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

二十三

字體:16+-

這家小劇場在城市的正中心。過去就是唱戲的地方,後來做了歌舞廳。再後來,歌舞廳越來越小型化、私密化,就又改了洗腳房,還洗腰。洗腳、洗腰的私密性也越來越高,大場麵的洗、揉、捏、搓,就沒多少人來了。賀加貝跑了兩趟,就把地方盤了下來。

劇場在鍾鼓樓附近的一個深巷子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據說這裏特別紅火,戲院旁邊就是“鴇雞巷”。鴇雞巷原名叫燒雞巷,是一條街都在賣燒雞,故得名。前麵賣燒雞、燒鵝、燒鴨,還有鹵蛋、鹵豆幹、鹵豬蹄,醪糟、油茶、棗沫糊,後麵便有了越來越多的皮肉生意。開始隻是滿足一些地痞、二流子的玩耍樂子。後來,越來越多的官家、客商、教授、記者這些體麵人物,也改頭換麵地前來造訪。檔次越來越高,門楣、床笫也都越來越講究。接客的女子,也由鄉間丫頭,逐漸向城市摩登女郎轉化。一條街的各種生意也就成了大氣候。說那時見天熱氣騰騰,車水馬龍。人員也是三教九流,七股八雜。尤其是到了晚上,竟然有側身收腹擠不過去的地方。戲園子,自然也就大火特火起來。由於來客四麵八方,因而,戲也是秦腔、豫劇、晉劇、京劇、評彈的不固定。來客點啥唱啥,有時一天都能包出好幾場來。

賀加貝盤下的劇場的確很小。最早是“山西會館”,後來改叫“梨園會”,再後來改為“躍進劇場”,再再後來又改成“紅衛劇場”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把“梨園”二字改回來,叫了“梨園春劇院”。演了幾年戲,撐不住台麵,又改叫“梨園春歌舞廳”了。弄成洗腳房時,“梨園春”幾個字仍在,不過後邊加了“濯足堂”,全稱就叫“梨園春濯足堂”了。後來又添了洗腰這個項目,濯足堂下麵,加釘一塊木板,鮮紅的“洗腰”二字便歪斜其上。賀加貝接管時,洗腰牌子的半邊釘子已經不在,是橫牌豎吊拉著。上麵“梨園春濯足堂”的金字招牌,也掉了好多筆畫:“梨”把“利”掉了,“園”把裏麵的“元”沒了,“春”把腦袋不見了,隻剩下了“日”字。後邊三個字也是缺胳膊少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