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述疑点,其中有一份推测报告给出了较为翔实的推测,在末尾也有好些安全部门领导的批复字样,引起了卢慎的注意。
该报告认为,排除一切主观犯罪动机的猜测后,单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可以对嫌疑人的犯罪模式作出描绘—
她对女性受害人相当凶残,一旦发现,会以最快速最暴力的手段迅速进行杀害;但当遇到男性受害人时,她的行为模式改变,第一目的并非“杀害”,而是与对方发生关系。报告指出,啃食受害人的举动仅发生于男性受害人身上,且都是在顺利发生完关系之后,据此可以推测,她的啃食行为与性行为有着直接关系;此外,她只会选择健康的男性作为对象,对已死、受伤、有疾病、年龄过大的男性没有兴趣。
“亦有反例可以列出。”报告编纂者如此写道,“不符合上述推测模式的男性死者有黄东方、姚森理、朱楚文、李英杰、王国防、王佳翔、米守建、贾滨、孔岸伟,其中,黄东方的坠亡发生于混乱之中,嫌疑人无法制止意外的发生;姚森理与朱楚文持枪进行了激烈反抗,嫌疑人出于自保而优先选择杀害二人,所以无法顺利与之发生关系;李英杰在发生关系途中突发心血管疾病死亡,亦不符合推测模式;王国防年龄较大,根据相关健康报告资料,显示其长期患有**功能障碍,无法满足嫌疑人的行为模式;王佳翔的情形与姚森理、朱楚文相同,嫌疑人选择了自保优先行为;贾滨为自杀,米守建为贾滨所杀害,孔岸伟陷入昏迷,同样不符合嫌疑人行为模式。”
总之,这份推测报告最终做出结论:嫌疑人的行为目的是杀害所有女性、与尽量多的健康男性发生关系。
至于行为动机,推测报告虽从性变态、精神疾病、心理偏执等传统方向做了推论,但编纂者自己也不得不在报告中承认,作为一桩案发场所极其特殊的案件,几乎不可能有此类嫌疑人可以进入现场作案。
在报告的末尾一段,有一行非常小心谨慎的话:
“……亟待新证据的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科考团队抵达案发现场之前,当值五名科考队员于通讯中所称的所谓‘重大发现’究竟是什么。相关调查的进展情况将有助于对嫌疑人身份、特征、动机等方面进一步彻查。”
虽不敢言明,但卢慎仿佛已从编纂者犹豫不决的口吻中读出了对方的心思。
写报告的人所想的,与卢慎自己心中那个想法或许是一样的。作为核心调查员,报告编纂者不可能猜不出一切事件的起因,即便它听上去近乎于妄想。
—那个记录有人类遗传基因信息的球体。
那个嫌疑人根本就不是人类,而是与那个球体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异种”,是另一个物种。
“她”与人类很相像,但“她”并非人类,就如同现在还在国内进行分析的那些来自球体表面的遗传信息一样,很接近人类,但未必是属于人的。很可能,“她”与那个球体一样被埋在冰层下无数年,然后被昆仑站的队员事后挖掘出来。
醒来后“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寻找食物,第二件事便是寻找繁衍后代的机会。
进食,繁衍,一切生物的最初本能。
而昆仑站内27人的科研团队,对“她”来说正是最好的食物来源及**对象。
“她”可能拥有极高的智力,体力更是出类拔萃,可赤身**在零下几十度环境下活动,可赤手空拳杀死人类,更可迅速就学会了枪支的使用方法,甚至还知道要去破坏监控设备。
“她”有思维,会说话,会**人,会勾引健康男子与之**;**完成后,“她”需要补充能量,所以会吃掉**对象,就像某些昆虫那样。
“她”很可能还活着。此时“她”或许仍在南极的某个地方游**,等待机会繁衍自己的族群。“她”是生物,只要是生物就会趋利避害。寸草不生的南极大陆并不适合物种繁衍,必须设法离开。“她”说不定会这样徒步走到别的科考站去,比如中山站,黄河站,以及其他国家的基地。如果是这样,就必须通知世界各国位于南极的科研团队,呼吁他们戒备,一旦见到在茫茫冰原上出现的“神秘女子”,就必须格杀勿论。
至于已经运回国内的那个球体,必须停止对它的研究,因为实在太危险……卢慎之前曾听贾滨说过,从技术上讲,单靠遗传信息就足以利用生物代孕手段“复制”出原本的生命体。
假如一不小心又复制出这么一个女性……
不,这还不是最坏情况。万一复制出来的是个男性,那么“他们”繁衍起来就更方便了。
看着手里厚厚的材料,卢慎心想,梁队长应该也已经了解到了这个地步。只要以“不明来源的人性生物”为前提,那么马上所有的疑点和要素就都能说得通。
很自然,他首先想到要给梁队长打去电话汇报,但是刚掏出手机,他又迟疑了。
作为一个外行,一个局外人,在破案的问题上,自己没资格说话。如果梁队长他们决定动手,那么他什么都不必说;如果他们不肯动手,那么即使他再着急也没有任何用。这桩案子现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卢慎这样的人,只有老老实实旁观的份。
他发现自己永远只能孤独地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