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案今说1

7、古代的利息能有多高?

字体:16+-

元朝郑廷玉作的《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又名《金凤钗》,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这家伙别无出路,应举考试,没想到就得中头名状元。

这赵鹗估计也是得瑟过头了,没想到第一天上朝就因为失仪被皇帝贬为庶民百姓。一下子从天堂又掉到了地狱里了。

赵鹗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就从这一刻开始了,这家伙还是有点电梯精神的,能上能下,不让当官了,我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到到桥头卖诗,维持生计。

考上过状元的人做的诗那肯定水平错不了,但是诗词虽然挺高雅,咋说也不是生活得必需品,所以赵鹗的买卖不太好,一天也碰不上一个主顾。

不过,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他后来还真遇上一个文学青年,想让他做首诗,赵鹗做完之后,得到了二百钱的赏钱。

但这钱在手里还没捂热乎呢,就被他给花出去了,恰巧此时谏议大夫张天觉微服私访,没想到遇到碰瓷的了,被无赖李虎拦住索要二百钱,张天觉身上没带钱,一时无法脱身,挺郁闷。赵鹗挺仗义,当时就把这二百钱给了李虎,帮助张大人解脱了困境。

张天觉挺感动,说了:“多亏有你,你放心,这钱我还,一本一利的还。”这一本一利什么意思呢?这是古代传统一项限制民间借贷利息的法律,意思就是民间借贷的利息累计不能超过本金。换句话说,就是债务人要偿还的钱最多也就是本金的二倍。

张天觉说的这一本一利,已经是当时法律规定的最高的限额。

赵鹗也没当回事,但回家就被妻子骂了个狗血淋头。这好事接踵而至,张天觉非常守信用,偿还了赵鹗十只金钗,赵鹗用一只金钗付了店小二的房钱。

赵鹗的老婆也高兴了,认为丈夫终于要翻身了。不过这次是往下翻身。

那个无赖李虎此时杀死了一个叫六儿的人,并夺走了他身上的十只银钥匙,也来旅店中投宿,无意中听到赵鹗夫妇谈话,知道了金钗的事。

当夜,李虎偷偷用十只银匙箸换走了另九只金凤钗。这招够黑的,既偷了东西,又嫁祸了赃物。

赵鹗祸从天降,被当作贼人抓住,赵鹗有口难辩,被判死罪。后李虎与旅馆店小二先后来到银匠处用金钗换钱,店小二认出金钗,抓住李虎送到官府。张天觉也已奏明皇上,为赵鹗洗脱冤情,并被加官赐赏。

这个故事里赵状元借给张天觉钱,张天觉连本带利还账,就体现了我们经济生活中,把债务的利息作为重要融资成本的一种需要。

不过,在长期的发展中,很多商人就动起了做高利贷的念头。比如,西汉景帝年间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汉景帝时发生了汉朝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长安城就开始征兵,那时候士兵打仗,不只要去拼命,就连武器都给自己准备。好多人没钱,咋办?只能到有钱人的家里去借钱,然后购置武器。

当时,人们都认为政府平叛的可能性太小了,就没有人愿意借给这些士兵钱,可是毋盐氏愿意借给这些士兵钱,但是也有个条件,那就是利息是本金的十倍。

不料,只用了七个月,周亚夫就平灭了叛乱。战士们得胜而归,带来了大量的战利品和赏赐,毋盐氏以前良好的投资眼光成为了京城的首富。

不过,在汉朝的法律中,也有对孳息不能过高的法律,只不过没有记载具体的数字,不过在战争时期,毋盐氏能够拿出钱来,为国家解决燃眉之急,这恐怕也是政府对他十倍利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所在。

不过《汉书》中有很多,王孙贵胄,因为“违律取息”而遭到了制裁,被剥夺爵位的大有人在。后来历代里,都有对高利贷活动的惩罚措施,比如《红楼梦》中贾府被抄家的原因之一是放高利贷。

在古代,高利贷有市场,很难被限制,除了民间有这个需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放高利贷的人很多就是当朝的官员或者说是皇亲国戚。甚至有皇帝放高利贷的事情。

明朝有名的正德皇帝,就是一个很另类的皇帝,他就是个顽童。以上帝王开商店,做买卖。他在全国各地开“皇店”,然后派王公贵族或是太监去打理。明代的皇店已不限于京畿之地,远及东北山海关、广宁(今辽宁北镇)、辽阳,西边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通州(今北京通县)、张家湾、卢沟桥,山东临清等地。

皇店的业务就包括经营高利贷,这些钱就成了皇帝私人的小金库。

这些皇店横征暴敛,渔利无厌,为所欲为。正德时,皇店一年缴纳白银达八万余两,其余的中饱了太监权贵的私囊。

高利贷利息过高,给民间造成了不少的悲剧,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有一些借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这些公司,很多事非常不正规的,有些经营中的借贷利息,也远远高于现代法律的规定。

民间借贷利息纠纷可以参照《合同法》的明确规定:在有息借贷中,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即不得搞高利贷。 如果超过4倍,发生纠纷时,法院不保护超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