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媒

字體:16+-

以我母親的生活狀況絕和狀元搭不上邊,南營房那五方雜處的窮困地界更非狀元的涉足之處。可偏偏地,毫不搭界的人就搭上了界,用“永星齋”餑餑鋪老掌櫃的話說是“緣分”。

“永星齋”是朝外大街坐北朝南的大點心鋪,前店後廠,雇著夥計幾十號人,還有幾家分店,生意紅火。“永星齋”最早的老掌櫃叫王芝亭,祖上在宮裏當過禦醫,他本人卻沒什麽特長,就在朝陽門外開了這個餑餑鋪。之所以叫“餑餑鋪”,是因為經營的全是滿式糕點,跟南式、洋式點心不一樣。滿族人管點心叫“餑餑”,餑餑鋪又叫“達子餑餑鋪”,薩其馬、百果花糕、芙蓉奶糕、細品小餑餑、酥皮點心,都屬於達子餑餑範疇。

餑餑鋪一開張,王掌櫃就憑著祖上的關係讓當朝翰林戴思淖題寫了“永星齋”幾個大字,又請慶親王奕劻和工部尚書陳璧寫了“風味不群”和“翠凝朝露”兩塊匾,都是燙金大字。朝陽門是朝陽之門,陽光下,巨匾金光閃耀,使“永星齋”餑餑鋪在朝外大街滾滾的塵路上,光彩奪目,鶴立雞群,上至宮廷王府,下至黎民百姓,一提“永星齋”沒有不知道的。

有皇上的時候,內務府的餑餑房每年都要“永星齋”做專供。材料由內務府提供,製作需掌案親自動手,可見其餑餑的精細講究。此外,“永星齋”還給恭親王、慶親王和榮祿榮中堂府上加工餑餑。

滿族人的餑餑主要是用來祭祀的,宮廷上供用的餑餑桌子是金龍繡套,桌子上每節碼二百塊糕點,往上摞十三層,有兩米多高,還得用水果、絹花做頂子。這些工作當然都由餑餑鋪承擔。

母親說,她嫁入金家第一年的正月,“永星齋”的掌櫃就以娘家人的身份,給我們家送了一台紅絲萬字蜜供。蜜供是蘸了蜜糖的點心,被碼成了一人高的吉祥圖案。誰見了誰說好,給我母親掙足了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