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出去玩吧
周五应该怎么过
跟朋友们一起出去玩,聚餐喝酒,通宵蹦迪……我也曾经常这样度过“火热的周五”,现在的网络语言叫作“火五”。有人说“玩也就一段时间”,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了。确实是这样的,精力充沛,喜欢享受夜生活的日子,真的就只是一段时间而已。现在,我都几乎不记得那个时候了。
也许是我比周围朋友们的心理年龄更为成熟,我已经和以前的朋友们兴趣不同了。但是直到现在,我身边也还有人通过去夜店玩转换心情、释放压力。她们经常嘲笑喜欢去昌德宫散步的我,叫我“老年生活明星”。
我有一位年龄相仿的朋友,她还像年轻人一样喜欢追星,喜欢刷YouTube,喜欢使用网络语言,她不能理解我为什么只对古典和传统感兴趣。有一次她问我:“咱俩现在一点共同爱好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能一直保持联系呢?”
虽然我们俩的兴趣和爱好完全不同,但在未婚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如果说年轻的时候和志趣相投的朋友混在一起很开心,那么到了中年,纽带感就变得更重要了,这是一种奇妙的同志意识。
朋友们在一起闲聊、吹牛、侃大山,既不像心理治疗中接受专家建议,也不像从算命先生的胡乱猜测中得到安慰,而是希望从一直以来就很关心自己的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共鸣。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周末跟朋友们见面的时候,比起一起去体验什么新东西,还是互相聊聊近况、倾诉倾诉烦恼更让人心情舒畅。一点美食、一杯热茶,都能让我们的聊天更有滋味。
但是最近大部分周末我都是一个人度过的。因为周末我也想维持和平日一样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因为第二天是休息日就玩到很晚,每天都保持着同样的作息规律。度过比平时悠闲一点的周末,又迎来以工作为中心的五天——就这样,一周又一周,按部就班。
之前有过一段时间,到了周五,如果没有约会心里就觉得空****的,甚至有点凄凉。有人问我“火五”一般怎么过时,我曾试图回答得像样一些:“我有很多朋友,我在朋友们中间很受欢迎呢……”现在想想,那时可真是幼稚啊!
不管怎么说,一到周五,我的心情就跟许多人一样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了。周五我通常会为过一个美好的周末做点准备:早晨上班的路上,我用手机上网买菜,下班回来的路上买点花。每到周五我都会买一束美丽的花插在花瓶里,周六的早上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而且周末两天在家的时间长,花朵最新鲜、最美丽的时候可以尽情欣赏。
每个季节都有人家装修房子,但我家总是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用品的厚度而已。在这样一成不变的家里插一束鲜花,可以提醒我,一个新的时节到了。应季食物能让我们品尝到时令的变化,应季鲜花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季节的交替。
花有着激发想象力的作用,让安坐家中的我们产生置身于不同空间的错觉。令人垂涎的绣球静谧优雅,让人有种走在桥上的感觉;曼斯菲尔德公园玫瑰的美丽姿态,总能让我想起在英国一个精心打理的庭院里见到的带着露珠的玫瑰;当我把一束被誉为“凡?高的向日葵”的泰迪熊向日葵放在桌子上,就好像把凡?
高的画作搬到了家里……
蕴含着无数灵感的花朵,也藏着让人快乐起来的小幸福。有人说花钱买花很可惜,再怎么好看也是没几天就枯萎了,当作垃圾扔掉的时候处理起来也很麻烦。在我看来,买花也是一种嗜好,就像很多人喜欢在周五晚上出去喝酒一样。像我这样不会喝酒的人无法理解酒的妙处,同理,对不理解我为什么明知很快会枯萎还会花钱买花的人来说,我也是很特别的一个人。
每个人度过“火五”的方式都不一样,在这么一件小事上,人与人之间都存在这样明显的差异,可见,每个人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期待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总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也许,认为“别人会理解自己”这种想法本身就很鲁莽,所以,只要和顺地接受对方的真实想法就好了。
过去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玩的那个我和现在的我,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其实已经大不一样了。我的老朋友们可能会对我的变化会感到陌生——现在的我,不喜欢人多嘈杂的地方和灯红酒绿的酒吧,更愿意待在清幽宁静的家里赏赏花,或者去野外踏青,去美术馆参观鉴赏;不喜欢便利店里的快餐,把买菜做饭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不再追求感官的刺激,喜欢以朴素的方式度过周末,给努力工作了一周的自己“充电”——朋友们都说在这些方面感觉到我变化相当大。
以哪种方式度过周末更好?答案肯定因人而异。无论如何选择,其本质都是消除压力,转换心情,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我们周围,有些人还跟以前一样,好像没什么变化,也有些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觉得,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即便是看起来完全一样的瞬间,其实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没准儿正在改变着生活的方向呢。
虽然不同季节里我们看到的花朵形态迥异,但同样使我们心生赞叹。同理,就算我们每个人前行的方向各不相同,我也希望大家咏叹生活的热情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