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天的连线中,各方讨论依旧没有摆脱僵持局面。众人争执不休的同时,一直没说话的卢慎坐在梁队长身边,反复翻看一本昆仑站的设施配备手册。
前一晚,卢慎在客房内又对那箱材料翻阅了很久,最后发现这本设施手册最厚,内容也最丰富。与其他那些专业论文不同,这本报告几乎可说是一本关于昆仑站的“说明书”。
根据卢慎多年来对文字的理解,所谓的“说明书”,即是对一个事物的纯文字描述,假如内容足够翔实可靠的话,即使不在昆仑站现场,通过这本手册,也可以做到“身临其境”。现在,搜救队和安全部门仍在就监控录像的问题不断扯皮,卢慎捧着手册,再次从目录页开始翻阅,希望从中搜出相关的一些信息,哪怕一些可疑的片段也可以。
“监控昆仑站的手段,难道就只有监视探头一种选项吗?”
他抱着疑问,重新一句一句阅读手册目录。
很快,在“检测系统总目”一栏中,他感到自己似乎真的发现了什么。
有一则奇特的系统条目,卢慎之前一直没有细看,也没听人说起过—一个名叫“站内环境数据采集”的条目。
根据手册中的记载内容,这套系统由数十个环境传感器构成一套数据网络,可以实时将监控数据传入主服务器,用以收集站内基本环境数据情况,以便日后分析。系统架构比较简单,不占用什么资源,昆仑站的机房中有一台服务器,硬盘被专门划拨出500GB的空间用来存储这些数据,并且定期循环覆盖旧数据。
“说不定那里还留着之前的数据。”卢慎如此想着。
趁大家都暂停休息的空当,卢慎对搜救队提出,想要查看这个系统是否仍在持续运作。
搜救队方面一开始觉得有些奇怪,但很快就从通讯室旁的机房传来消息,称该系统运作良好,往前推大半年的数据都保存完好。卢慎马上请求对方将所有数据保存下来,并传送给国内。
“你要这些做什么?”梁队长对他耳语。
“我现在也不清楚,只能说可能有用吧。”
“那行,既然你这博士生都这么说,那我信你。”
卢慎不想骗谁,他的确不知道那些数据能有什么用,他自己只是个文科生,知道自己肯定是看不懂那些数据资料。
但是数据自身也是一种“语言”。这是一种信息。如果把昆仑站看做一个人,那么这些数据就是“它”说出的话。
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连线结束后大约两个小时,站内环境数据被打印出厚厚一沓纸,由安全部门的人送进卢慎的房间。
梁队长与卢慎一起检视了这堆印刷纸,很快两个人都陷入颓丧之中—不出意料之外,满纸都是成堆的表格和数据,虽然根据日期做了分隔,但每种条目和条目下方的数据,它们所包含的意义都不可能由两个外行人解读出来。卢慎估计,即使让看得懂的专家来分析,也得花一两天。
看到深夜,梁队长实在撑不住,先回自己办公室睡觉去了。卢慎看到凌晨两点多,直看得眼睛胀痛,也完全理不清头绪。
他甚至都不明白每一列最顶端用中文显示出的那些条目名称是什么意思。这令他万分沮丧。
昆仑站的监控系统确实说话了,但是卢慎发现自己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