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商們為了多賺黑心錢,想盡各種辦法坑害消費者,他們在肉裏注水,在糧食裏灑水,在鹽裏摻灰土,往雞肚子裏塞沙子,把鵝和羊的身體吹脹,把腐爛的蔬菜裝扮出新鮮的樣子,把偽造的物品假冒成正宗的品牌,真是一點兒良心都不要了。
不過,製假售假並非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並非我們想象的那般淳樸,那時候也有很多奸商通過出售有危害的食品,賺取高額的利潤。
宋朝就已經有了這種惡風陋俗。南宋大臣洪邁去金國出差,途經開封,在糧油市場上買了一袋小麥,當時感覺很幹燥,哪知沒走到張家口就發黴了。眾所周知,小麥吸水能力很強,100斤小麥中注入20斤水,摸起來還是非常幹燥的,而且籽粒飽滿,賣相極好。買家不知道真相,沒有及時曬,水分出不來,小麥自然就發黴了。
宋朝奸商可以說滿大街都是。宋人有首曲子:“浙右華亭,物價廉平,一道會買個三升……這一瓶約迭三斤。君還不信,把秤來稱,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華亭就是現在的上海,這首曲子唱的就是上海假酒—要價不高,一貫紙幣能買三斤酒,其實光瓶子就重一斤,摻的水又有一斤,一貫紙幣最後隻能買到一斤假酒。
不過,那時技術手段落後,假酒隻是摻水,對人體沒什麽危害。事實上,宋朝風氣之壞和人心之惡並不亞於今天。
宋朝秀才每年都要祭幾回文廟,祭祀完的豬肉,一般大夥分掉,可是到了盛夏,天氣炎熱,上午祭祀的豬肉,下午就臭了,誰都不願意要。為了避免“浪費”,他們就把那些豬肉兌給肉販子,肉販子用血水泡洗一番,異味兒暫時沒了,肉色還挺好看,可以一文不少地賣給不懂行的消費者。肉販子奸惡倒不奇怪,滿口聖賢大道理的秀才們竟然也把變質的豬肉轉售他人,看來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導並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