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浩劫”之後,靳燦創建的國際科技誌願組織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同時也是最大的推進科技進步的力量。在大搞基礎建設的同時,非常有遠見的國際科技誌願組織並沒有忘記航空航天技術。盡管這項技術與當時的吃飯、住房、交通等現實問題關係不大,但長遠來看,卻是至關重要的。
蕭瀛洲是國際科技誌願組織招募的第一批21名宇航員之一。經過一年的特訓,這批宇航員中,隻有三個人合格,其中蕭瀛洲獲得了教官“性格沉穩堅毅,又不失靈活,適合當宇航員”的最高評價。2035年1月,蕭瀛洲獨自乘坐“曙光號”宇宙飛船在文昌宇航基地由“長征五號乙”火箭送入近地軌道。這是五年“浩劫”之後,人類進行的第一次太空飛行。實驗圓滿成功。當時,蕭瀛洲隻有19歲。
“那其實是一次冒險,甚至可以說,是一場以我的生死作為賭注的豪賭,而我唯一的籌碼就是我的運氣。”父親說,“所幸,在繞地球飛行了兩天之後,我乘坐返回艙,掉進了南海,安全地回了家。”因為造成五年“浩劫”的鐵族是人工智能,所以“浩劫”之後反科技的力量特別強大,國際科技誌願組織急切地需要一個正麵的科技形象。“他們選中了我。”父親簡單地說,“但實際上宣傳效果並不好。當時,根本沒人關注這事兒。知道的人都說,這有什麽?不過是把別人早就做過的事情又重複了一遍而已。”
2036年4月9日,蕭瀛洲第二次飛上太空。這一次的任務是他將乘坐最新研製的宇宙飛船“鳳凰號”與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量子099衛星對接,並對後者進行維修。當時,覆蓋全球的量子寰球網的建設已經進入尾聲,其中量子099衛星是關鍵性節點,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修複。
與量子099衛星的對接很容易,維修這個比“鳳凰號”還大的通信衛星花了蕭瀛洲6個小時的時間。還好,總歸是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了。蕭瀛洲回到“鳳凰號”,通知地麵指揮中心,任務完成—這時是格林尼治時間2036年4月10的淩晨,按照計劃,國際科技誌願組織將在6個小時後全麵啟動量子寰球網。隨後,蕭瀛洲操作飛船與量子099衛星脫離。就在脫離結束時,通信器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