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式分封制

字体:16+-

中国人常讲“读史可以明智”,其实这是扯淡,至少是片面的。因为每个人的心性、智商以及经历不同,所以即使读到同一件历史事件,得出的结论也不会完全相同。朱元璋虽然只是粗通文墨,但和大多数中国古代的皇帝一样,喜欢历史,更喜欢用历史指导自己的实践。

1370年,朱元璋就通过一份诏书明确地指出:“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所谓“藩屏”就是在中国失传多年的分封制。朱元璋将其注入新的灵魂,让其“诈尸”。

分封制辉煌于西周王朝。西周王朝建立后,王朝灵魂人物姬旦(周公)大肆分封功臣和亲戚到遥远之地为诸侯,这就是中国分封制的开端。不过,这种制度的产生,是西周领导人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方面,西周王朝是靠许多商王朝诸侯的力量完成了逆袭,取代了商王朝,他不能取缔那些诸侯,因此只能分封;另一方面,西周王朝当时力量薄弱,亟须到各处进行军事殖民,所以又分封了许多亲戚到各地去。西周之后,到了东周时,分封制就暴露了它的致命缺陷:所有诸侯都不听周王号令,各自为政,让中国陷入了几百年混乱战争状态(春秋和战国)。

秦帝国诞生后,领导人嬴政和李斯正是看到了分封制的这个缺陷,所以采取了中央集权制,把分封制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不过,当项羽建立西楚王国后,又把分封制捞了上来,刘邦建汉后,反复思量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最终也决定采用分封制——当然,是“一国两制”,分封制和郡县制并驾齐驱。

到了西汉景帝时期,封国强大,最终爆发了威胁到中央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政府开始循序渐进地取消分封制。在西晋王朝建立后,皇帝司马炎抽风似的又把分封制拿出来用,最终造成了致其王朝灭亡的八王之乱。西晋之后的统一王朝,诸如隋、唐、宋、元,都清醒地意识到:分封制是历史垃圾,是一个威胁王朝稳定的杀手,绝不能再让它复燃。可到了朱元璋时代,它的阴魂又回来了。

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他的二十多个子孙到各地为藩王。第一次封王发生在1370年,除了太子朱标外,朱元璋一口气把其余的九个儿子全部封为藩王:二子朱樉封为秦王,三子朱棡封为晋王,四子朱棣封为燕王,五子朱橚封为吴王,六子朱桢封为楚王,七子朱榑封为齐王,八子朱梓封为潭王,九子朱杞封为赵王,十子朱檀封为鲁王。除这九个儿子外,还有他的侄孙朱守谦(1373年被废)封为靖江王。

这次封王,受到了刘伯温和另一位刘伯温的老乡——宋濂的激烈反对,但这种反对是无效的。第二次封王发生在1378年,由于朱元璋的雄性激素分泌过剩,在短短的几年中,他又有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也被他打包封王。第三次封王发生在1391年,朱元璋这次共封了十个儿子。

朱元璋罔顾历史教训,非要封王,在不知就里的人眼中,他就像是个白痴,但这其实是他的小动作,同时也是他玩得最好的小动作。

在朱元璋之前的开国皇帝,只有一个刘邦和他相似:没有任何背景,全靠自己的努力和人格魅力,团结了一大批冒险分子取得了天下。这种白手起家的人,当然值得我们钦佩,可往往,他们也会被那些共同走过来的战友轻视。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功勋都知道他们的皇上是什么货色:做过和尚,当过小偷,用阴谋诡计搞定他的对手。不太准确地说,他们是看着朱元璋从一个和尚混到今天的九五之尊的,正如你跟随一个人多年,就会对他了如指掌,如今虽然成了皇帝,但你作为他的下属,依然难免会在内心深处轻视他。

朱元璋正是这个被功臣们在内心深处轻视的人,人一旦对他人有了轻视之心,就会在其面前变得骄纵;骄纵过久,就会产生反叛之心,这是朱元璋最恐惧的。所以,一方面,他封赏那些功臣,又靠严刑峻罚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另一方面,则用分封儿孙的办法,震慑和防范那些功臣。

他以为这是最好的稳定国家的方式,可叶伯巨却指出:分封制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废除,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恢复分封制,等于是自我了断。朱元璋大怒道:“宋和元的灭亡,就是因为在危难时期没有藩国辅助。你只看到分封制的弊端,却没有看到它的优点,可以说是根本不会读书!”

朱元璋说叶伯巨不会读书,可他也没有会读到哪里去。不过,在某个深夜,他还是想到了叶伯巨的话。于是他爬起床,书写藩王家训,这些内容后来被命名为《宗藩昭鉴录》和《祖训录》。

根据这两本资料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分封制的警惕。他对藩王们详细到复杂的规定,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首先,各亲王每年食禄一万石(可以养活450名士兵),每位亲王都有自己的王府,并设有王府官员。王府官员法理上由中央政府派遣,但后来许多亲王已有了自己招纳王府官员的资格。朱元璋为防止亲王图谋不轨,特意从翰林院选择了两位翰林陪伴亲王读书,两人的官职分别是王府的左长史和右长史,其实就是皇帝的间谍。

其次,亲王有资格设置卫队,卫队士兵数量不能多于一万九千人,而且这些卫队士兵在法理上都隶属于兵部,但实际上,这些士兵却归亲王统率。不过,他们和亲王并非主仆关系,因为亲王靠着那点食禄,根本就养不活他们。他们的薪水是从兵部支出,任何人都明白:他们的老板不是亲王,而是中央。

再其次,亲王可以监督地方官员,同样地,地方官员也可以监督亲王,双方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强大的组织都必须有行政组织,而亲王没有行政权,就无法建立行政组织,若要搞事几乎不可能。

最后,亲王也是互相制约的。比如后来造反成功的燕王朱棣,他的封地左右有两个势力和他差不多大的藩王——宁王和晋王。朱棣后来造反成功,其运气成分占了很大一部分:宁王和晋王虽然没有帮他,却也没有阻止他。

同时,朱元璋还规定,亲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无论是出于什么理由,否则就要判其重罪。这等于是把亲王们拴在了一棵树上。

朱元璋搞的这个分封制,初衷是好的,不过正如叶伯巨所说,一是财政问题,这些亲王可不是光棍,他们还有子孙,按照朱元璋的制度设计,这些子孙都要靠国家圈养,这可是一大笔财政支出;二则是突发事件,比如燕王朱棣,由于后来他和蒙古人交战,常常统兵数十万,这些兵虽然不是他的,可如果他趁着和蒙古人交战时,指挥这样一支兵团南下,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叶伯巨的担忧,在几十年后成为现实。不过,朱元璋耍的所有小动作都收效极强,而分封制也不例外。在整个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中,分封制可谓从一而终,但造反的亲王却只有不到五位,这五位中,也只有一个朱棣成功了。

朱元璋的皇帝生涯,几乎是日理万机,时常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当他正沾沾自喜于这些小动作完美无缺时,更大的麻烦发生了,令他险些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