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案今說1

6、六尺巷的故事

字體:16+-

這個鄰裏糾紛常有,特別是現在因為房屋而產生的鄰裏糾紛就更多了。其實,古代,這樣的事也是不少。

安徽省安慶市地下有個挺著名的縣城,叫桐城縣。

桐城縣誌記載了這麽一個故事,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做官,在桐城的家人因建房子與鄰居產生了糾紛,他們為了這個牆建在哪裏互不相讓。兩家人的牆都建的擠到一塊去了,中間都沒人走路的地方了。

張英的老娘,便寫信給他兒子,要他利用職權幹預糾紛,讓鄰居把那座牆給拆了。沒想到張英回了一份家書,上麵話不多,就是一首詩,是這麽寫的:

“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他媽一看到這封信,馬上明白了兒子的心意,立即把牆拆了,後退三尺又建了起來,鄰居一看,頗受感動,也很慚愧,也主動後退三尺,這桐城縣便留出了六尺巷,成為千古佳話。

以上這個案例,是一個典型的相鄰權糾紛的案例。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麵的相鄰關係。給相鄰方造成防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防礙,賠償損失。

你看,這雙方都為了能擴大一下自己的院子麵積,把牆往前挪,都影響了對方的正常生活,通行!雙方責任。

在中國人的理念裏,一直都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但是鄰居也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低頭不見抬頭見嗎!

在古代中國,鄰裏間的相互幫襯與協作一直是人們的傳統美德,但關係的密切不但能造出融洽的氛圍,也容易滋生鄰裏糾紛。這些矛盾的妥善處理,不但能看出人們的道德水平,也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生活在文明禮儀之邦的傳統中國人在處理相鄰關係上積澱下的經驗、教訓、原則及智慧,值得我們汲取與總結。古代相鄰關係的概念,跟今天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