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案今说1

3、趣谈古代作弊

字体:16+-

我们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会遇到一件很尴尬的事,那就是作弊!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现代的各种考试,高考,硕考、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等,都会有作弊者的身影。可以说,考试与作弊就像孪生兄弟,有考试就有作弊。自然,考试主管部门也一直与各种作弊行为作斗争。

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这古人是怎么作弊的?

科举考试是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场上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其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有三种,一个是贿赂主考官以获得好的成绩;第二个就是夹带考试经文进入考场内作弊;第三是请人代考。

宁波镇海发现了一件罕见的清代乡试作弊时用的物品——夹带。这件作弊物品其实就是一块宽40厘米、长60厘米的白绫。由于年代久远,边上起了毛,颜色也微微泛黄。白绫密密麻麻布满米粒般大小的小楷,皆为竖直从右向左书写,字迹工整秀丽。仔细一看,上面抄写的内容大都出自《四书五经》。

书写者还在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用红色将其画圈明示,以便考试时一眼就能瞄到。书写者按照篇目名称和内容在白绫上划分了区域。白绫正反两面都爬满了字,大致估计,有4.4万字左右,差不多能出一本小说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小条。

类似反映科举考试的实物很少,这份保存较为完好的“夹带”则更是珍贵。江苏泰州市民陈先生将其珍藏多年的两册袖珍古书公布于世,其中一册《礼记》只有4.5厘米×5.5厘米大小,比南京出现过的最袖珍古书还小了一半。另一本为5厘米×8.5厘米。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籍比特制的靴子后跟略小些,考生可放入靴子带进考场,而不被发现。当时朝廷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物,特地规定衣褂袍裤乃至帽子袜子都必须是单层的。于是有考生绞尽脑汁想出了用靴跟夹带小书的绝点子。而本次江苏泰州发现的作弊书本将再次打破袖珍书的最小尺寸记录。

其实古代的反作弊比现在还严!

唐代时科举考试的考场设有卫兵,以阻止考生夹带作弊。武则天时代设立了“糊名”的办法,将考生的名字遮盖,以减少批卷者认出答卷人的机会。这种方法现在还在沿用,就是密封卷。

进考场前要全身搜查。搜查时,监考官执行的是全身搜查,会将考生全身搜摸一通,如机场安检一样,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金初期也是搜身,不仅要检查头发,甚至连鼻孔、耳朵也不放过。后来,可能觉得如此搜身有点过分,就进行了“改革”,改成了洗澡裸检。考前让考生进行沐浴,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然后换上官方为每一位考生准备的统一服装,然后才能进入考场。这事实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

对于作弊的人员,处罚也是相当严格的,比如考生作弊是要坐牢。明朝朱元璋首次将入场夹带行为,上升到了法律高度,被查出的违纪考生将被关进小牢房,所谓“枷号一个月”,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拘留。

从乾隆起,更绝!由军人负责具体搜检,并且每搜到一名夹带者,赏银三两。由于有激励机制,当兵的更加认真。为了发现违规考生,当兵的有的将考生的裤子扒下来,来一次全面“裸检”,创下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史上的奇闻。

