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空印案

字体:16+-

“空印”不是个和尚,而是“在还没有文字的纸上加盖印章”的意思。这种不成文的官场潜规则,也并非产生于明王朝,早在元帝国时期,各官府于文书都是先盖印,后写内容,此之谓“空印”。

那么,为什么会有“空印”这种官场潜规则出现呢?

元政府规定,年终时各级政府都要向上一级政府缴纳钱财粮食,并且上交账务明细,最后由省一级官员到中央政府报告给户部。户部通过对比考查,只有当确认账目和各地财政部门手中的账目相同时,才算过关。问题是,如果户部发现账目有问题,那相应的负责人就需要重新返回各级政府盖印。古代的交通非常不发达,如果返回各级政府盖章,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乃至人力物力。所以,许多官员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共识:上交账目报表之前,先准备另一份加盖了各级政府印章的空白报表,一旦报表不合格须返工,相关人员也不用原路返回,在京城即可重新制作一份。

朱元璋建国后,这一潜规则仍然盛行,许多官员也从未想过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就是风俗移人,如果所有人都认可一件事并且为之行动,天长日久之后,错误的事情也会渐渐成为正确的事情。可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好,遇到了朱元璋。1375年底,朱元璋突然对这一潜规则暴怒。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发现“空印”的问题了。早在两年前,他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就谈论过这件事,胡惟庸以“行之久不见害”为由,肯定了空印的存在。朱元璋当时虽然不高兴,却没有发作。但到了1375年底时,他的心境已与两年前大大不同。他发现官员的贪污腐败越来越重,他觉得自己九五之尊的权威受到了轻视。他决心借这件事光复权威,让他的官员们知道:他不是病猫,而是老虎。

他对即将倒霉的那群官员下发旨意:“国家如果交到你们手上,是迟早要灭亡的。你们互相袒护、共同贪污,我现在就要弄死你们给天下百姓看看。”

圣旨在上午时下达,到了晚上,就有涉及234个州、1171个县的大小官员全被定罪,陆续被处死。整个帝国残阳如血,好像是被血洗过一样。朱元璋站在南京城的城墙上,欣赏这千年一见的美景。胡惟庸在他身边浑身战栗。朱元璋问胡惟庸:“自建国以来,我杀的人少不少?”

胡惟庸回答:“不少。”

朱元璋反问:“那为什么还有人前仆后继地违法乱纪?”

胡惟庸没话说。数以千计被杀掉的官员中,有许多都是好官,他们根本没有违法乱纪。在他们看来,“空印”规则虽然还没有被写入国家法律,却已是不成文的法律。他们哪里会想到,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说杀就杀。

朱元璋见胡惟庸没有说话,又问他:“你读过《道德经》吗?”

胡惟庸回答:“粗通。”

朱元璋说:“我几年前读时,对此一知半解,现在却对里面的一句话很有感触,那就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用了那么多严酷的刑罚,终于发现,严刑重罚杜绝不了官员犯罪的问题。”

胡惟庸发现了皇上这一想法的可贵,正要拍马屁,可朱元璋话锋一转道:“可如果不杀,就更麻烦了。杀,固然不能根绝其犯罪,但至少能减少他们的犯罪,你说是吧?!”

胡惟庸只好说:“是的,您永远都是对的。”

领导必须永远都是对的,但这只是理想状态。空印案发生一个月后,浙江宁海有个叫郑士利的人认为领导朱元璋大错特错了。他向朱元璋上书千言,从四个方面为那些被诛杀的官员申辩。

朱元璋说:“这些官员准备借空印为非作歹。”对此,郑士利辩解:“官方其他文书只需要在纸上盖印章,可钱粮文书不但要在纸面加盖印章,还有骑缝印,如果有官员想在钱粮文书上搞鬼,整个骑缝印根本就无法删除,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钱粮文书,钱粮文书怎么能为非作歹?”

郑士利又指出:“钱粮文书中的数字,必经县、府、省、户部,一级一级向上汇总复核,直到户部方才能确定最后数字,如果不加盖印章,一旦数字有错,必须返回去重新来过,这是降低行政效率的表现。所以,‘空印’其实是权宜之计,并没有犯罪。”

“第三,”郑士利说,“中央政府此前并没有明文禁止使用空印,法无禁止,就不是罪。”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朱元璋杀人其实是违法的。

最后,郑士利不无痛心地说:“中央政府得到一个好官员并非易事,如此杀掉,让人可惜。”

郑士利申辩的每一条都合情合理,可当朱元璋发现郑士利的哥哥也是这次空印案的受害者后,顿时暴跳如雷。更让他气愤的是,在中央各部官员都对其行为噤若寒蝉时,竟然跳出了这样一个小人物,他深感权威已被冒犯。为了警告那些官员,他把郑士利捉到南京处决。

南京的空气顿时变得紧张敏感,大半年过去后,朱元璋发现官员们已经老实不少,突然,他灵机一动,邀请官员们对他处理过的空印案发表批评意见。

他以为没有人会犯傻,这是典型的“引蛇出洞”的小动作。可惜,有人仗着一股“浩然正气”,真就上书批评他的残暴。

这个傻子,就是山西平遥的官员叶伯巨。叶伯巨写文章的发散力特别强大,他从空印案谈起,认为皇上朱元璋处理空印案,引起了一个极端的恶果,那就是:皇帝过分信赖严刑重罚的力量,导致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被招去给皇帝供职。天下大部分想为国出力的人都没有安全感,因为朱元璋的发怒无迹可循。叶伯巨还大胆地指出:“皇上只要求官员对您诚实,而诚实的标准却藏在您的喜怒当中。许多官员很怕被您剥皮,所以根本不作为,您的官员不是优秀的为民服务的官员,而是一群不作为的听话的奴才。”

朱元璋看到叶伯巨的上书后,如同踩到炸药一样跳了起来。他命人把叶伯巨押解到南京,送进大牢,活活饿死了他。

不过,他虽然愤怒于叶伯巨的无礼,却对他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很是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