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晚间的连线会议开始还有不到五分钟时,卢慎拿着一沓纸出现在会议室内。梁队长与他打过招呼,让他坐到自己身边。
“跟你透露一下,今晚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连线了。他们打定主意要撤,我们实在没办法。”他小声对卢慎说。
会议开始后,搜救队长向多方领导汇报了搜救人员的撤离情况,表示返回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在一些没有发现尸体的地方,他们收集了一些物资,准备一同带回中山站以供今后使用。
随后,指挥部方面宣布,正在展开下一批调查团队的组建工作,第二批调查团将尽快前往昆仑站,将遇难者遗体全部带回国内,组织人力进行解剖,然后安葬。
安全部门则汇报了一些安全保密方面的事项,诸如澳大利亚考察船已经归国,俄罗斯破冰科考船正在返回母港海参崴的途中,以及这些外国人均对昆仑站内发生的事件毫不知情等等细节。这些细节没什么实际价值,说出来只是为了让一些领导同志安心。
卢慎看得出来,所有人都在准备收场,打算尽早结束这一切。
从未在会议上发过言的他,决定在此时开口。
“昆仑站内其他物资都再次检查过了吗?确定没有丢失什么东西?”
他询问的对象是搜救队长。这问题引起了在座各方的注意。
“你就是那个卢博士对吧,贾滨的朋友,帮他解开符号密码的那位?”搜救队长认出卢慎来。
“对,是我。有些冒昧,请你见谅。”
“没关系。要不是你,我们的研究进展也不会那么快。你说‘丢失东西’是什么意思?”
卢慎不想与对方绕弯子,便拿起自己手上的那沓纸。
“昆仑站里统计出的这份数据报告,下午的时候我看了一遍。目前我怀疑,贾滨他们出事那天以后,车库里有一辆雪地车不见了。”
“等等小卢,你先等等,什么叫‘出事那天’?你已经知道他们出事是哪天?”梁队长露出惊异的表情,冲卢慎问道。
卢慎解释说,根据那份站内环境监测数据,在今年9月26日之后,站内几乎每个检测区域内的环境数据都出现了不正常的变化:一直都在变动着的那些数据,突然变动幅度大大减小,之前的数据里从未出现过类似现象。
“我没有专业知识,可能理解有误,但是所谓‘气流波动’、‘华氏温度’、‘空气振幅’,我猜是否指的是站内某些区域的空气流动、气温、空气振动?在26日之前,这三样数值每天都在以某种大体规律变化。”
卢慎扬起手里的表格,说道:
“比如在‘队员宿舍’区域内,每天晚间时段的空气流动和气温都会比白昼时段变化更多,空气振动也越密集,变化时段与昆仑站手册里‘夏季作息时间表’的时间划分几乎一致。而‘食堂’和‘厨房’区域,每天三餐时段里,三者的变化也很集中。”
“我不是负责环境检测这块的,但意思我大概能明白。”搜救队长回应他道,“你的意思是说,人员的活动会造成空气流动和气温变化?从原理上说,理当如此。”
“我也是这么想的。至于空气振动,可能就是声音。”
“对啊,声音不就来自于空气的振动吗?”一直在线听着的指挥部代表,这时也恍然大悟,“真是怪哉,这套数据之前我们怎么没想到要去检查?”
卢慎看看梁队长,对方似懂非懂地也在点着头。
看来自己的猜测确实不错。
他产生出一些自信,继续说:
“9月26日之后,站内所有区域的这几类数据全都开始趋于平静,数据变动缓和下来,气温变化幅度很低,空气的流动和振动也趋于稳定。也就是说,从那天之后起,站内很可能就已经没有人员活动的迹象了。”
“没有人员活动”这个字所指代的含义,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照不宣。
所有人都沉默下来,直到梁队长在笔记簿上写完一些字后开口问他:
“那么小卢,你知不知道最后一次发现人员活动迹象是在什么地点?”
这个问题,在会议之前卢慎就想到了。他把纸页往后翻了翻,回答:“应该是在车库。”
“什么?”梁队长惊叫道,“难道不是在贾滨自杀的地点?难道不是站长办公室?”
“不是。不过站长办公室内人员活动迹象的停止时间,紧临着车库那里的迹象停止时间,两者之间的间隔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站长办公室内没有人员活动之后不久,车库里的活动迹象就消失了。”
在梁队长脸上,卢慎看出了惊讶的神情。他明白,梁队长此时终于发现自己想错了。
并非是贾滨杀光了所有人之后再自尽,而是凶手另有其人。
“很好。你这个发现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
梁队长说完,点上香烟大吸几口,随即命令手下的人去调查全部的环境检测数据,集中力量进行研究。
搜救队和指挥部方面也同意卢慎的这套假设,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但紧接着,搜救队长又问他道:“你刚刚问到雪地车的事,雪地车怎么了?”
