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全四册

第九十二回 九河既道·凿砥柱山以显中国之道德·华山神浩郁狩见禹·云华夫人为云为雨·群仙集华山

字体:16+-

且说文命自从遇见风后之后,便依着他的话,不往北走,先向东行,一路视察工程,随时指点。过了多月,那十条大川已次第掘好了,却是明视之功居多。文命巡视一周,甚为满意,于是每条大川都给它取一个名字。

且说这十条大川,流分派别,相去本不甚远,到得下流,复汇合拢来,成为一条极广极大之河。这条河东连碣石,直通大海,潮汐灌输,常常打到里面来,因此也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逆河。名称定好之后,那时水势尽退,恢复几十年前之旧状,于是寻出两个古迹来,一个是人类始祖盘古氏之墓(在现在河北省青县南七里),一个是古帝赫胥氏之墓(在现在河北省南乐县东四十里)。文命便叫人一一修好,种些树木,又建造享堂祭殿,躬亲祭拜,又各派定二百户人民,叫他们守护。于是,兖州下流治水之事,总算告一段落。然后再向西行,察看中流的工程。从大伾山以西,一直到鼎湖,千余里之地,要凿去好几座山,真是众擎易举,不到几个月,工程已经过半。文命看了,颇觉心慰。

一日,过了王屋山西南麓,行至中条山与崤山东支衔接之处,但听得斤斧之声铮铮动天,十万人夫正在那里开凿。细看那连绵不断的山,已经凿去不少,但有六个山峰,孤撑特立在当中。最北面两个,如同柱子一般,相对距岸而立。它的南面,又是一个孤峰突起,顶上平而且阔,仿佛一个平台。它的西南,又有凿剩的大石一块,其高数丈,四面有意凿得浑圆,想见工役人等的好整以暇。它的南面,又有三个峰头,分排而立。那时大司农在旁,就问道:“这几个山峰一齐凿去,水流冲下,岂不是更顺利么?”

文命道:“我要留它们在那里,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节省工程。这许多峰头,一齐凿去,工程较大,只要水流通得过,就是了。第二,是遏阻水势。我测量过,雍、冀二州间的地势,比此地高五六千尺,而距离则不过三四百里。那股水势奔腾而下,两岸是山,虽则可以约束,还不要紧,但是一到下流,尽是平地,恐怕禁不住。所以我在下流开了九条大川,以分杀它的势力;又在此地留几个峰头,使冲下来的水受一个阻挡,盘旋曲折而过,那么它的冲**之力就可以稍缓了。三则,我要借这几个峰头立一个做人的榜样。大概世界上的人,有独立不惧的性质者少,胸有主宰,不为外界所摇动、引诱的人尤少。看见他人怎样,不问是非,就跟了乱跑。问他何以如此,他就说:‘现在人家都是如此,我又何必不如此?’或者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是不好的,他又推诿道:‘大家都是如此,靠我一个不如此,有什么用处呢?’人人存了这种念头,所以遇到一种不良的风俗,不崇朝而可以遍于全国。这种思想,起于滨海的外人。他们习见潮流的汹涌,以为无法可以抵御,无法可以挽回,所以他们的口号总叫作‘顺应潮流’。你试想想看,做人如只要如此,真太容易了!我的意思,一个人总应该有一种独立不挠的气概,一个人总应该有一副能辨真理的本领。果然这项事情是不应该如此的,那么虽则天下之人都是如此,我一个人亦决计不如此;任便人家笑我、骂我、排斥我,我亦断断乎不改我的态度,宁可冻死、饿死、穷死、困死,我断断乎不改我的操守,这就叫‘至死不变强哉矫’,这就叫‘志士不忘在沟壑’。这几个山峰,我要叫它兀峙中流,经千年万年水流之冲击而挺然不动,显出一种不肯随流俱去的精神,做世人的模范,尊意以为何如?”

