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界,决定你的全世界

嫉妒,眼界开阔的人进步的最大动力

字体:16+-

要知道,真正厉害、有眼界的人,从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他们只会想办法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走得越来越远,而不是看着别人的背影发了疯地嫉妒别人比自己好。

《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叫周瑜。这位当时很了不起的美男子,年纪轻轻就担任江东(吴国)的统兵大都督要职。尤其在赤壁之战中,他更显出叱咤风云、谋略高超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居然以少量东吴和刘备之师,取得大破曹操83万大军的辉煌胜利。在历史上,周瑜留下千古绝唱的赫赫声名。

据说,此人不仅能披挂上马,能征善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文韬武略堪称上乘,是位难得的英俊奇才,而且还熟谙音律。有传闻说,他听音乐演奏时,若谁奏错一个音符,他立刻就能辨别出来。为此,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当后人对周瑜其人的褒奖盛赞之际,人们同时也看到了这位英年早逝者的两大致命弱点,那就是他的量窄和嫉才。

周瑜一生度量狭窄,人人皆知。比如,在取得火烧赤壁大战成功后,竟容不下与他共同抗曹的诸葛亮,并密令部将丁奉、徐盛击杀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准备,密杀不成,为此,周瑜万分气愤。如此不能容人的周瑜,密除同盟,过河拆桥,实在令人心寒并为之可悲。

周瑜为什么容不下诸葛亮?原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周瑜一筹,尤其在关键时刻,事事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的内心活动看得入骨三分。这使得周瑜妒忌得寝食难安,随时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不过,诸葛亮总是在周瑜谋害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周瑜一次比一次气闷。嫉才的结果,反把自己给活活“气死”了。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周瑜在临死之前,非但未能悔悟,反而含恨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可见其量窄、嫉才之心,到死也未能更改。因此,后人都评说周瑜是因量窄害了他自己。

用今人的话说,他是心胸狭窄,心理不健康,甚至是心理疾患所致。希望周瑜心胸狭窄、嫉才、妒能、害人而最终害己的惨痛结果,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嫉妒之心,这个人类心灵上的毒瘤,不知道伤害了多少人!

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它常对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危害。在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嫉妒心理常发生在一些与自己旗鼓相当、能够形成竞争的人身上。比如,对方的一篇论文获奖,人们都过去称赞和表示祝贺,自己却呆呆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由于心存芥蒂,事后也许或就这篇论文,或就对方其他事情的“破绽”大大攻击一番。对方再如法炮制,以牙还牙。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双方的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浮士德》中曾写道:“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嫉妒其实是一些人心态不平衡的表现。有嫉妒之心者,也往往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从而看不起别人,置别人的成绩于不顾,贬低他人的才干如草芥。而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他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千方百计地给那些优于自己者制造出种种麻烦和障碍:或打小报告,无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乱;或做扩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嫉妒者还终日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只有别人降到了与他一样或向下的位置,他才认为这样可以理所当然地消除妒气了,从而偃旗息鼓。这也正应了“小人长戚戚”一说,嫉妒别人者也属于小人之列。

当嫉妒心理很强烈时会产生报复行为,它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或肉体的伤害。嫉妒心理出现以后,如果不能直接用某种嫉妒行为达到目的时,就可能会转而等着看嫉妒对象的“好戏”,稍有一点儿挫折或失败出现在嫉妒对象身上时,他们就幸灾乐祸,鼓倒掌、喝倒彩,以此挖苦对方,满足日益膨胀的嫉妒心理需要。如果嫉妒对象遭受到比较大的挫折,他们更是乐不可支,不给予半点同情和安慰。

实际上,嫉妒心理及相应的嫉妒行为除了暂时平衡了他们的心理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一方面,深受其害的嫉妒对象会远离这个“作恶多端”的嫉妒者,旁观者也会对嫉妒者的小人行径不满,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可能由此而失去和谐,变得紧张起来;另一方面,嫉妒者也不是一个胜利者,他们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也会裹足不前,不敢与那些条件优越或有很强能力的人交往。

幸运的是,严重的嫉妒心理在大多数人那里找不到生长的温床,只有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一点儿,他们像武大郎开店那样,比自己高的人都不能来做跑堂,他们只能通过嫉妒别人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