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去世一个月后,刘伯温也在老家浙江去世了,死因据说是得了严重的疾病。后世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胡惟庸毒杀的刘伯温,还有人说是出自朱元璋的指使。无论是哪种说法,刘伯温的死去都意味着浙江帮退出了大明帝国政治中心。
朱元璋在两个功臣接连去世后,流下了几滴眼泪。还未等他从复杂的心绪中走出来,有个愣头青就上书,请求恢复科举制。
到了元王朝后期,科举制被废除,政府对人才的选拔如同一团糨糊。明帝国成立后,刘伯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于是恢复了科举制。明帝国的科举是在1370年农历八月由刘伯温亲自主持并恢复的,在科举制实行的第一年,据说刘伯温为政府网罗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但朱元璋始终不看好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他多次对官员们说:“科举制选拔出来的都是些没有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的书呆子,让他们这样的人做父母官,就是在祸害百姓。”
朱元璋还重点指出,大明帝国的官员,无论是高级官员还是地方官员,都应拥有实际工作经验。他对刘伯温说:“徐达如果来考试,能过关吗?李善长也不能过关,但他们却是最好的官员。”
刘伯温说:“此一时彼一时,太平盛世,怎么可以用乱世识别人才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呢?”
刘伯温对此坚持己见,朱元璋只好让步。如果你以为这是朱元璋不了解科举制而表现得无知者无畏,那显然低估了他。朱元璋向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他肯定懂得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制——科举制。那么,他为什么会强烈反对这种制度呢?
这要从科举的内容入手分析。刘伯温所提倡恢复的科举考试其实是元王朝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是朱熹注释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时加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几本书都有共同的特点:家国一体、尊重权威。大明帝国刚从元帝国的手中抢到不少利益,许多人的内心深处还留存着这样的顾虑:这个时候考试的内容还是这些理念,明王朝难道要走元王朝的老路?
另外,朱元璋刚刚建国,急切地需要统一思想,更需要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在他周围,建立一个君主至上的国家。可考试内容中的《孟子》居然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字面意思是:在一个帝国中,人民是最贵的,其次是国家,最后才是君主。
实际上,孟子的本意,远没有今天的我们想的那样前卫和高尚。他的意思其实是,作为一个君主,必须有这样一个意识:王朝可以变更,君主也可以变更,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支撑国家和君主的人民。人民是基础,所以君王一定要重视百姓,要把百姓放在最尊贵的位置上,心里要时刻想着自己的权势地位都来自人民,要为人民服务。
朱元璋对这样的思想并不排斥,他本人就来自底层,而且他很爱自己的子民。他最切齿痛恨的是由孟子的“民本”思想衍生出来的“君臣交易”理论。依照孟子的看法,孔子那套不计利害的“忠君”论,简直比猪还愚笨。孟子说,国君给你一碗饭,你就做一碗饭的事,多一粒米的事都不要做。国君如果给你一顿臭揍,那你就马上离开,但你不要想着让他灭亡,要等着比他更有力量的人来灭他。也就是说,君臣是等价交换的关系。你值得辅佐,我就辅佐;你不值得我辅佐,我就炒你的鱿鱼。不要以为你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我就要毫无原则地讨好你,甚至来给你当狗。其实咱们是平等关系,而这种平等关系的思想源泉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位置上崛起的,经过艰难困苦才爬上了皇帝这个尊贵的位置,他必须稳固自己的权威,孟子的这些话当然不会得到他的喜欢。