大司农笑道:“尊论甚是。顺应潮流,最是一种取巧的方法,实在不过投机而已。天下都是如此,只有我一个人不如此,虽则于世毫无好处,但是既然有一个我不如此,就那方面而言,究竟少了一个;就这方面而言,究竟还留下一个。假使人人都是这么想,天下岂不是就有希望么!不过顺应潮流容易做,更容易得到利益;独立不挠,不容易做,而且必定受到困苦。我看你虽则立着那个榜样,恐怕天下后世的人未必会看了动心,还会依旧去干他那个顺应潮流的勾当呢!”文命道:“真理果然尚在,人心果然不死,虽则在那举世滔滔之中,终究有几个人能够看我这个榜样的。如其不然,亦是天数,只好听之而已。”

当下文命等就在此处住了几日,看看已完工了,于是依着风后之言,径向华山而来。刚到山麓,只听见山上一片音乐之声,渐渐异香扑鼻,远远的又看见许多人,从山上下来。文命等大疑,暗想:“这是何人?”遂一面迎上去。不一时,渐渐相近,当头一个,服白素之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骑着一条白龙,凌空而来。旁边两个,稍靠后些,装束一切大致相同。后面男男女女,羽衣星冠、仙幢宝盖之属,不知道有多少!

当头的这个道者,看见了文命等,即便跳下白龙,抢前几步,与文命施礼,又和童律等几个天将施礼,说道:“久违了。”文命还礼之后,便问道:“上仙何人?”那道者道:“某姓浩,名郁狩,华山神也。”又指左边的一个道,“这是地肺山神。”又指右边的一个道,“这是女几山神,都是小神的佐命,听见崇伯治水到此,特来迎接。”文命道:“盛意谦光,极可感谢。不过某的意思,要想将雍州山海之水泄到东海中去,但是崇山峻岭,巍巍当前,施工不易。请问尊神,有何良策可以赐教?”浩郁狩道:“是啊,昨日巫山云华夫人为了此事,已饬人前来通告小神,说道将要来到此地,会合群仙,与崇伯帮忙。想来就为此事了,请崇伯宽心。”文命听了,慌忙向着西方稽首拜谢。浩郁狩道:“夫人降临,恐怕尚有多时,请崇伯和大司农先到山上坐坐吧。”文命等答应。

这时,那些男女道流充满山谷,文命便问:“这许多都是何人?”浩郁狩道:“这是小神的从者,共有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个。”文命诧异道:“有这许多从者么?”浩郁狩道:“五岳之中,小神所有的是最少呢!恒山之神,共领仙人玉女七千个,崇伯前几年遇到过的;至于泰山之神,共领群神五千几百个;嵩山之神,领仙官玉女三万人;衡山之神,领七万七百人,那才叫多呢!”文命道:“是否以此定五岳之尊卑?”浩郁狩道:“亦不是如此,五岳平等,并无尊卑之分。人的多少大概随缘而已。”正说之时,那些仙官玉女已分作两行而立,男东女西,对对相峙。仙官领班的,是地肺山神;玉女领班的,是女几山神;中间辟开一条大路,让文命等行走。浩郁狩将他所骑的白龙请文命和大司农乘骑,自己却骑在龙的后面。

文命、大司农上得龙身,细看那白龙,不过二丈长,鳞甲如银,粗不过盈拱,暗想:“这条真是小龙了!”好在只骑着三个人,尚是宽敞。浩郁狩又吩咐地肺、女几二山神,叫他们招呼伯益等从人在此等候,不必上来。又与诸人拱拱手,说声“失陪”,一语未完,那白龙已腾空而起。

文命与大司农是初次乘龙,但觉龙身一动,四围的树木渐渐都低降下去;升到半空,放眼一望,空阔无边,天风浪浪,吹得有点头眩心晃起来。幸而两个都是大圣人,镇定之功极深,还不至于坐不稳。那时**之龙,已经粗到十几围,顿然长到几十丈,才知道这是仙物的变化,并不是真正小龙。

