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马通’利息有多少?”
一位好朋友这样问我,我想了半天才想起来“马通”是什么。
“马通”是“负数”和“存折”两个单词的缩略语,也可以叫“负账户”,在一定的额度内,可以随时获得贷款,是一种类似信用卡的东西。我没开设过“马通”账户,至于“马通”和普通信用卡有什么区别,我也是上网搜索之后才明白了一点——在“先消费后还款”的模式上,“马通”与信用卡没有什么不同,但“马通”似乎在固定额度内借款和还款都更方便。和朋友们出去玩或者购物时,我通常用超过5万韩元就可以无息分期的信用卡分期付款,在生活费范围内的消费使用储蓄卡支付,这是我一贯的原则,因而对我来说,我不太习惯使用“欠账”的消费方式。
我这么说,听起来好像一开始就跟分期付款生活相去甚远似的,但事实上,我曾经是一个购物狂,如果把那时候的我叫过来,真是有十张嘴也无话可说。我现在买东西不会选择分期付款,原因是分期付款会让下个月的生活费预算制定变得非常麻烦,但更大的问题是分期付款的本质只是分期,并不能少付——价格昂贵的东西,分期付款的话会感觉很便宜,即便这个月再分期付款买一个大件,本月所负担的金额也还不足其中一件商品的价格,表面上看是毫无压力的。但是,长此以往,不知不觉间分期付款的金额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每个月都会为还款提心吊胆。
不管赚多赚少,不为钱而发愁才是真正的奢侈。虽然赚的比花的多是最理想的,但是人们往往赚得越多花得越多,这种奇怪的消费行为,使得赚得少也花得少的人往往比高收入者更从容。
当然,收入不同的人享受到的生活品质也会有所不同。所以首先还是应该多赚钱,但如果实在太累,那就培养自己不乱买东西的自制力。
我曾经在一则新闻评论中读到一个故事,说有人为了能有充裕的时间享受生活,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只要能赚到自己的生活费就行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能做出这种“城市传说”般选择的人并不多见。对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工作的时长往往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由职业者会担心拒绝一桩生意的同时,下一桩生意也跟着泡汤;上班族原本就是拿时间兑换年薪的人,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赚钱那么辛苦,许多人都是把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赚钱上,而花钱不过是瞬息之间。
我现在的消费理念是非常看重性价比的,但是之前有过一段时间,我的生活中充斥着奢侈品。但凡是有工作能赚钱的人,都会为买一两个欧洲产的名牌产品而拼命,坐在地铁里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名牌包。那时,我也是她们中的一员,而且高举着“即使租房子住,也要买名牌包”的非理性消费观的大旗。虽然有点疯狂,但那时的确是这么过的,分期付款购买了许多东西,刷卡刷到近乎疯狂。
作为一个收入一般的普通人,我如此热衷于买名牌,其实不是因为名牌产品的设计有多么时尚,多么漂亮,而是不喜欢自己看起来很寒酸的样子。从学生时代起就是这样,总是希望被衣着华丽的同组成员们认可。可是那些曾经热衷于收集新产品信息的朋友都已经结婚,很久不联系了,而我,为了维护那一刹那的关系花了很多钱。我到现在才明白,那时候之所以要打扮得华丽一些,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不笃定。人的自信心来源于可以倚仗、依靠的事情,在现在消费主义的思想之下,想拥有一个余额充实的存折,并从中得到坚实的笃定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在消费名牌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质朴和单纯了,拿着Logo 很显眼的名牌包反而觉得不好意思了。我的想法也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我觉得买数十万韩元的衣服很浪费,很多时尚品牌的衣服也都很不错,材质和设计都很好。现在我更加要注意的,不是不要买名牌,而是不要买便宜货。面对不用考虑分期付款的廉价商品,被商家天花乱坠的广告一刺激,好像真的就是“亏本清仓跳楼价,买到就是赚到”
一样,很容易冲动消费。我敢断言,买这样的东西相当于花钱买来垃圾,再装进花钱买来的垃圾袋里,然后一起扔掉。
作为一个总是为钱忧心的人,我觉得,如果不是生活必需,而仅仅是为了炫耀买那些价格昂贵的东西,或者是因为觉得好玩,买那些用了一次就扔掉的东西,都非常可惜。一想到我为了赚那笔钱受了多少苦,哪怕是十块钱我都不想随便花。因此,朋友们追捧的“马通”,还有信用卡提供的那些所谓的生活服务,都是我生活中所没有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