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胡惟庸从皇宫回到家中,时间正是正午,南京城灿烂的阳光毫不吝啬地铺洒进他的府中。胡惟庸的丞相府辉煌壮丽,占地面积广大,有一种夸张的说法:阳光从他家东墙进入,要走很长时间才能晒到西墙。庭院中还有两棵香樟树,一棵活着,一棵刚死。仆人把刚死那棵的枯枝败叶胡乱地扔到旁边的井里,这就导致他家的水中有股难闻的烂香樟叶味。
胡惟庸记得,几天前他就命人收拾过那棵死树;可现在看来,他的命令似乎并没有被立即执行。他马上叫来丞相府的管家,指着树喝问他:“这是什么情况?!”
管家赶紧解释:“因为最近全国各地都有神迹出现,所以上面下令,不得擅动任何植物。”
胡惟庸“咦”了一声,心想:我怎么不知道?不过很快,他就把这件事抛到一边去了,因为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这件事,自然就是和朱元璋暗地里进行博弈。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在博弈方面自然略胜一筹。早在1376年,朱元璋就发现了胡惟庸和辞职在家的李善长勾勾搭搭,还和李善长建立了亲家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于是,朱元璋开始由外向内围剿胡惟庸的中书省。他下令废除地方上的行省制(每个省的军政长官对中书省负责),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不同职责。这三个部门互相牵制,虽然仍对中央的中书省负责,却避免了地方权力集中,也避免了地方权力向中央中书省集中的弊端。
胡惟庸马上发起反击。他积极招揽被朱元璋惩罚过的吉安侯陆仲亨与平凉侯费聚,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暗地里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当然,胡惟庸还没有胆大包天到要起兵造反的地步,他唯一所想的,只是希望能在和朱元璋的博弈中多一些筹码。
朱元璋发现了胡惟庸的小把戏后,再出杀招:1377年,他命闲居在家的李善长复出,同时让其文武双全的干儿子李文忠与之共议军国重事。“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
胡惟庸一脸不高兴。朱元璋却告诉他:“我并非针对你的中书省,你看,掌管军队的都督府和掌管监察的御史台,我都动了。至于李善长和李文忠,他们只是担任了临时职务,你大可不必焦虑。”
但胡惟庸不可能不焦虑,这明显是把中书省的权力砍了一大截!他立刻展开了积极的反攻,命令自己在各要害部门的嫡系人马不停地向朱元璋上奏章,声称:“中书省若无权力,还叫什么中书省?那干脆废除它算了!”
不料,朱元璋大喜过望。1378年,他干脆发布了一道圣旨:“以后军机要事,可不必送到中书省。”这对胡惟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找不到反击的方法,只能每天待在中书省的办公室生闷气。他的同僚汪广洋比他还要颓废,整日酗酒。胡惟庸虽然仍坚持不懈地和朱元璋对抗着,但眼见前景暗淡。
整个中书省弥漫着一股颓废的氛围,这种气氛一直持续到1379年阴历九月,也就是全国各地开始上报神迹的九个月后。这个时候,发生了“占城朝贡”事件。
当时的占城,是今越南中南部的一个小国,国家的特产是占城稻。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占城是第一批和大明帝国结交的西南国家之一。1379年阴历九月,占城使节团来到了南京向大明帝国朝贡。按照惯例,皇帝要亲自现身,对他们进行恩赐。
不过,大明帝国的皇帝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见到的。各国使者抵达之后,首先要通知帝国政府,也就是以胡惟庸为代表的中书省。换作平时,胡惟庸肯定会把这件事办得漂漂亮亮。可在1379年,他正被朱元璋打压得心情烦躁,于是,他在见到占城使者后,并没有按照规定去向朱元璋报告,而是敷衍了对方,然后就回家睡觉了。
胡惟庸一个人去睡大觉也就罢了,谁知道汪广洋也喝醉去睡大觉了。帝国两个政府高官的行为,让人感觉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占城使者这回事。不巧的是,占城使者在南京城闲逛时,被朱元璋的特务发现了。占城人的长相不同于中国人,被特务一眼认出,打探到具体信息后,马上就汇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勃然大怒,第二天上朝时,就说了占城使者的事。胡惟庸和汪广洋马上下跪,但没有请罪,这惹得朱元璋更加怒不可遏,斥责胡、汪二人:“你们把中书省当成了自家的吗?这样大的外交事件,居然敢不通知皇帝!”
胡惟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朱元璋顺势又给他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认定胡惟庸和汪广洋私吞了占城使者带来的占城稻。其实,占城稻固然好吃,却还没被富可敌国的胡惟庸放在眼里。
胡惟庸发现朱元璋气疯了,慌忙使出了多年来推卸责任的全部智慧,说:“接待外国使臣的所有事宜,都是由汪广洋负责的,我以为他做好了。”
朱元璋转头便呵斥汪广洋:“你个酒鬼,是何居心?!”
汪广洋差点把早上喝的酒全吐出来。他急中生智,又把责任踢回给胡惟庸,说:“胡大人先接见了占城使者,后来的事情,我根本就不知道啊!”
胡惟庸这才发现,汪广洋根本就不是什么酒鬼,而是“形醉意不醉”的高手。于是,他又把责任踢给了主管外交事宜的礼部。礼部负责人可不想背这个黑锅,当堂否认道:“中书省所谓关于占城使者的文件,我们根本就没有收到过啊。”
朱元璋叫起来:“啊哈,胡惟庸,你还有何话说?”
胡惟庸叩头如捣蒜地说:“皇上啊,这几年您不断地剥夺中书省的各种权力,我现在都不知道中书省还能干什么,所以才不敢擅权上报;想着让汪广洋上报给礼部,可汪广洋最近要给他的小妾陈氏过生日,所以没有时间理会这件事。”
汪广洋听到了胡惟庸的话,脸色大变,正要辩解,朱元璋已开始质问他:“你的什么小妾?”
汪广洋凄惨地叫了一声——原来他的小妾陈氏乃罪犯之女,按照当时的法规,像汪广洋这种级别的官员是不能娶罪犯之女的。
朱元璋感觉到事有蹊跷,下令将汪广洋免职入狱,将胡惟庸留任查看。几天后,汪广洋娶罪犯之女的罪状出炉了,朱元璋一是愤怒汪广洋不能制衡胡惟庸,搞得中书省乌烟瘴气;二是觉得汪广洋有辱大臣之体,于是下令将其发配海南,准备过一段时间再下处决令。占城朝贡事件导致了数百人被朱元璋诛杀,胡惟庸虽然侥幸逃出生天,但无论是他还是朱元璋都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即使是胡惟庸自己都搞不明白:朱元璋为何会放过自己,而干掉了汪广洋?汪广洋在去往海南的路上想了一路,也没有想明白这件事。不过,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
在隆重地送走了占城使者后,朱元璋特意把胡惟庸叫到面前说:“时间过得好快啊,你都跟随我多少年了?”
胡惟庸愣愣地看着朱元璋,想了想,说:“好像有十年了,皇上。”
朱元璋说:“今年年初的那些神迹,你还记得吗?”
胡惟庸又是愣愣的,不知道怎么回答。不过就在电光石火间,他突然想到尸骨未寒的汪广洋,还有自己家中的那口井。
那口井正等着出现神迹——胡惟庸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