那时庚辰等七员天将深恐文命等或有倾侧,都御空而起,紧紧的在旁边侍着随行。转瞬之间,已到太华山顶,白龙停住,依旧缩得很小。浩郁狩首先走下,文命和大司农亦都走下了。大司农便问浩郁狩道:“这山共有多少高?”浩郁狩道:“总在一万二千尺以上。”当下,就在山顶上徘徊了一时,北望山海,不过如大镜一面;西望有个峰头,与太华山差不多高。浩郁狩道:“这就是少华山了。太华山在西方,于时为秋,于五行属金,秉太阴之气,所以是归玉山西王母直接统治的。那座少华山,秉少阴之气,是云华夫人所直接管理的。”文命道:“那么夫人常来此地么?”浩郁狩道:“亦不常来。昨日夫人既然说要来此地会合群仙,那么恐怕就要来了。”

正说间,只见一阵五彩祥云从西南而来,冉冉的就降在少华山顶。浩郁狩指着说道:“夫人果然来了。”庚辰等亦说道:“是的,夫人来了。”文命听了,就要过去拜谒。浩郁狩道:“那么,仍旧骑了龙去。”文命道:“某等不是神仙,骑了龙未免不恭,还以步行而去为是。”乌木田道:“步行而去,须要两日才到,夫人是否仍在那边,殊不可知。某看还是骑龙去吧。”文命听了有理,遂吩咐各天将到山下去招呼从人,叫他们稍待。自己与大司农、浩郁狩骑了白龙,径向少华山顶而来。

顷刻已到,但见云华夫人正在那里指挥侍卫仙女等,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文命等降下白龙之后,急忙趋前,要想叩见,哪知云华夫人忽然不知所在,但见一块巨石兀突的竖在前面。文命与大司农张皇四顾,诧异至极,便问浩郁狩道:“夫人哪里去了?”浩郁狩笑笑说:“正不知夫人到哪里去了。或者这块石头就是夫人的化身呢!”文命半信半疑,说道:“刚才明明夫人站在这里,并无石头,忽然夫人不见,而石头出现,那么这块石头或者竟是夫人的化身!但是明明是人,何以要化石头;而且我来谒见夫人,夫人即使不要见我,亦何必化石头?这真是可疑的了。”

大司农道:“华岳尊神既如此说,或者竟是夫人的化身,我们当它真的,朝拜就是了。”说着,拉了文命,一齐向石头拜下去。哪知这块石头忽然飞腾起来,升到空中,化为一朵轻云,流来流去。忽然之间,那云又油然而止,聚成雨点,霏霏的降下来。文命与大司农拜罢起身,看得呆了,正不知道是什么原故。忽而之间,雨又止了,但见一只飞鸿引颈长鸣,在空际飞来飞去。忽而之间,又不是鸿了,是一只鹤,玄裳缟衣,翱翔于天半,时而戛然一声,其音清亮。后来仔细一看,又不是鹤,竟是一只丹凤,毛羽鲜丽,径来到高冈上停下。文命再上前向着她鞠躬,祝告道:“某自从夫人授以宝箓,又派天将扶助,心中感激万分。今日闻得夫人在此,特来叩见、拜谢,奈夫人屡屡变化,不肯赐见,是否某有过恶,不屑教诲,尚乞明示,以便悛改。”哪知文命祝告未完,那丹凤已化为一条神龙,长约万丈,夭矫蜿蜒,向空腾起,顷刻不知所在。那些侍卫仙女亦都不见了。

文命至此,不禁大失所望,望着天空,木立不语。浩郁狩道:“想来夫人今日有事,不愿延见,我们且转去吧。”当下就拉了文命和大司农,跨上白龙,径回太华山下。那时七员天将齐迎上来,问道:“夫人见过么?”文命摇摇头说道:“夫人不肯赐见。”就将刚才情形述了一遍。庚辰道:“夫人绝无不肯见崇伯之理,想来因为会合神仙有多少尚须布置,一时无暇相见耳。”文命听了,仍是怀疑,又问童律道:“我于夫人极端佩服,但看到刚才的情形,千态万状,不可谛视,如此狡狯怪诞,恐怕不是个真正仙人!汝等跟夫人长久了,必定知道详细,究竟夫人是真仙么?”童律听了,慌忙为夫人剖辩,说出一番理由道:

天地之本者道也,运道之用者圣也。圣之品次,真人仙人矣。其有秉气成真不修而得道者,木公金母是也。夫人,金母之女也。昔师三元道君,受上清宝经,受书于紫清阙下,为云华上宫夫人,主领教童真之士,理在王映之台。隐现变化,盖其常也。亦由凝气成真,与道合体,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且气之弥纶天地,经营动植,大包造化,细入毫发,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

文命听了这话,颇以为然,疑心尽释,就不再问。后来过了一千几百年,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的臣子,名叫宋玉,文才颇好,作了一篇《神女赋》,就是指云华夫人而言。因为夫人有这一回化云化雨的故事,他就作了两句,叫作:“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不过形容云华夫人的变化,倒亦不去管它。不料楚襄王无端做了一个心记梦,梦见神女来荐枕席,因此后人竟拿了“云雨”两个字来做男女**的代名词,这真是冤枉至极!闲话不提。

且说文命等降入平地之后,那时地肺、女几二山神正在那里招待伯益等,看见文命来,大家一齐起来迎接。刚要发言,只见天空一个女子疾如飞隼的降下来,天将等认得是云华夫人的侍女陵容华,就问她道:“汝来做什么?”陵容华也不答言,走至文命面前,说道:“夫人叫妾来传语,刚才崇伯光降,因有事未了,不能相见,只得变化隐形,抱歉之至,请崇伯千万不要介意。现在夫人因为要帮助崇伯开辟一座山,所以近日甚忙,今日已来不及了,请崇伯将所有随从人等都叫他们驻扎在对面山上,不要住在平地,并且即速饬人通知此山前面三十里之内的居民,都叫他们搬到对面山上,以便三日之后可以动工。动工的时候,再遣人来奉请。这是夫人的意思。”

文命听了这番话,又是感激,又是惭愧,深悔刚才不应有疑心夫人的话语,连连答应,并说“岂敢岂敢”,又托她转谢。陵容华去了,浩郁狩便向文命拱手道:“既然夫人如此说,请崇伯就去布置,小神暂且告辞,三日之后再见吧。”文命亦忙拱手致谢。浩郁狩跨上白龙,与地肺、女几二山神及一班仙官玉女,纷纷向山上而去,顷刻已杳。

这里文命与大司农带了从人等,先分向各处劝导百姓搬到对面山上去。百姓不知何故,不免惊疑,然而素来信仰政府,亦不致骚扰。三日之中,三十里以内的百姓果然尽数都搬了。

到得第四日早晨,忽见浩郁狩独自一人跨着白龙而来,说道:“奉云华夫人之命,请崇伯与大司农山上相见。”二人听了,即与浩郁狩共乘白龙,向少华山而来,庚辰等天将在后相随。远望那山上,人多如蚁,正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少顷到了,跳下白龙,只见四围满挤着星冠道服、珠巾玉佩之人,男男女女、文文武武、老老少少,不计其数。但见云华夫人跟了一个慈祥和蔼、丰姿美秀的中年妇人迎上来。文命与大司农刚要行礼,云华夫人就向文命介绍道:“这位是家母。”文命知道是西王母了,与大司农慌忙行礼,又与云华夫人行了礼。西王母见了大司农,就说道:“大唐使者,那年光降敝山,一别到今,不觉几十年,难得今朝相遇,你好么?”大司农唯唯答应。

西王母又向文命道:“崇伯治水辛苦了。这次小女瑶姬前来帮忙,邀我们来看一出戏。这出戏,在上界原不算一回事,不过在人间却不常有,可以传为千古佳话了。现在演戏的艺员还没有来,请稍等等吧。”文命听了,莫解所谓,也只好唯唯。细看那无数神仙之中,认识不了几个,只有西城王君和玉卮娘、紫玄夫人是认识的。倒是大司农,前在昆仑山见过的多,大半都觉面善,但是相隔既久,亦记忆不真,只有长头的寿星最熟。大家行过礼之后,随便闲谈,始终并不知道这许多是甚人。后来探问庚辰等,才知道今日所请来的神仙真是不少,大概普通的都请到,亦可算是群仙大会了,但不知道究竟看的是什么戏。

