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一个根系扎实的人

小猫不用写日记

字体:16+-

还是小猫活得简单啊,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恼了就大发脾气,伤心难过了就大哭一场,就像遇到了世界上最悲伤的事。它们绝对不会写日记之类没用的东西,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在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中,我确认了日记的无用。

过去在日本,日记主要是贵族们写公事,或者记录家族的生活,是非常正式而且很有必要的记录。依据夏目漱石的说法,写没用的日记始于学校的假期作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当然也可以把你想象中的内容记在日记里。有时候,我遇到实在没有写作素材的时候,就会以日记里记载的那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作为素材写小说。如果你发现自己文学创作热情高涨,那么认真写日记似乎就是练习写作的良好开端。

进入青春期之后,我曾经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的感情,后来再看,当然觉得那时候真是太幼稚了。中学时,我还把带着小锁的日记本扔进了垃圾桶里。高中时,我曾经把写有隐私的日记本销毁了。长大以后的日记是我用电脑的Word 程序写的,某天我重新读了一遍那些日记,忽然想到,在我死后如果我的家人读了这样的日记会怎么想呢?我越想越觉得恐惧(到底是什么内容),因此经常删除一些日记。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庸见词典》中有关于“私生活”的“庸见定义”,他说:“虽然私生活是尽人皆知的,但如果留下文字记录,私生活就会变成正式的东西。”

为了缓解压力,或者在某一瞬间被某种感情所掌控的时候,我通常会写写日记。我给这样内容的日记设了时限,限定在一周之内删除。因为那样强烈的愤怒和悲伤,似乎需要整整一周的时间才能治愈。虽然当时的心情那么真挚,可是过一段时间再读的话,不知道为什么,常常会觉得有点难为情。

感情这种东西,总是需要时间打磨,才能慢慢变迟钝。

为了不让自己后悔,我曾经下决心不让周围的人变成感情垃圾桶,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云淡风轻地分享给别人。不因为高兴就喜形于色,也不会因为崩溃而悲伤。我不是猫,所以有时候我不能简单地生活。

“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这是瑞典“拉戈姆”

(Lagom)精神的内涵,与之相近的还有柏拉图和孔子的中庸思想。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强调“不缺也不滥”的均衡的生活态度。

我也是这样,不会怀着“我比你强或者我不如你”的念头自傲,或与别人攀比,我想和周围的人保持清静平等的关系,所以一度努力让日记成为我唯一的情绪发泄口。

但是最近,用日记记录情绪这件事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公司里,无论对方说了什么,表面上我都可以照单全收,接受对方的话。我觉得,想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做好准备的话,就得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当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与其瑟缩着身体坐在昏暗的房间里黯然神伤,不如把客厅里的窗帘拉下来洗洗,一边干活儿,一边让自己的想法变得简单起来。相比于把坏情绪记录下来反复回味,让身体动起来是更好的方法,坏情绪很快会在忙碌中烟消云散。

我觉得,写点什么,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个时候的我是非常幸福的。因此,比起消失已久的日记,我更喜欢把最近关心的事通过文字留下来。现在,我热心于健康饮食法,喜欢收集和整理类似“纳豆在晚上吃更好”之类的可以直接应用于生活的各类信息;会把参观朝鲜美术史展览时获得的新知识整理下来:听完音乐会会简短地写下感受,留待日后重温当时的愉悦。

日本的一位平凡的工薪族——筱田课长用图画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日的饮食,连续记录了二十三年。我相信,这件事已经成为他每日的习惯,虽然我不知道他的记录是出于饮食习惯还是画画玩的习惯,但是我知道,他以一个人为代表,记录了不逊色于任何文化圈的饮食文化史。我想,如果我像筱田课长一样,把我现在关注的事情按照主题分类,进行长期的收集整理,那么,我所热爱的日常生活就会成为一段历史。

把新的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那种快乐,如果到生命的尽头时再拿出来重新读一读,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吧?这趣味之一,很可能是写成一本对所有人都有帮助的文集。我突然想,这样的文集虽然不是什么独特的志愿活动,但是这种兴趣会不会为世界做一点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