但是,这种夹带阿,之类的作弊,只是古代作弊的小儿科手段!科场关节作弊才是作弊中的重头戏,这种作弊始自两宋,盛于明清。这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是在科场采取弥封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后出现的作弊新招,其花样繁多,危害极大。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这个如果您看过宰相刘罗锅阿,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阿,你都能看出来一些相关的细节。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制定了两项在古代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规则:一是糊名,二是誊录。糊名刚才说了,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都用纸糊盖起来,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作;誊录,则是在考生交卷后,另由考场专雇的誊录人员将考卷全部重抄一遍,然后再交考官评阅,这样,就连考生的笔迹,考官也无法认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弥封糊名和誊录易书这两项防弊措施之后,又有了新的作弊对策,即订关节递条子。具体讲,就是考生与考官串通作弊,考前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用什么字作为记号,为确保录取时准确无误,每个关节条子都订三、四处的字眼。对订好的关节,写在条子上。考官入场后,留心于他要关照的人,凭手头字条上的关节暗号录取,一找一个准儿,决不会遗漏。那些送了银子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中,这便是关节的妙用。这里我们看到,官府为防止考官知晓考生姓名或认识考生笔迹从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弥封和誊录制度,可是作弊者紧接着就又想出了暗订关节的绝招,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南宋奸相秦桧,有个叫秦暄的族内子弟将要应试。临考前,秦桧派人把中书舍人程子山召入相府,只让仆人用美酒好饭侍候,秦桧本人并不出面接待。程子山独自一人呆得无聊,便翻看桌子上标有“进士秦暄呈”的札文浏览再三,几乎背诵下来。几天后,程子山接到入闱典试的任命,并得知秦暄参加考试。这时,程子山立刻想到日前秦桧刻意安排的用意,遂以秦暄的札文作为考试内容。那秦暄自然高中榜首。应该说,秦桧在这里就是在做巧通关节的把戏。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一次乡试,宰相黄洪宪充任北闱考官。这位主考大人在入场前接收了大把的条子,录取时单看“字眼关节”是否相符。当时,有位叫李鸿的浙江士子,场前重金买通黄洪宪,暗中订下关节,在两场卷文中都使用了与上下文毫无关系的吴地土语“囡”字,结果取为第十一名举人。在黄洪宪手下以关节取中的卷子,文理讹谬,根本就是狗屁文章。由此引起众怒,开榜的那天,举子们去看榜,那些平日不学无术的人都在榜上,而寒窗十年苦读的人都名落孙山,所以人人骂娘。刑部主事饶伸上疏弹劾,黄洪宪的恶行这才败露了。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殿试之后进行朝考,读卷大臣将准备录取的卷子进呈皇帝。乾隆帝打开弥封,一边看士子姓名,一边看卷文,结果发现了问题:第一名严本,卷子中有“人心本浑然也,而要必严办于动静之殊”两句,严本的姓名显然藏于文中。第二名王世维,卷中有“维皇降衷”之句。第三名鲍之钟,文中用“包含上下”之句,包是鲍字的一半,又同音。第五名程沅,试卷内说“成之者性也”,成与程音相同。看到这些,乾隆帝感到这绝对不是偶然阿!肯定是有人动了关节的歪脑筋。他谕令军机大臣会同原来派出的阅卷官,将所有朝考卷文重新评阅,被乾隆帝点名的那四份卷子这回排在了末尾,几位读卷大臣则“交部议处”。

这种关节作弊,因为都是选拔天子门生,所以对这些评阅试卷的大臣们的处罚也是严格的,严重者就会被砍头,无论是考生或主考官,一旦涉及科考大案,轻则罢官流放,重则全部人头落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弊手段也越来越科技化,从夹带纸条到找枪手替考,从手机短信到隐形耳机,从针孔摄像到作弊笔、作弊手表,从一个人到一串人,高考作弊已越来越高科技化,越来越群体化。

比如:2000年开始,在南方流行的一种隐形耳机可以缝在T恤衣领里,也可藏在耳朵里。

作弊眼镜被一些人称作2006年最新的作弊武器,是由两副眼镜及无线接收器等组成,可以里应外合。戴上它之后,就可以看到正确的高考试题答案。但是只见网上叫卖,不见实物,更多的是一种诈骗手段。

为应对考试中不断升级的高科技作弊趋势,教育部门的反作弊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人工监考、指纹验证、电子眼、手机屏蔽器……教育部称,今后全国所有参加高考监考的老师都要经过专业反作弊培训。在高考时,也要求考生签下诚信考试承诺书。

监考是从有考试开始就采用的人盯人战术,沿用到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防止考生左顾右盼找答案,开始采用A、B两套试卷。

金属探测、指纹验证、电子眼监控、手机屏蔽仪等等。

包括那种打通关节的阅卷方式,现在由于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有了解决的方式,比如我就关注了一下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各省的考卷都通过扫描后由其他省市的老师阅卷,然后还增加了阅卷人的数量,能碰上自己熟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高考作弊,除了高科技手段,进行诚信教育外,还应尽快健全法律制度。

所以,《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1, 对考生在考试中的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8号)执行。其中:对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取消其当年全国统考各科成绩,同时给予下一年度不得报名参加全国统考的处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对参加全国统考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取消其当年全国统考各科成绩,同时给予其应届毕业当年不得报名参加全国统考的处理。

3.对参加全国统考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校的在校生,取消其当年全国统考各科成绩,并由其所在普通高校按照《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严肃处理;代替他人参加全国统考、在全国统考中组织作弊或作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它作弊行为严重的,普通高校可以给予其开除学籍处分。

4.考生参加高考违规被处理的简要事实及处理结果,由省招生办记入考生当年高考电子档案。

教育部2012年4月,下达了 《关于修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决定》,目前已经有多省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转发了这一《决定》。从此次修改后的《办法》来看,只要考生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受信息功能的设备就属于考试作弊行为。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也就是说你作弊,就可能被禁止考试三年。

在某些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中,甚至有严重违纪人员终身禁考的处罚决定。而一些学校中,出现的四六级考试的作弊中,也有直接将学生开除的先例。我上大学时,身边就有同学,因为作弊被开除的,后来呢,这些同学到法院去起诉,也因为这属于学校的内部行为,并不属于司法管辖范围而被驳回。

大家看看,是不是作弊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