(1). 濕(tà):今简化作“湿”。

过了片时,只见天空一朵祥云驶如急箭,倏忽已到山巅,云中落下一个道者。西王母及众神仙一齐拍手欢迎,说道:“今日要辛苦了。”那道者一面到处拱手还礼,一面笑着说道:“不成一回事,累得大家齐来观看。如果这出戏做得不好,不要见笑。”西王母和云华夫人都说道:“哪有此事,一定好看的。”文命在旁,细看那道者,长约八尺余,面白无须,柳眉星眼,胆鼻大口,举止闲雅,不知道他究竟有什么大本领,大家请他来做什么。想到此际,只见寿星在旁,便问寿星。寿星道:“这人姓秦,名供海,生于开辟之前,得玄神之道,与元气一时生混沌。他的法力,真是无边!”

正说之间,只听西王母说道:“秦先生既来,可以预备动手了,免得大家久等。”众神齐声赞成。秦供海道:“现在戏剧要我做,但是非得大家帮忙不可。第一,从此一路下去,直到海滨,所有昆虫等生物,须得驱除净尽,免致残害。”云华夫人道:“我们早经传谕各山各地之神,叫他们驱除了。”秦供海道:“第二,开山的时候,水势的缓急、岩罅的阔狭,须有人随时报告。否则我在上面看不清楚,一时粗率起来,人民必受其害,大功或因此反而受阻挠,这是我不负责任的。”云华夫人道:“到那时我在下面,自会来通知,总请你用极细心、极轻微的手脚,慢慢地开,就是了。”秦供海道:“既然如此,那么我先去看一看。”说着,腾起祥云,向太华山东北面而去。云华夫人亦纵起祥云,跟踪而去。西王母笑向众神仙和文命及大司农道:“我们亦跟了去吧,想来就要动手了。”于是,众神仙上辇的上辇,驾云的驾云,跨凤的跨凤,御风的御风,纷纷向前山而行。浩郁狩与文命、大司农三人亦乘着白龙前往。

到得太华山与中条山之间,但见云华夫人驾了祥云站在半空之中,秦供海却不知所在。向下面一望,只见平地之上仿佛站着一个身躯极伟之人,在那里东看西望。文命与大司农都觉诧异。浩郁狩在后面说道:“这人就是秦供海呢!”转瞬之间,那秦供海已长到几千丈,身躯亦大得不可名状。文命等在空中,却好紧对着他的头部。朝他一看,哪里还认识他是个人!只见他的头,俨然是一座小山突起于半天;每只眼睛足有十几丈阔;眼睛距离他的嘴,足有几十丈之遥;鼻柱之高,仿佛一个土阜;两耳之大,几如两个丘陵;从左肩看到右肩,相隔何止一二里!真是从来所未见过的伟大人物。然而他的身躯还是不住的在那里增长增大,转瞬之间,文命等已只能紧对他的胸部了。

只见他忽然转动身躯,举起他一只几千丈长的左臂,伸起他几千丈长的右腿,俯下身躯,一面想向太华山上推,一面想向中条山上踏。哪知距离似乎还不够些,于是他又立正身躯,增加他的长度,不知道又增加了多少!这时文命等已仅仅紧对他的腹部了,仰首望他的头,已耸出在云霄之外,看不明白;平面看过去,正看到两只大手,其掌之大,大约竟可以遮天,真是不可思议!俯首去看他的脚,正是两只艨艟大舰,假使有一个小小的都邑,恐怕不能禁他的一踹。

文命正在想时,只见他身躯又转动了,左足站在太华山下,右足却踏到中条山麓去,再俯倒身躯,将左掌托在太华山的一个大峰上,右足似乎轻轻用力,向中条山踢去,一手推,一足踢,只听见下面轧轧有声。文命急忙俯首下视,原来山势开裂了,中条山已稍稍移而向东,太华山亦稍稍移而向西,两山之间,已露出一条罅隙,山海之水,就从这一条罅隙之中奔腾澎湃,滔滔向东南而去。

