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好的话,可供选择的业务范围就会明显增加,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条件,也可以在海外就业。好是好,可是像我这样因故没能出国留学,周围也没人说英语的人,能把英语学得像母语一样好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胜利。因此,英语发音流畅的海归同事一直是我羡慕的对象,虽然他们也经常鼓励我说:“你不是韩语说得很好吗!”(嗯?)
虽然我现在工作中用到英语的时候仅限于写一写简单的公文和偶尔发一下电子邮件,但是我曾在一家总部位于硅谷的公司的首尔分社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本该是同时代中最尖端的、充满乐趣的工作经历,可我每天只能体会到恐惧,害怕随时飞来的长篇英文邮件,和说不了几句话的视频会议。
那段时间,我学会了一个短语“Best Practice”,这是在筛选出成功案例并向合作伙伴提供信息时所使用的一句话,对我来说却是另一种意义。虽然“Practice”这个词有“实行”的意思,但我觉得“练习”的意思更为亲切,所以这个短语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为“在练习中表现最好”。
任何事情,说到底都是练习的结果。即便抛开被无数人信奉的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1 万小时法则(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需要投入1 万个小时的训练)不谈,任何一项技能,只要不断地练习,一定会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20 多年来,我一直有意识地学习英语,听和读的水平确实提高了,但在说的方面,由于练习的机会极少,总是难以提高。其实,也不单纯是练习的问题,还有性格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不喜欢说话,跟人斗嘴也很费劲。不光说英语很难,我用韩语进行过各种各样的陈述,但语言能力仍然与熟练运用的程度相距甚远。比起语言,我觉得用文字更方便。如同此刻,我也正在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语言的领悟。
现在我唯一的自我提升是阅读一些英语小短文。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我通常都会浏览硅谷著名IT 业的新闻室(博客)提供的新闻报道。为了学英语读过英文报纸的人应该都知道,英语评论的词汇量非常大,几乎相当于大学散文水平,读起来很难很累;相反,企业的报道资料却很简单,语句和文法的水平应该不亚于记者,词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流行趋势,读这样的短文,对于提高英语水平很有用。
对我来说,熟练掌握英语仍然是精英的象征,想在职场上阶梯式升职的话,英语还是必备的能力之一。我在采访节目中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人,他们穿着白色的衬衫,袖子随意地向上卷起一点,靠在办公桌上,云淡风轻地讲述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经历。以前每每看到成功人士的形象,我都想为他们饱满的热情鼓掌,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刺激,激发起自己也要努力的想法。
现在,我明白了他们的成功不单单是因为英语好,也明白了成功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
我20 多岁时,跨国公司的高管是我职业上憧憬的对象。现在,我认为从无到有建立起属于自己领域的人更了不起。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我觉得精英和专家无法再以榜样的名义刺激到我。
某领域专家的故事可能会给人以灵感,但我的目标并不是“像他们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教育背景不同,拥有的能力不同,当然也绝对不可能相同。现在,我正在按自己的节奏积累工作经验,因而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比起流畅地说英语,我更愿意透过英语接触到更多的高级知识。用英文撰写的与生活礼仪和身心健康相关的专业书籍,大部分都没有韩文译本,想得到这些知识,只能读原文。
“英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如果你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取得成功,雇用英语好的人为你工作就可以了。”
我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方法不对,也没有完全激发起兴趣,每天都倍感压力。哥哥看到我惨兮兮的样子,对我说了上面这番话。从这个角度来看,英语作为一种内在素养,能帮助我们更广泛地接触世界;在学习新的业务技术方面,英语能力也至关重要,能让自己在职场上适应多样化的工作。
韩国有句俗语:“山雀追黄鸟,撕破裤裆。”比起追赶黄鸟,我更愿意做一只腿短但可爱的小山雀(实际上,山雀并不需要模仿黄鸟,山雀本身就很可爱)。山雀的英语学习法虽然偏重于阅读,但通过阅读能够了解到新知识就已经很开心了。
语言学习不存在“完成”这么一说,即使暂时原地踏步,也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有进步了。比起追求“完成”,我更愿意以“继续”为目标。今天,我也将以“英语好的人”的身份,写下自己的一点看法,通过文字与读者朋友们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