“存放雪地车的车库,通常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气流和气温的强烈变化,我猜可能是因为打开车库、驾驶雪地车造成的。而最后一次数据规律变动后,车库内的温度数据一直在快速降低,最后变成了接近零下50摄氏度。空气流动和振动数字也异常高。”
“对,这我明白。我们刚到现场时就发现了,车库的门没有关闭。”搜救队长说完,沉默一会儿,自言自语起来,“难道有人驾驶雪地车离开了?有人逃出去了?”
“这应该不太可能。”梁队长说道,“从一开始你们就统计过车库里雪地车的数量,当时也没发现少了一辆啊?而且所有人都已经死亡,能有谁逃出去?”
“是的,我知道。原本昆仑站内有三辆车,我们过来的时候清点过,也还留有三辆,没少。其中一辆车停在车库门口位置,车前部有撞击受损的痕迹和血迹,死者当中有两人就是被它撞击的,这也没问题。只是,车库门如果没关,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有人离开了车库,再也没回来。可这不可能。—不行,我得先去车库那边再看看。”
搜救队长迅速离开连线电脑,前往车库那里。
十分钟后他返回摄像头前,一脸莫名的疑惑表情。
“怎么样?发现什么没有?”梁队长问他。其他人也屏气凝神,等待他回答。
“与我印象中的一样。”他回答,“车库门只能从车库内部开闭,从外面打不开,也关不上。”
卢慎马上翻阅自己带来的昆仑站手册,迅速找到车库管理规章那几页。手册中的文字正如搜救队长所说。
“但是这讲不通。”他摇摇头。
“没什么讲不通的,这很简单吧!”梁队长对大家说,“所有人员死亡之后,有个人从车库出去,从此没有再回来,那个人极有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这个人开一辆雪地车撞死两个人,然后下车跑了!”
搜救队长苦笑着说:
“梁队长,请您听我解释,不管那个嫌犯是外面来的,还是科考队内部的人,只要那人稍微有一点儿极地生活常识,都不会这么做。南极户外的天气极端恶劣,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在户外徒步走不到一天都会必死无疑,要么冻死要么饿死,冻死的可能性更大。昆仑站身处南极腹地,想要徒步抵达任何其他的科考极地都是绝对不可能的。况且在事件发生后,直到现在,这一带的风雪也没有停止过,就算当初有脚印,如今也看不见了,想追踪那个人的下落也做不到。”
“说不定,这个嫌疑人潜逃到外面之后自杀了?或者是失踪?”一位在场的安全部门领导问道。
“又或者,这人还躲在昆仑站里?”科考指挥部有人提出疑问。
这个可能性立即引来其他人一阵不安的议论。
“这也不可能。”搜救队长摇头说,“抵达这里的头一天,我们就依照安全部门的指示,持枪把站里站外都搜了一遍,所有边边角角都搜查过了,并没有发现任何活人健在。来这里之后,我们立刻恢复了监控系统,你们在后方日夜监视,不也什么可疑都没发现吗?”
在场的人纷纷点头,方才的不安情绪稍有平息。但是如今,在卢慎的推论启发下,几乎所有人都对这桩事件有了共识—某人在死者全部死亡后,自己打开车库大门,离开了科考站。
这个身份不明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凶手。
在连线即将结束之际,梁队长代表上级领导,向搜救队方面下达了最后的指示:将昆仑站内所有监控设备的数据硬盘全部带走,全员返回中山站,然后尽快跟随船队回到国内接受进一步询问。
“后续的调查团最早也要在二十天之后才能再次抵达昆仑站,新的调查到那时才能再次开始,在此之前,大家都好好休息吧。辛苦各位了。”
然后他拍拍卢慎的肩,说:“小卢,太感谢你了。找你来真算是找对了人。”
搜救队开始正式撤离之后,连线会议也就暂告一段落了,各方都开始顺着卢慎启发出的思路向前调查。这意味着卢慎的任务也完成了,已不再需要他出什么力。
梁队长在安全厅附近的小饭店请卢慎吃了顿饭,说很快会给他发些奖金,并且向他保证,一旦发现有关贾滨的任何新消息,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他。
卢慎如今唯有相信梁队长。除此以外,他依然是什么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