过了片时,只见云华夫人纵起祥云,直到秦供海头部耳际,仿佛有所接洽的模样。那秦供海顿然左手收转,身躯立正,身躯也渐渐缩小。文命等忽而已正对他的胸部,忽而又正对他的头部,忽而又只见一个极伟大之人站在平原之上,忽而见他恢复原状,驾起祥云,升到空中,与西王母、云华夫人及诸位神仙拱手道:“献丑献丑,勿笑勿笑。”这时候众神仙一片欢呼拍掌之声,震动天空。秦供海说声“失陪”,霎时间云去如电,转瞬就不见了。这里众神仙亦纷纷告辞,云华夫人一一相送。最后西王母也去了。

云华夫人向文命道:“时候尚早,我们且再到山上谈谈吧。”文命大喜,遂和浩郁狩、大司农骑龙再向少华山头而来。一时降落,文命先向云华夫人谢神功帮助之德。云华夫人道:“这个并不是我之力。从前家母和大司农早说过了,所谓纯系天意。天意没有挽回,虽有神仙,无从措手。天意已经悔祸,自有神力前来帮助。这个岂是我的功劳呢。”文命道:“这位秦供海先生的道力,实在不小,将他的身躯化得这么样大!”云华夫人笑道:“这个哪里算得大呢,从前海外龙伯之国的人,那才叫大!大起来,竟无可比喻。海中本来有岱舆、员峤、方壶、蓬莱、瀛洲五座大神山,每山周围高下三万里,每山的距离中间相去七万里,那么并计起来,极少总有五十万里了。哪知这个龙伯国的大人,到得那山上,举起脚来,不到几步,而五座大山的地方已经给他走完,你看这个岂不是大极了么!”

文命听了,不禁咋舌道:“原来世上竟有这样大的大人!真是可骇了。但是此刻这个龙伯国在哪里呢?”云华夫人道:“此刻这个国没有了。因为这五座神山,是浮在海中的时常浮来浮去,上帝恐怕它流到别处,所以责成北海神禺强设法管理。那禺强叫了十五只巨鳌,举首戴住,不使它动。哪知有一年,龙伯国的大人忽发雅兴,拿了一根长竹,做成一个钓竿,垂到海中去,转瞬之间,将负戴岱舆、员峤两山的六个巨鳌一齐钓起,背了回去,烧煮了大吃,又将鳌的骨头钻起来,做成算学的筹码。那岱舆、员峤二座神山,既然没有巨鳌的负戴,于是就流到北极,沉于大海之中。那时候,两座山上的群仙列圣,遭劫的、播迁的,不计其数。上帝大怒,于是侵灭龙伯国的地方,使它狭小;又侵小龙伯国的人民,使他短缩,所以此刻这种大人没有了。”

文命道:“秦供海先生如果尽量长起来,能够和龙伯国大人一样么?”云华夫人道:“两个是不同的。龙伯国大人的长,是天所生成;秦供海的长,是由他变化。天所生成的长,无可改变;变化而成的长,无可限制,就是要叫他长得比龙伯国大人加几倍,亦未始不可。所以我们给秦供海上一个徽号,叫作巨灵大人,就是说他的巨大,无非一股灵气之变化而已。”文命和大司农听了,都非常叹异。云华夫人道:“现在太乙既分,诸事急待整理,崇伯和大司农可请转身,我们改日再见吧。”文命等唯唯。云华夫人自率侍卫仙女等,乘云冉冉而去。文命和大司农仍与浩郁狩骑龙来到对山,浩郁狩亦告辞去了。

伯益、水平一班人迎着文命,都说道:“奇事奇事!我们早晨正在这里远望,只见少华山上氤氲瑞气,料想是神仙在那里聚集,我们无缘,不能瞻仰,倒也罢了。忽而之间,那股瑞气由山顶移到空中,而太华山与中条山之间,现出一根圆柱,其高矗天,其粗无比,圆柱下面,又分出两根圆柱,比较细一点,一根直通到此地来。但听得天崩地裂之声,我们个个震得耳聋,人亦站立不住,前仰后合,倾跌的不少,只觉天旋地转,头脑眩晕,过了好一回,方才停止。细细一看,山也分了,圆柱也不见了,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文命便将巨灵大人秦供海之事大略说了一遍,众人听了,无不骇然。

