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食物的三种正确姿势:
在吃饱之前放下筷子;
一天只吃三顿饭,不吃零食;
一点一点地盛,优雅地慢慢吃。
把一颗无花果分成两半,加入几大勺酸奶,再放上一把杏仁,这就是我的早餐;午餐呢,是把一个鳄梨捣碎,加入蔬菜沙拉,再加一个煮鸡蛋;晚上,我吃了一份意大利面,稍稍多放了一点蔬菜和海鲜。这就是我今天的三餐,多么值得感恩啊!你可能会觉得我吃得有点少,我把这样分量的三餐称为“适量的饮食”。
现在,我的“适量饮食”尝试已经进入第三个月了。因为贪吃,一直期盼的素食生活始终没能正式开始,但是,吃饭是关乎生命的大事,所以我培养自己“崇尚自然”的饮食习惯。三个月下来,虽然还没达到理想体重,但所幸能一直保持正常体重,消化功能很好,肠胃也没什么毛病,整体感觉良好。我对食材的品质要求比较高,餐费的开销不算少,好的一面是节省了时间。不光吃的时间减少了,收拾的时间也减少了,厨房里产生的厨余垃圾也很少。目前,这样“适量饮食”的日子仍在继续进行中。
我在《一个人的发现》这篇散文中读到一句话:“最干净但又最可怕的侮辱,是‘一辈子都这么过吧’。”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而且理解充分。我下定决心开始吃素,是在看了我的体检报告之后——我觉得自己被那些数字专业而又无情地“辱骂”了。
“如果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你就离生病就不远了,不光是巨额医疗费的问题,主要是治不好,有些病会要了你的命。”我从医生那里听到的话,不仅是严肃郑重的警告,同时也让我大吃一惊——那些我看不懂的符号背后,竟是如此高昂的代价!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要让生活往好的方向发展!
少吃,并不单纯指控制食量,确切地说,是适量地吃营养丰富的天然食物。众所周知,人的身体状况会随着吃什么而变化。
10 岁之前,我是完全不吃肉的,吃的是包括鱼、蛋、奶在内的“素食”,其实到现在,我依然不怎么喜欢吃肉。我的生活里不存在炸鸡啤酒的喜悦,也没体会过看见五花肉就激动的心情。
我的体检结果显示,血液中能够清除血管垃圾的HD 胆固醇超过了正常值,这可能是我日常喜欢吃鱼、蔬菜、坚果的原因吧?但是我的空腹血糖比正常值高一些,虽然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程度,但是也得小心了。看了体检报告之后,我戒掉了一切糖油混合制作的甜点。可是,我死也不想舍弃我的巧克力和杏仁味的香草冰激凌,我选择大大减量,减到一个月只吃两次,好歹也能抚慰一下那些心情忧郁的日子。
“据说,远离肉和面粉,人可以活得更久;但如果每天真这么过,又何必活那么久呢?”这句话在SNS 上获赞无数,广播里也有主持人曾经引用过,看起来人们对于吃的乐趣总是有着强烈的共鸣,但我还是想尽量少吃肉和面粉,好活得久一些。我生于20 世纪,生活在21 世纪,希望能坚持到22 世纪初再死。墓志铭我都想好了——“这里睡着一个跨越了三个世纪的人”。这真是一个无趣的玩笑。其实我所希望的“活得长久”,并非单纯的长寿,而是希望不生病,能够保持着每个年龄段的最佳状态,直到寿命自然将尽,没有痛苦地、平和地与这个世界告别。要想实现这个愿望,疾病不会突然找上门来才是关键。
现在,不管是多稀罕、多好吃的东西,我都不会急急忙忙放进嘴里,要先想清楚为什么吃它。带着疑问吃东西,自然不如大快朵颐来得爽,但之前的一次生病经历,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所以即使是小小的警告,也足以让我改掉坏习惯。以前我常常即使肚子不饿,只是嘴巴无聊就会吃零食,吃得开心又满足。但是现在,因为害怕得糖尿病,这种习惯居然自己消失了。我不再追求美味的刺激,而是更多地考虑营养成分和身体需要,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完全摆脱疾病的痛苦,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的状态良好。
当然,“适当的饮食”也会面临危机,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是最危险的,如果是自助餐,那就更糟糕了。到处是玉盘珍馐、美味佳肴,想吃多少就拿多少,自然很容易吃多。在无法控制食欲的时候,千万不要模仿那些拍“吃播”的网红,否则肯定后悔不迭。这时,你不妨气沉丹田,凝聚意志,在吃得过饱之前放下筷子。吃自助餐的时候,不要一次盛太多,每回只在盘里放一小点东西就好。不管你信不信,哪怕只是一口,也能让我们的味蕾得到满足。你还可以把自己的盘子摆得像法餐一样精美,从凉菜到热菜,按顺序摆得漂漂亮亮的,也可以防止暴饮暴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千万不要有“就放纵这么一回没关系”
的想法,一定要首先把好思想关。在养成“吃饱之前放下筷子”
的习惯前,每一口都多咀嚼一会儿,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同时,脑子里要记着医生的训斥,哦,不,是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