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妓多有以詩才傳世者,而薛濤獨樹一幟,竟是以寫詩的紙傳世——薛濤紅箋不僅當世聞名,後來甚至成了進呈皇帝的禦貢。
明包汝《南中紀聞》有載:“每年三月初三日,井水浮溢。郡人攜佳紙向水麵拂過,輒做嬌紅色,鮮灼可愛。但止得十二紙。過歲閏則十三紙。此後遂絕無顏色矣。”
據說這就是薛濤的發明。那井後來被稱之為薛濤井,蜀王府作亭於井上,欄杆圍護,凡人不許逾越。
薛濤本是長安官宦之女,字洪度,因家道中落而入樂籍,流落蜀中,還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才名遠播,有“女校書”之雅號,深蒙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寵愛,可自由出入韋皋幕府,嘻笑隨意。
憲宗元和初年,風流才子元稹做了監察禦史,奉使東蜀,因慕薛濤之名而專程往成都一睹芳姿,並贈詩曰:“長教碧玉藏深處,總向紅箋寫自隨。”
這裏的“紅箋”固然指的是薛濤成名之箋,而“碧玉”是什麽意思呢?
後來據有心人考證,韋皋卒於貞元二十一年,屆時薛濤還隻是一個十幾歲的小丫頭;便是與元稹結緣時,也還未到花信——如此說來,薛濤的名氣當與容貌無關,而書載薛濤“性亦狂逸”指的其實也不過是小女兒的任性狡狎罷了。她的成名作“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更表露了鮮明的稚子口吻。
遍察花榜,所錄洪度詩數首,卻並無一言提及薛濤之美。大概也是因為她實在太小了,小到讓人甚至可以忽視她容貌的妍醜,而隻注意到她個性的可愛與否。
等到後來她長成了大人,卻又不做妓女了,而是歸隱浣花溪,做道人裝束,大隱隱於市去了。
這大概是史上惟一不以美貌流芳百世的名妓了。
如今世間各種桃花宣灑金箋無數,卻再也沒有一種紙可以像薛濤紅箋那樣叫人柔腸百轉,隔著幾個世紀的滄桑仍可以感覺到那份沉香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