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測報告”的內容,與不久前剛剛在媒體上公布過的所謂“事件真相”完全不符。
猜測報告的核心前提是:案發當日,在昆侖站內出現了一個來曆不明的人,性別為女性,年齡不詳(應在18至30歲之間),身份不明。她體格強壯,力量和運動能力驚人。
此人即是凶手,她依次殺害了當時站內全部27名科考隊員,隨後從車庫離開,逃出昆侖站,行蹤不明。
凶手的暴行有一個先後順序,每次犯案時的殺人手段幾乎都不盡相同。結合屍體解剖結果及對站內環境監測數據的分析,報告編纂者以猜測的口吻,描述出一條案件推測時間表,將每名隊員的死亡順序和死因都列入其中:
第一名死者是站內當值值班長周楓濤,在宿舍7號房與嫌疑人發生關係後,大腿動脈遭嫌疑人咬斷,失血過多身亡。死亡後,屍體被嫌疑人啃食。
隨後嫌疑人前往宿舍9號房,與第二名死者、當值設備組長佟歡發生關係後,使用死者放在床頭的螺絲刀戳傷死者腦組織,致其死亡後啃食了死者屍體。
命案發生後,第三名死者、當值通訊組長蔡帆進入案發現場,與嫌疑人搏鬥後頭部被嫌疑人大力撞擊在牆壁上致死。
隨後,嫌疑人有可能前往科考站負一層的機房,破壞了部分生活設施,並關閉了門鎖係統。第四名死者、工程助理林光前往機房維修間查看,遭遇嫌疑人後與嫌疑人發生關係,並在之後被嫌疑人咬斷頸部動脈身亡。死亡後,他的屍體遭到嫌疑人啃食,啃食過程中頭部與頸部被強行分離。
嫌疑人隨後由通氣窗逃離案發現場,潛藏於科考站外部超過五個小時,超出了站內環境檢測係統的檢測範圍。
由於嫌疑人從開始就破壞了通訊係統,因此從站內無法向外界聯係。站內人員之後修複了門鎖係統,並出現了集體離開科考站的意向,但他們並沒有離開,很快全部返回站內。根據推測,撤離用的交通工具在此之前應當都被嫌疑人破壞了,這也是他們無法離開科考站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