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出差回来的飞机上翻看了一本杂志,读了一篇关于小说家雷蒙德?卡佛的特辑,他被评价为极简主义作家。他在文章中说:“我的原则是准确地说出想说的话,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说。”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觉得应该效仿这位作家,把这一原则当作职场生活中的至理名言。不仅在公司里,私人关系中也是一样,语言常常会成为毒药,很容易让对方感受到被攻击。虽然说出来的话也不无关怀之意,但是一味地给对方忠告,或者把别人的好恶评价转达给当事人,都会令人感到不快。第三方的生硬介入,不管什么方式都只会引起误会。
回味并且反复琢磨过去的事,对保持心理健康没什么好处,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从过去的失误中学到很多。我曾经向某个人转述过别人对她的评价:“那个前辈跟我说过好几次,是因为讨厌你才那么做的。”虽然我是怀着善意提醒她不要被欺负,但当我看到对方受伤的眼神时,我觉得自己做了世界上最坏的事。毕竟这是她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我的这种行为跟挑拨离间别无二致。
虽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那时的记忆依然像影片一样历历在目。
在深刻地检讨过自己之后,我成了一个不传任何话的人。
生活中,像我之前那样口无遮拦地到处传话的人很常见。背后议论别人的人,如果想到自己也会在某个地方被别人议论,绝对不会再把别人的是非对错当作下酒菜来嚼。但问题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依然我行我素,一边肆无忌惮地用语言杀人,一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开会的时候或者某些重要的场合,我都会把手机调到飞行模式,我不想因为突发的振动或铃声打断会议的进程,或者在商务会谈中失礼。我们不妨把飞行模式代入到职场人际关系中,在遇到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时自动打开——不表示赞同,也不随声附和,只是听一听就好,这种状态相当于打开了飞行模式。
为了能在公司里平静自处,我努力做到多看少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成了某位同事口中“不太关心别人”的人。不来回传话,不搬弄是非,以批判的态度听,不相信“所闻即真相”,我认为这样做是对待同事关系的基本礼仪,但是,我不让自己成为委屈的受害者,像利刃一样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并没有变。其实,每个人都在遭受着背后议论,某些背后议论竟成了公司内部的一种评判,甚至会跟业务评价相关联——可不仅仅是背后说三道四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主张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要格外小心的原因。最好的防御之法就是少抛出话题,少引发讨论;不要过度暴露自己的私生活(同事有必要知道你的恋爱史、你精神上的痛苦和家庭不和等琐事吗?);不要在背后议论某一位同事(所有的背后议论最终都会进到当事人的耳朵)。
我也有想向谁倒苦水的时候。这个人得很理解我的情况,又得没有利益关系,像家人一样值得信任才行。当然,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需要诉苦。如果不是痛苦到睡不着觉的程度,我一般回到家就把公司里的事忘了,真的有什么烦恼的话,我会深入思考,厘清头绪,跟当事人沟通解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群聚集自会萌生爱憎,这是古往今来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每个人的天性禀赋都不同,人与人之间交往最理想的情况是彼此之间守护好自己的“个人空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说:“个人空间不是单纯的物理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一段关系舒服与否,取决于对方是谁,是具有相对性的。同事是为了相同目的聚在一起的一群人,不是家人,同事之间无论多么亲密,终究会掺杂利害关系。所以在同一个组织工作,有必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彼此之间谨慎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