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一个根系扎实的人

成为生机勃勃的成年人

字体:16+-

“人上了年纪,一定得有自己的工作和爱好。”

这是我从一位40 岁出头的同事那里听到的话,这句话跟我迄今为止遇到的众多前辈的建议如出一辙。人的一生,金钱贯穿始终,而填满这“始”与“终”之间的是人们对于生活始终如一的热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逐渐改变。无论此刻是多少岁,这个年龄我们都是第一次经历,对于这个年龄该有的样貌一定是陌生的,因而,需要我们根据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在一点一点改变生活轨道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只要我们心中有强烈渴望的东西,即使很小,生活也不会无聊。

若论能在平淡的日常中激发人活力的事情,我首推学习,在学习中我找到了快乐。从生活妙招到人文知识,再到职业教育,无论学什么,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未知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最近我在读《论语》,反复咀嚼着每一句话的含义。读《论语》是源于我对朝鲜美术史的兴趣,我想读懂文人画作上的句子,想知道为什么会写这样的句子,想知道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信念。出于好奇,我一边欣赏名家画作,一边思考,我认为画作和跋文所传达的那个时代的统治理念本身,就是士大夫的自我成就。同时,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像水母一样透明地表达出来。

朝鲜时代著名的士人茶山丁若镛a,想在君主面前好好表现自己,称颂是君主的贤德创造了当下的太平盛世,并且以中国上古时代的明君故事为喻。他阿谀奉承的样子,让人觉得他只是把自己想要立身扬名的欲望包装得很有品格。但是,当我看到他在流放地为祝贺女儿成婚而画的《梅花双鸟图》时,对他的印象立刻改观了,那简练质朴的画面中饱含的思念和士大夫们卓尔不群的气节让我心潮澎湃。

我虽然不太了解讨论“理”和“气”关系的程朱理学,但是从书画中我看到了与时代无关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我喜欢读着历史人物留下的只言片语浮想联翩。很多时候,原本兴味盎然的领域因自己的一知半解而浅尝辄止,未免太可惜了。但如果深入钻研下去,可能会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目前哪怕只是浅浅地涉猎,也是有意义的。

a 丁若镛(1762—1836):字茶山,是朝鲜李朝的一名哲学家,著作有《经世遗表》《牧民心书》等。

当然,我也会带着自我提升的目标开始学习。比如,为了开花店,我雄心勃勃地学习插花技艺长达六个月的时间,也曾盲目地开始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还去上了补习班……但是都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因为我中途放弃了。

“你必须把那些简单但有益的习惯坚持下去,不要因为没有进步、没有成果就改变想法和方向。如果你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没有人能给出你好的建议,因为你太变化无常了。”

在《泰坦的工具》这本书中读到的这段话使我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就是一直在改变想法,改变方向,甚至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这种态度确实与有所成就相距甚远。

“50 岁以后,我想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

一位社会学教授这样说。他被邀请以美食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说,这样的演讲对他来说也具有挑战的意味。那一刻,我感受到包括我在内的听众们无声的支持。坚持做一件事和不断挑战新事物,这二者之中到底哪一个会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呢?关于这个问题,我短暂地思考了一下,发现和往常一样,没有正确答案。

但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在坚持做一件事的同时,一点一点地尝试一些新事物,是最适合我的方法。

半途而废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如果你没有彻底放弃,那么重新开始就可以了。因为一旦过了“开始”这个最艰难的阶段,暂时中断之后再重新开始其实并不难。而且,任何学习都不会是没用的。我的终极目标不是“完成”,而是一直做下去,同时,我也一直坚持尝试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每个周末我都会冷静地寻找一两件在未来生活中想做但此刻还不确定的事情。对心之所向的东西少一点慎重和犹豫,会让生活更有惊喜感。

“之前稀里糊涂开始的这件事,我居然一直在做欸!”几年前,我为了给突然开始思考未来的自己送一份礼物,每个月定期存10 万韩元。我想,就算不知道这笔钱将来会用在什么地方,也先把启动资金攒出来,会不会更有助于看清自己真实的心愿?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攒钱了。这既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仪式,同时也有点为未知的梦想积累备用金的味道,不知何故,我竟然感觉得到了来自自己的支持和帮助。

一想到存在梦想存折上的钱将来会用在某个地方,我就会有点小感动。想做的事比要做的事更多,这样的人生,该有多么令人激动。我梦想着这样的人生:即使年纪大了也不会害怕变化,一直尝试新事物——我想成为那样生机勃勃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