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温层食堂

13

字体:16+-

天亮之后,又一次连线开始了。与前几次不同,今天的连线里,搜救队和指挥部方面一改颓丧姿态,显得十分积极—他们对安全部门表现出了非常坚定的态度,要求立即结束搜救,搜救队必须马上返回中山站。

他们的理由是:搜救队携带的物资接近告罄,而昆仑站内的物资出于“破案要求”又不能动用,所以为了队员们的生命安全,必须尽快返回。

指挥部方面同意现场的意见。“中山站那里人手早就不够用了,上一班回国的船带走了好几人,下一班船四天后抵达,到时候又得走掉一拨。搜救队队员不回家不行了。这几天,中山站的补给全靠附近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基地的支援,但现在人家自己的物资也快用光了,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必须尽快结束这一切。”

梁队长对他们这番态度极为不满:“什么?那些老外不是说好再帮我们撑两天吗?”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船都来过一趟,接了好些老外回国,现在他们自己都快忙不过来了。”

搜救队长这时在连线中也坦承道:“各位领导,恕我直言,我们现在留在昆仑站里也起不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我们什么都干不了。而且实话实说,这段时间队员们的心理状态多少都有些问题,有几个年轻的好像受到刺激了,成天喊着要回家,什么工作都不肯干。这些难处确实明摆着。”

安全部门的人很头疼,但也明白他们说的都是事实。交头接耳商量了半天,领导们最终商量出的结果是:必须再开会讨论。最迟到今晚的连线时就可以正式做出搜救队撤离的决议。

指挥部和搜救队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线索又断了。”午餐时,一脸颓唐的梁队长一口都吃不下去,“他们人一离开,那里发生的一切就彻底看不见摸不着了,连案发时间都不能确定了。”

“后面怎么办?”卢慎问,“这案子就不管了?”

“肯定要管,只能我们这边拼命朝上面打报告,让上面组队派人去把那些遗体运回国内,解剖,分析。可是能有多大用处?……他们凭什么不让我们的人过去调查?不能亲眼看到犯罪现场,案子破起来感觉就不对。小卢你知道不,我以前就是刑警出身,我信这个。”

“您是信这个,就像科学家信科学一样。我看那些材料里说,现在对去南极的人都有严格要求,不能有某些疾病,不能携带违禁品,不能破坏当地环境,不能从事科考以外的其他行为,诸如此类。”

“是啊,他们科学家多厉害啊!”梁队长嚷嚷起来,“他们连远古时代外星人扔下来的石头蛋子上的密码都能破译,他们那么神,有本事把杀人凶手也找出来啊!有本事别出人命啊!有本事平平安安回国与家人团聚啊!”

卢慎觉得梁队长说得有理。但也诚如之前指挥部方面说的一样,现场搜救已经再没什么意义了。

他只恨自己没用。

毕竟是个外行书生,尽管当初协助贾滨他们破译出了球体的密码,可如今面对人命关天的案件,自己却什么忙都帮不上。

午睡时,迷迷糊糊躺在**的卢慎,脑中有股莫名的思绪在来回旋转。

当初与贾滨重逢时的记忆正在浮现。

那个球体,球体上的那些记号,那个断面上的符号,那些像密码一样的文字……

“我也是刚刚看到你出门,才突然想到你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语言符号嘛,都是相通的。”

贾滨曾对自己这么说过。

语言就是符号,符号就是信息。

而信息,总是来源于书写者想要传递出的某种“意念”。

符号创造者传递信息的“意志”……

卢慎睁开眼,拧开床头柜的阅读灯,从被窝里坐起身子,披上外套,然后下床直扑到写字桌前,重新拿起那沓“站内环境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报告。

这一回,他先从那些监控项目的条目名称看起,告诉自己不要去管那些自己不理解之处,首先从可以理解的某个点开始。

以一个能够破解的点开始着手,进而推出整体含义。一切语言的翻译,本质就是“密码破译”!

多个条目在数据报告的顶头位置单独成一行:

| 气流波动幅频 | 静压变速 | 电辐射波动记录 | 华氏气温值 | Ψ粒子浓度响应值 | COFE调幅 | 空气振幅 |

这一堆术语之中,卢慎感觉自己唯一能看懂的就是那个“华氏气温值”。该条目下方,列出了每日不同监控时段内,各个不同监控地点的温度变化。经过简单换算,他看出那些气温应该都指的是室内温度。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温度数据中,找到“异常”的部分。

卢慎从资料箱中找出两张没用的纸,一左一右遮挡住数据报告纸页的两侧,留下一条缝隙,只露出气温那一列,然后上下浏览。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为止的所有温度数据都需要看完,这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卢慎心想,如果在电脑中有个类似的数据库软件帮助统计,那么效率一定会很高。但是他目前只能靠自己,不会像在学校时一样,能找到研究生或者本科生帮自己输入数据进行分析;现在,只有靠自己一个人去寻找线索了。

他去套房的客厅柜子里找来烧水壶和速溶咖啡,打算今天晚上彻夜进行这项工作。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仅仅只花费了不到两个小时,“异常数据”就现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