当下文命率领众人下山一看,只见那山海之水正从山势分裂之处奔腾而出,恰恰流过风后陵前,转向东去。文命要察看它一路经行有无妨害人民田地之处,于是顺着它径向东走,但见两岸山势束缚,水流尚安。到了那六根石柱之间,水势直冲过去,撞着石柱,不是倒冲转来,就是分向两旁,形成激湍,浪花飞溅,白沫跳珠,前者既去,后者又来,但是任你日夜冲击,那六根石柱始终不动。文命观看良久,将这六根石柱取了一个名字,叫作砥柱山。砥字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其山之石可以为磨刀的砥石,所以叫作砥柱;一个是其山上面平坦,有似乎砥,所以叫作砥柱。从此,“砥柱中流”四个字遂成为中国道德上一个美名词了。

且说文命从砥柱再向东行,到了荥泽的北面,只见那条兖水已经掘断,一半在北,一半在南,中间就是新开的大河,变成一个十字形。但是兖水发源于高山,流势很急,虽则中间截断,但是水流滔滔,仍向南岸直冲过去,不给中流的水所搅乱。文命于是给取一个名字,叫作济水,济字是渡水的意思,水能渡水,真是千古所创闻,独一而无二的。文命再往下行,但见一片莽平,尽是原野,从前的黄泽、大陆泽等湖水,都已倾流到新开的川中去。渚泽之底,已渐渐涸露,变成陆地。洪水之患,大约在此地已可无患。

于是转身再往西行,到了巨灵所擘分的华山边来观看那水势,但觉山海的面积已缩小了十分之六七。文命向大司农道:“照这情形看来,再过几时,这个山海所涸出的陆地可以种植、增长农田不少呢。”大司农道:“且慢,还要察看它的地质土味如何。某知道潴蓄不流的水内中所含的碱质必多。山海之地,四面不通,经过几千年之久,恐怕斥卤不能耕。或者先用什么方法使斥卤涤尽,再慢慢用肥料变更它的土性,那么才可以成为上上之田。”(现在陕西省郃阳县、韩城县等处都有盐池,而以山西省解县、安邑县中间的盐池为最著,可见是当时山海中最深之地了。)

且说邹尚既去之后,文命忽然想到一事,便和伯益说道:“我们这次治水,须周行天下,旁及万国,所过名山大川,奇异的神祇、人民和一切动植物当然甚多,你可以记载下来,将来编成一部书,昭示万世,裨益不少。最好连它们的形状都画出来,我将来还有用处呢。”伯益道:“极是极是,从前看见的几种,某都已将它们记载及图画了。”文命大喜。

次日,就率领众人向孟门山而行,因为宣泄山海的工程既然告竣,以后最困难的就是孟门山了。那时山海之水初泄,沮洳泥淖,非常难行,过了多日,才到孟门山相近。但听得砰訇之声,震动天地,恍如雷鸣,愈行愈近,其声愈大,远远一望,但见孟门山上如银河一匹倒挂而下,水量之大,极可惊异。此时文命等所坐的船为冲来的水势所阻,不能前进,乃向东方高处而行。忽见竖亥飞奔而来,文命问他何事,竖亥道:“小人前日奉命到帝都去呈递奏报,已经递到。现在太尉公文一件,说是极紧要的,叫小人从速带转,因此急急的跑来。”说着,将公文取出呈上。

文命接来一看,原来是冀州东部诸侯的奏报,上面写着“现在碣石山西北部又发生水患,泛滥得不得了,从前一切工程几乎破坏无余,请速饬崇伯前来施治,以救百姓”等语,后面又有太尉舜亲笔批语,系“着交崇伯察看,酌夺施行”十个字。文命看了,不禁大骇,暗想:“冀州东部早已完工了,何以忽然又会得发生水患?如果治好之后还要发水,那么这个水患真是无治平之日了。”一面想,一面将这奏章递与大众传观。

众人看了,亦都面面相觑,莫名其妙。苍舒道:“既然如此,还是先治此地呢,还是先治那边呢?”文命道:“此地总是如此情形了,先到那边去吧。”这一夜,文命翻来覆去,竟睡不稳。一至天明,就起来督率众人动身,路近帝都,亦不绕道入觐,一径向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