处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麓,一侧是亚东县,一侧是印度锡金邦。这里距离亚东县城约50公里,印度锡金邦首府甘托克约24公里,拉萨460公里,印度沿海城市加尔格答约550公里。

当年我在部队服役时,曾经多次到过乃堆拉采访,对它的过往比较了解。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茶马古道”的马帮铃声,仍然在山谷回**。

亚东作为贸易口岸,历史渊源久远,从17世纪中叶开始,这里就逐渐成为中印贸易的主要通道。19世纪末,清政府迫于外部压力在亚东设关通商后,鼎盛时期这里的年交易额占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成以上。1962年中印发生边境冲突,随后乃堆拉口岸关闭。从此,在山的两边,中印互设军事设施,驻扎军营,守卫边关。

从2006年起,中印宣布重新开放贸易通道——乃堆拉山口。这条连接中印陆路,贸易最短的通道,重现客商往来的景象。

如今再上乃堆拉,那里又是一翻什么样的景象?很是令我期待向往。

因为到乃堆拉有“军事禁区”。在征得部队的同意后,由部队派出一辆吉普车和一名中尉军官,陪同我一路上山。

那天上午我们从亚东县城出发,向乃堆拉山爬坡而行。公路仍然是当年那条路,只是而今修成了柏油公路。路面平坦,弯道很多。

出发时天气晴朗,可车行至半山腰后,就出现了云雾满山,军车也只能在雾茫茫的险峻山路上行进。据开车的师傅说:“从亚东到乃堆拉,曾有人对路途中的弯道,认真数过,共有九十九弯道。”

在上山的路途,我放目窗外,除了如今修成柏油路面外,其他的仍是当年的模样:路还是从前的路,山还是从前的山,梁也是从前的山梁。

路边开始出现了积雪,越往山上行,山上的积雪越来越厚。中尉讲:“前几天,刚下了一场大雪,山上的路是封了的,昨天才把公路上的积雪铲通了。”

我庆幸今天运气好。尽管天上飘飞雪花,路上也有积雪,但车还能上山。继续往前行,便同时出现了“雪、阳、雾”三者竞赛博弈的壮观景象。

雪花在天空中漫天舞蹈,片片飞雪亲吻着我们的车窗;红红火火的太阳光,照在雪山上闪耀出金色的光芒;大团大团的云雾,像高原上一群群放野的羊群,在山坡上缠绕漫步。

雪域高原的天,很难摸清它的规律脾气。刚才还是“三景共生”,转眼云雾就被太阳赶到了山谷。艳阳当空,洒下满天的高原紫外线,茫茫的雪山出现了五色光芒,给伫立在高高的乃堆拉山脉,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衣裳,温暖着高寒山脊。

车慢慢爬向“凸”顶后,又徐徐落入一个“凹”处。那些被太阳赶跑的云雾,全部到了这里安营扎寨——这里成了云雾的大本营。

乱云飞雾缠绕在山腰,在这里搏斗厮杀,撕碎的云片覆盖在我们车的挡风玻璃上,遮掩了前行的道路。师傅打亮了车灯,车像人一步一步慢慢行走。

“如果不行,我们就下车吧?”看着车前雾蒙蒙的,我紧张的心,也像这路一样悬在山崖,颤悠悠的。

“没事,这样的路我们走得多了,转过这道大弯,前面就是一片开阔地,路就好走了。”同车的中尉说。

果然如此。车子在“乱云飞渡”中冲出了重围,一片茫茫雪山出现在眼前。云雾虽然没有了,可路上的雪越来越厚,军车给力在雪路上爬行了一段,实在体力不支,与雪比赛败下阵来,只好停靠在路边。

于是,我们下车步行。对于长期生活在内地的人,几十年未见过下雪的场面,无疑对雪景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我心,观赏这冰天雪地的壮丽景象。

抬头望山,冰峰林立,雪域地冻。除了冰雪皑皑,巨岩嶙峋的奇观,还能隐隐约约看见挺立着透明的冰笋,冰蘑菇的水晶宫。

乃堆拉山无愧是雪的领空,冰的世界。

虽然高寒缺氧,但好心情还能抵挡。我兴致盎然地走在雪地上,听到嚓嚓嚓的踩雪声,冷寂地回**在雪线上,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征服恶劣气候的骄傲。

“乃堆拉——我来了——”我捧起一把雪沫,往天空一抛,随着大吼声,飘**在山崖,感觉人在雪域里,心在雪山飞。

雪山,山尖如刺,直插云霄,连蓝天都被穿破。雪峰,朵朵白云向它磕头朝拜;峰巅,有七彩云冠戴帽;山身,如水晶砌成,透明发亮。

当太阳照在山体时,从它身上反射出奇异的光泽。这时,从它的颈项上,雪水滴落,沿冰缝滴下,发出不同节奏的叮当声,像弹奏一串串清脆的琴音,有如仙乐般动听。

山峰的两边,在雪太阳和彩云两个美人的打扮中,犹如披上彩绸一般。这时的山腰,彩虹缠身,恰似一条七彩的腰带。

侧身再看左边的山貌,自上而下,灿烂的阳光为山身套上的裙衫。移动飘逸的白云,像许多身着藏装的女人,在山间婀娜慢舞,群仙似幻,美妙如梦……

“罗老师,我们走吧。”中尉的喊声,把我从欣赏雪域幻境中喊醒。于是,我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路走向前面的检查关卡。

因为有军人带路,递交证件后,顺利过关。

过了关卡,首先映入眼前的是那国门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她展现共和国风采的同时,也向所有人彰显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

在乃堆拉,远远眺望邻国,历史、战争、文明,全都融化在了这雪山之巅。

在乃堆拉,因为是军事禁区,中尉就对我说这里不准拍照。当然,我也曾经当过军人,懂得纪律,把相机放进了背包里。

这里的情形,恕我不再详细叙述,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边疆。

由于历史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后,两国相继撤销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等机构,乃堆拉山口由军队把守,边贸通道被铁丝网隔离。

如今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后,将对构建中国通向印度及南亚陆路大通道,扩大中印边境贸易,造福两国人民发挥重要作用。

乃堆拉山口的边境线上,用一米高的铁丝网相隔。山的对面约30米处,就是印军的哨所。站在哨所旁的印度大兵,轻松自然,神态热情。一个卫兵举着手中的照相机,对着我拍照。

我一时兴起:“中尉,我可以同印度军人拍照吗?”

“行!拍照是允许的。”

于是,我向一位印度卫兵招手示意,想同他合影。他意会地走到铁丝网前,友好地伸出手,熟练地摆好姿势。我也领会到印度卫兵的意思,隔着铁丝网同他握手。

站在身边的中尉,举起相机,我与印度卫兵的照片——咔嚓定格。

中尉对我讲:“印度的军人,对我们上山来旅游的客人合影,他们都是来者不拒,甚是友好热情,好似一种骄傲。”

其实,“国界”就跟这乡到那乡的地界一样,有的是以水分界,有的是以山为邻。往往一个岔道,一步之遥,就分为两个国家。双方边民相处,如同村民一样,当亲则亲,当视则视。不同的是重要关口设了关卡,多了站岗放哨的卫兵。

站这“国界”,我望着圣洁的雪山想,希望有一天,乃堆拉山铺成更宽阔平坦的通道,金色的阳光满天,漫山遍野盛开出灿烂的杜鹃花,欢迎过往的商客,为前来的游客呈现出更加美好的边关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