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此时,又传来了他的义子沐英在云南去世的消息,真可谓雪上加霜。但真正的英雄人物,不会被痛苦和悲伤打倒,他们永远都会向前看,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对他们的事业负责到底。
没有了接班人的朱元璋,迫在眉睫的事就是选出一个新的接班人。换作从前,朱元璋肯定会把李善长、刘伯温,乃至于胡惟庸、常遇春、徐达等人叫来,听听他们的意见。可在1392年,这些人都不在了,只剩下了朱元璋一个孤家寡人。
自从朱标死后,朱元璋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好像被关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直到死去也不会有人再想起他。所以,所有的事情,他只能一个人来,包括选择接班人。
皇帝选接班人,可不是击鼓传花。朱标死了,朱樉上;朱樉死了,朱棣上。这不符合传统,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在朱标的后代中选择一个接班人。
而这个接班人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嫡长子(朱标大老婆所生的儿子中最年长的那个)。朱标的大老婆是常遇春的女儿常女士,常女士生了两个儿子:老大朱雄英,老二朱允熥。生朱允熥时,常女士大出血而死。而在朱允熥出生的前一年,朱标的小老婆吕氏(朱标唯一的小老婆)生下了朱允炆,虽然后来又生了两个,但已经和我们要讲述的事情无关,所以不必提起。
常女士死后,吕女士被扶正,成了朱标的大老婆。朱允炆虽然比朱允熥大,而且自己的老娘在自己出生一年后就被扶正,可他毕竟是小老婆所生。所以,嫡长子只能是朱雄英。但朱雄英在1382年去世。如此,朱标的嫡长子就变成了朱允熥。
这已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朱允熥就是朱元璋要找的接班人。但是,朱元璋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宣布:朱允炆为皇太孙(接班人)。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找不到关于朱允熥对这次事件的任何反应。但无须论证,我们猜也能猜得出,朱允熥肯定气得死去活来。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跳过朱允熥,而强立名不正言不顺的朱允炆呢?
问题就出在朱允熥的姥爷身上。朱允熥的姥爷,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将军常遇春,常遇春虽然死得早,可常家的势力仍然不可小觑。明帝国军界第二代的佼佼者蓝玉,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自从第一代的几位将军死掉后,蓝玉就成了大明帝国的军神,多次北伐、多次建功,光芒万丈。
由此,我们就能看出,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朱允熥,因为他姥爷这一边的力量太大了。朱元璋略懂历史,知道外戚干政的恶果,所以对于外戚相当敏感。这种思路被朱元璋之后的皇帝继承,使得大明王朝两百年来没有发生如两汉时期外戚干政的现象。
再看朱允炆的姥爷家。朱允炆的姥爷是从前的吏部尚书吕本,官职虽高,却没有任何影响力。母家势力的弱小是朱允炆被选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朱允熥和他大哥朱雄英一样,都属于朱元璋那种强悍、视人命如无物的人物。朱元璋本人已经让大臣们吃尽苦头,倘若再来个类似朱元璋的接班人,那大臣们想死的心都有了。所以,当朱元璋提出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时,几乎没有大臣表示反对。因为朱允炆的性格和他老爹朱标一样,柔弱仁慈,对杀人没有兴趣,这可是当时所有大臣都异常渴望的领导人。
当然,还有最后一个原因。朱标临死前,可能和朱元璋进行了一场父子情深的谈判。朱标的遗嘱就是,立性格似己的朱允炆为接班人,而不是立朱允熥。但即使朱标不这样说,其实朱元璋也不会考虑朱允熥。一方面,是其母家势力太大;另一方面,朱允熥出生时害死了自己的老妈,这种人是大大的不吉利。
当然,个人的努力也非常重要。当朱标生病卧床不起时,朱允炆在一些高人(比如黄子澄)的指导下,上演了一出出好戏,表演孝道。他在朱标床前嘘寒问暖、端屎倒尿,让朱元璋感动得要命。朱允炆不但表演孝,更表演悌。他把几个弟弟拉到父亲面前,告诉父亲:“我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的,请您放心。”朱元璋就喜欢这种对兄弟有情有义的人,他自己是这种人,朱标是这种人,现在朱允炆也是这种人。但朱允熥看在眼里,总感觉朱允炆所表现出的一切都不太对劲,可至于哪里不对劲,他又说不上来。
直到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他才明白过来:这小子真是诡计多端啊。
据说,朱允炆成为皇太孙后,险些给黄子澄跪下道谢,并且兴奋地说:“没有你,怎么能有我的今天啊!”
但其实黄子澄只是个三流的政客,没有辅佐皇帝的能力。后来朱棣造反,黄子澄向朱允炆贡献了无数错误策略,导致了朱允炆的下台。
当时,黄子澄只是东宫的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官员,他之所以煞费苦心给朱允炆出了各种计谋,无非是看透了一点:如果是朱允熥上台,由于他舅爷蓝玉的关系,其所重用的人肯定是那些老臣。作为大明帝国新一代的臣子,黄子澄根本连给这些人提鞋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他必须突破人生的上限,把赌注押在朱允炆身上。一旦把朱允炆推到接班人的位置上,那他就是新的功臣,前途无量。
和黄子澄有同样想法的人,在当时不胜枚举。所以,朱允炆的成功上位,也是大明帝国新旧臣子之间的一场权力之战。老臣们之所以输,是因为他们的带头大哥朱元璋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
立朱允炆为接班人,朱元璋的确费了一番苦心。以蓝玉为首的那些老臣,自然都倾向于朱允熥。朱元璋很担心这些功臣群体反对他立朱允炆,所以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前,他先做了件很神奇的事:他命令傅友德、冯胜等老将军和硕果仅存的二十几个老臣出南京,去各卫所(明代耕战一体的组织)开垦荒地。这些老先生当然不知是计,都跑出南京城,等三个月后回到南京时,朱允炆已被立为皇太孙。
这个时候,如果蓝玉能联合这群老臣,那仍然有翻盘的可能。但不知为什么,蓝玉突然变成了哑巴,非但没有提出疑问,反而还为朱元璋的决定叫好。也许,他内心深处一厢情愿地认为,朱允炆没有背景,也没有老臣们的照顾,控制起来反倒会方便些。
可惜,在朱元璋看来,如果你不是朱允炆的人,那摆在你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死路。
朱元璋这次拿起屠刀,是迫不得已的。虽然他选择朱允炆做接班人,避免了外戚干政,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朱标活着时,蓝玉还能听话,可对于乳臭未干的小鬼朱允炆,蓝玉能听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尤其让朱元璋感到忧虑重重的是,朱允炆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加持,一个毫无根基的皇帝,皇权对他而言不是武器,而是毒药。
朱元璋必须再上演一次当初屠杀功臣的戏剧。不过这一次,他的对象可不是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文臣,而是蓝玉这样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