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博昶讲解完缘由后,众人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老朱听的尤为认真,从前他骄傲自满,任何反对他的人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
可是自从见识了季博昶的神通广大以后,他就知道了一个道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纵然他是天子也有不足之处,世上多的是隐居避世的能人。
当然,他现在也只服季博昶一个人罢了。
若还是些不识好歹的鼠辈在他面前指指点点,下场就会和韩/国公一样,或者更惨。
季博昶说的口渴,喝了口茶。
老朱正好命人将狼牙棒和斩马刀都收起来。
这才让他想起来。
朱祁镇那小子还留在了天顺!
算了,黑化的朱祁镇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况何还有于谦能保着他。
“老朱这项制度没错,只是不适用于那时。”
每次季博昶最常说的就是要变通。
古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变通,只会一个制度用到老。
尤其老朱,为此他还立下了谁都不能篡改的祖制,若是以后的皇帝有创新头脑还行。
没有创新头脑的,祖制就是死规定,谁敢违背?
老朱知道仙师不是在安慰自己,是在说实话罢了。
“军屯的优点只在洪武一朝有所体现,洪武结束后,弊端开始明显。”
“比如,军户缴纳高额的粮税,甚至还要服役去劳动。”
老朱给军户设置这么高的粮税,是为了减少百姓的赋税,国家以军屯的粮食为主,支撑整个大明的运转。
他是百姓出身,元朝末年,收税直接收个即使男的。
就像老朱的爹朱五四,收了五十几年的税,饿死了几个孩子。
自己也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所以老朱格外明白这些百姓的不容易,尤其是在经历了涂炭的战争后,庶民更难活下去。
为了收复人心和恢复生计,他弄了军屯这个制度。
本意是想让士兵去种田,好能维持国家的建设。
或许他也想效仿唐朝的军屯。
但是唐朝军户的田地是由国家发放,此外不用缴税,更不用被贵族差役。
军屯制度因为缴税高,极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顶梁柱。
“永乐帝是其中的受益人,他登基第一年,军屯方面缴纳的粮税就已经达到两千余万石,当年正常缴纳粮税的,只是军屯粮税的一个零头。”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永乐元年,整个国家的建设都是由军屯支撑起的。
他们出钱出力。
还要跟随老朱棣两次北伐。
老朱棣很是认可的点头。
当时他还高兴,得益于他爹的这项制度,自己也能收惠。
但是在老朱棣登基二十年后,军屯缴税的占比就下降到了不到三成。
大臣们不同意他北征也是因为这一点。
军屯已经支撑不起了,财政吃紧,哪还有余力打仗?
“但是到了永乐后期,军屯缴纳粮税太少了,财政大不如前。这便是我时候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政。”
他讲了白银,讲了军屯。
最后都回到一个绕不开的主题“钱”。
“到了宣德年间,这种弊端更严重。军户每年缴纳高昂的粮税,留给自己的哪里够吃?”
古代没有避孕措施,一生生一窝。
军户就这样繁衍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没钱,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军户繁衍后,导致他们自顾不暇。”
季博昶说着后,又看向了老朱棣。
语气责备,“你只知道享受军户带来的好处,为什么不给军户们增发田地?家里几口人只有一亩地,你觉得合理?”
老朱棣瞟了眼老朱,“回仙师,这是祖制。”
他无奈道。
其他的制度还好,可这是兵制,兵制事关乎国本。
增发田地他早已想到,但是这是篡改祖制的。
军户的户籍代代相传,这也是老朱定下的祖制。
季博昶知道,他也知道老朱好面子,这种话他不方便直接说出口。
只能借用这一长串的铺垫让他明白,他的祖制有必要随时推翻。
因为时代不同。
老朱脸上一红,仙师顾忌咱的面子,咱也不能让仙师失望了!
“就算是增发田地,也会有分歧。”
季博昶话锋一转。
他想起了怎么都生不出孩子的朱祁钰,如果他是军户,就完全没有增发田地的必要了。
“其实不是贵族侵占土地。”
一开始军屯解决了土地分配不均,到最后军屯也导致了土地分配不均衡。
“军户养不起家,只能逃亡求生,他们逃亡后留下的土地,就被当地的世家大族侵占,这些世家大族和卫所军官知道土地多的好处,就开始四处征用军户。”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更多的军户选择了逃亡。”
本来军户逃亡的问题可以缓一缓,但是因为世家大族的侵占,导致逃亡进度加速。
小朱四熟知明朝的兵制,他皱眉问道:“可是军中不是有规定吗?逃亡是逃兵,抓到了直接斩首,妻儿也要被流放。”
惩戒这么严苛,还有这么多军户流亡?
季博昶挑了挑眉,“你没认真听课。”
小朱四心头一跳。
“我先前说过,卫所里记录的军籍与实际上在籍的人员严重不符,相差许多。这是为什么?”
季博昶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自己思考。
“难道是因为,卫所的武官吃掉了逃亡军户空下的名额?”
小朱四不确定道。
季博昶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目光,“不要不自信。”
“武官吃名额,如果你是武官,你会错过这种好事吗?”
闻言,宣德帝朱瞻基捏紧了拳头。
怪不得他在位期间下令彻查军屯户籍,几次都无果。
逃亡只是愈来愈严重而已。
“老朱,你后世的子孙确实听话,直到大明灭亡,军屯制度都存在着。”
季博昶似笑非笑说道。
他想让老朱明白,固执只会得到失败。
不懂变通,自以为是,是老朱身上最大的缺点。
老朱红着脸低下头,他要是知道军屯制度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断然也不会让后代子孙沿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