据说,朱元璋在读《孟子》时,像是在读一本咒骂他祖宗十八代的檄文:他怒睁双目,咬牙切齿的声音能传到宫外,当忍耐超过他的底线后,他一跳三丈高,把《孟子》一撕两半,摔到地上,拼命地踩,再拿起来,用牙咬书。最后说:“要是这老家伙还活着,我非得砍了他的脑袋!”他命令国子监把摆放的孟子神位一劈两半烧了。多年以后,他还是越想越气,就让人把《孟子》书中那些“邪恶言语”共计85条,统统删掉。
或许正是孟子的这些话刺激到了朱元璋,1373年农历三月,他宣布废除科举制,直到十年后才下令恢复。
但是,废掉科举制后,国家仍然需要人才。于是朱元璋改用荐举制,即中央政府的官员和地方官员都有权力和义务为政府举荐人才。这就为那些任人唯亲的官员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腐败借口,以至于凡是被举荐的人,都是举荐方的门生故友。
这些人进入政府后,当然要花大力气使出浑身解数报答举荐人,于是造成了贪污腐败盛行。那一刻,朱元璋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愚蠢,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自我管理意识极强,肯反省、肯改过。
他的改过方式,是建立残酷的法规,对贪腐行为和不作为的官员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朱元璋对违法乱纪官员的惩处,简直可以用“凶残”来形容。仓库官员只要贪污二斤大米,就会被判处黥刑以及膑刑(在脸上刺字后挖去膝盖)。凡贪污超过六十两白银的官员立即处死,如果只是简单地处死,那就太小看朱元璋了——他发明了“剥皮楦草”这一刑罚,剥皮楦草是佛教传说里,地狱当中对罪大恶极的灵魂施行的酷刑。朱元璋将这一刑法重现到人间,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将里面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口或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现任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所以,当你穿越到朱元璋时代,恰好看到衙门口有个稻草人时,千万不要过去摆拍,因为那可是用人皮制造的。“剥皮楦草”是人活时剥皮,还是死后再剥皮,历史没有记载,不过按照朱元璋的残忍性格,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除了“剥皮楦草”外,朱元璋还让五代十国时期的凌迟刑罚还魂,甚至更残忍。在五代十国时期,凌迟只剐八刀,朱元璋认为这太没有工匠精神了,于是将刀数提高到了三千六百刀。行刑者在剐犯人时,如果刀数还没到,犯人就死掉了,那就是行刑者失职。所以朱元璋时代执行凌迟刑罚的刽子手们个个都身怀绝技,能在犯人身上剐下三千六百片肉而不让犯人死掉。
我们说朱元璋对贪腐是零容忍,这绝无虚言。即使官员贪污的数额非常少,也要被处死,而且是凌迟处死:据史料记载,建昌县知县,接受了四百贯钞,被凌迟处死;德安县县丞,收受罗、绢、布共十匹,钞八十贯,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还拿一把铁叉拒捕,也被凌迟处死;莱阳县丞收赃一百贯,也是凌迟处死。
当然,朱元璋并不是孤军奋战,他还懂得打群众战争,让群众参与进来,这就叫“参与感”。他鼓励百姓实名举报贪官污吏。但凡官员贪污,老百姓只要有证据,甚至只是怀疑,就可以到衙门举报;更有甚者,老百姓可以把他们怀疑是贪官的官员抓起来送到南京,如果有官员阻拦其进京,朱元璋就会诛其九族。
最要命甚至是最搞笑的一点是,朱元璋所确立的这些惩治贪官污吏的法例,居然没有被写进《大明律》,而只是通过他后来编著的《大诰》通告天下。这就是为什么用如此严酷的惩罚措施却无法禁绝贪污的原因:他是一个人在反腐,而不是大明帝国在反腐。
一个最高领导联合最底层的一群人来搞事,要么搞成灾难,要么搞不成事情。中国古代的智者早就说过,不要让老百姓参与政事,只要给他们好处就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什么古代不让老百姓参与政治?因为古代的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部分老百姓的知识水平不够,试问不识字的百姓如何处理国家大事?所以不能让他们参与政治。北宋的文彦博断然说:“领导人应该与精英联合治天下,而不是和老百姓联合(与士大夫治天下)。”朱元璋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意料之中地,在严刑峻法下,仍然发生了腐败的案件,而空印案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